任何事物的質變都源于量變的積累,疾病也不例外。中醫(yī)認為,“積”為百病之源,就像生活垃圾要定期清理一樣,人體也需要及時清一清臟東西。一旦體內堆積的“垃圾”過多,就容易誘發(fā)呼吸、消化、泌尿等多系統(tǒng)疾病,給身體帶來健康隱患。 氣積——傷肝肺 中醫(yī)認為,氣貴于流通。人的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情緒過于強烈或持續(xù)時間過長,最易引起“氣”的運行失常,從而導致氣機郁滯不暢,形成“氣積”。 氣機失調主要和肝、肺有關。肝可調暢氣機,肺主氣,兩臟功能正常,氣機才能調暢。 信號 ? 失疏泄,則氣機郁滯,常表現為長呼氣、長嘆氣后自覺暢快,也可伴有胸悶不暢、神情抑郁或急躁易怒、失眠多夢、舌苔發(fā)白等表現。 ? 肺氣失衡可出現長嘆氣、深吸氣后自覺暢快,或有氣短、神疲乏力、多汗舌淡等表現。 ? 運動是最好的藥:戶外運動是氣機升降平衡、疏肝降火的好方法,例如打太極、爬山、健步走、慢跑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 合理飲用藥茶:日常也可以用玫瑰花、茉莉花或薄荷泡水喝,有疏肝理氣功效。 適量補充有行氣功能的食物:推薦柑橘、韭菜、洋蔥、檸檬、山楂、白蘿卜等。 血積——傷血管 血積,是指瘀血凝結成積。當體內血液運行補償或內出血不能消散、成為瘀血阻滯血榴時,即為血瘀,也就是現代醫(yī)學上講的血粘稠度高。 高油、高脂飲食,抽煙喝酒是造成血瘀的罪魁禍首。若不加以控制,血瘀的最終結果就是血栓。 信號 血瘀體制的人最典型的癥狀就是疼痛,且多是刺痛。此外還多伴有體型消瘦、面色晦暗、嘴色偏暗、易脫發(fā)、皮膚莫名出現淤青等表現。 ? 多吃活血通脈的食物:常見的有黑米、茄子、洋蔥、金橘、桃仁、西柚等事物;不吃冷飲或寒涼的食物。 ? 避免劇烈運動:血瘀體質的人心血管機能一般較弱,運動不宜過猛,可選擇散步、舞蹈、瑜伽、八段錦等鍛煉方式。 飲山楂紅糖水:山楂行氣散瘀,紅糖益氣補血,兩者結合對血瘀體質的人很有益處。 水積——傷腎 人體對水的吸收、轉換、運輸和排泄,統(tǒng)稱水液代謝。一旦這種節(jié)奏被打亂,人體各部位所需水的正常值也將隨之改變,一些地方出現供水不足,另一些地方則出現水液過盛而產生潴留,這種潴留即是“水積”,中醫(yī)稱之為“水腫”。 腎主水,主管水液的疏泄,可維持體內水液的正常代謝。如果腎臟“失靈”,就會發(fā)生水腫。 信號 生活中,小到熬夜后晨起的眼袋,大到面部浮腫、四肢沉重等都是典型癥狀。 ? 多吃利尿高鉀的食物:常見的有冬瓜、薏仁、芹菜、桑葚、鯉魚等,還可以用玉米須泡水喝。 ? 藥膳消水腫:粳米可補益脾胃,每天清晨煮粥吃,可緩解勞累后引起的眼瞼、四肢輕度水腫等。 ? 長期水腫及時就醫(yī):肝臟、心臟、甲狀腺功能下降等疾病也可能會引起水腫。如果出現嚴重、長期水腫,建議及時就醫(yī)。 ? 按摩消腫:配合按摩掐合谷、點外關、足三里、三陰交等穴位,也能起到溫陽利水、消除水腫的功效。 食積——傷脾胃 “食積”即積食,指飲食無節(jié)制、積而不化,使脾胃不能正常運轉而引起的一種脾胃病癥。飲食不規(guī)律、暴飲暴食等都是造成積食的常見原因。 信號 除了腹脹、腹痛、食欲下降等不適,積食的人常出現口臭、手腳心發(fā)熱、皮膚發(fā)黃、精神萎靡或睡不踏實,睡覺時身子不停翻動、磨牙等癥狀。 ? 改善脾虛是根本:積食是“標”,真正的問題往往是“脾虛”。平??蛇m當補充一些健脾的食物,如山藥、栗子、小米、紅棗等,少吃生冷食物、避免著涼。 ? 搭配吃點食療方:在減少進食量的同時,適當配合一些食療方,如糖炒山楂、白蘿卜粥等,既容易消化,又有順氣、健胃、補脾的功效。 ? 合理按摩推拿:一些推拿手法有助于緩解食積癥狀,自己在家中就可以操作。 具體方法: ? 清大腸:從虎口開始,沿食指外緣推到指端; ? 清胃經:用拇指從另一側拇指手掌面的第2節(jié)推向指根。以上兩個動作每次重復50~100次,每天一次即可。 痰積——生大病 痰的成因比較復雜,外因多與感受濕邪有關,內因多與肺脾腎等功能失常有關。長期勞累、體虛、抵抗能力弱的人更容易被痰積盯上。 中醫(yī)將“痰”分有形與無形兩種: ? 有形的痰,一般指呼吸系統(tǒng)的分泌物,是貯于肺,咳之能出,可以看得見; ? 無形的痰,是指機體內的體液在致病因素的影響下,失去了正常的運行途徑和規(guī)律,逐步停蓄凝結而形成的一種黏稠的、有害的液體,肉眼無法看見。 相比之下,無形之痰更可怕。 信號 痰所引起的疾病臨床表現多樣,可停留在身體的不同部位,引發(fā)相應的癥狀。如頭目眩暈、惡心嘔吐、心悸氣短、中風,甚至腫瘤等,都是由停于臟腑、經絡的無形之痰引起的。 ? 遠離潮濕的環(huán)境:尤其是老年人身體虛弱,若遇風寒,可致肺失宣發(fā),肺津凝聚而成痰;夏季雨多潮濕也會引起濕邪內侵。 ? 吃些化痰濕的食物:利肺化痰可以用羅漢果、梨煎肉湯;健脾化痰可用陳皮、茯苓煮粥;理氣化痰可用藿香、佩蘭泡茶;溫化痰飲可用桂枝、白術、茯苓煉制膏方等。 ? 治病不如防病:保持心情舒暢,飲食有節(jié),規(guī)律作息,合理鍛煉,痰濁就不容易停聚在體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