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中期畫壇翹楚者當(dāng)屬揚州八怪,揚州八怪中有一位叫李鱓(一六八六—一七六二年)的大畫家,其一生經(jīng)歷頗為坎坷注一。讀罷不由我們一陣唏噓。除了跌宕起伏的人生,李鱓的書畫藝術(shù)作品也十分豐富,而且其風(fēng)格也時有變化,如今其存世作品是車載斗量,對于我們后人來說雖然是一筆巨大的文化財富,但同時也使得我們對他的研究陷入無從入手的窘境。特別是其作品真?zhèn)蔚恼鐒e,幾乎沒有辦法進行歸納總結(jié),其中一條規(guī)律便是經(jīng)驗:在驗證一幅作品是否歸屬李鱓名下,可從其書畫上署款字的寫法的不同與其題款上作畫時間作比照,二者相符便可初步判斷其為真跡。具體舉例來說:乾隆十四年正月以后,李鱓在字畫作品中一般將「鱓」書寫成「觶」,左邊的偏旁由「魚」變成了「角」(圖一)。如果一幅李鱓的書畫作品提款具有如上所說的寫法特征,題款的年代又在乾隆十四年正月以后,那么這幅李鱓的書畫作品的真實程度就會增加。 清代中期畫壇翹楚者當(dāng)屬揚州八怪,揚州八怪中有一位叫李鱓(一六八六—一七六二年)的大畫家,其一生經(jīng)歷頗為坎坷注一。讀罷不由我們一陣唏噓。除了跌宕起伏的人生,李鱓的書畫藝術(shù)作品也十分豐富,而且其風(fēng)格也時有變化,如今其存世作品是車載斗量,對于我們后人來說雖然是一筆巨大的文化財富,但同時也使得我們對他的研究陷入無從入手的窘境。特別是其作品真?zhèn)蔚恼鐒e,幾乎沒有辦法進行歸納總結(jié),其中一條規(guī)律便是經(jīng)驗:在驗證一幅作品是否歸屬李鱓名下,可從其書畫上署款字的寫法的不同與其題款上作畫時間作比照,二者相符便可初步判斷其為真跡。具體舉例來說:乾隆十四年正月以后,李鱓在字畫作品中一般將「鱓」書寫成「觶」,左邊的偏旁由「魚」變成了「角」(圖一)。如果一幅李鱓的書畫作品提款具有如上所說的寫法特征,題款的年代又在乾隆十四年正月以后,那么這幅李鱓的書畫作品的真實程度就會增加。圖一 清乾隆?李鱓繪《冷艷幽香圖》局部? 南京博物院藏鑒定真?zhèn)蔚慕?jīng)驗是由諸多已公認為真跡的作品上總結(jié)出來的。那么,除上述所說的「鱓」書寫成「觶」外,李鱓在書畫中的署款還有沒有別的規(guī)律可以尋找呢?答案是肯定的。一、「復(fù)」字的書寫方式「復(fù)」寫作「復(fù)」,如作于雍正十二年(一七三四年)九月的《雜畫冊》(之一),其落款盡管寫得很瀟灑,但是仍然能夠看清楚畫家書寫的筆道,辨認出其上「復(fù)」字寫成了「復(fù)」(圖二)。圖一清乾隆李鱓繪《冷艷幽香圖》局部 南京博物院藏鑒定真?zhèn)蔚慕?jīng)驗是由諸多已公認為真跡的作品上總結(jié)出來的。那么,除上述所說的「鱓」書寫成「觶」外,李鱓在書畫中的署款還有沒有別的規(guī)律可以尋找呢?答案是肯定的。一、「復(fù)」字的書寫方式「復(fù)」寫作「復(fù)」,如作于雍正十二年(一七三四年)九月的《雜畫冊》(之一),其落款盡管寫得很瀟灑,但是仍然能夠看清楚畫家書寫的筆道,辨認出其上「復(fù)」字寫成了「復(fù)」(圖二)。圖二 清乾隆 李鱓繪《雜畫冊》(之八)及落款所署「復(fù)」字? 故宮博物院藏圖二清乾隆李鱓繪《雜畫冊》(之八)及落款所署「復(fù)」字 故宮博物院藏圖三?清乾隆 李鱓書《行書五言聯(lián)》及落款所署「復(fù)」字? 故宮博物院藏二、「道」字的書寫方式除了普通的「道」形寫法,還有寫成「衜」(圖四)的。另外李鱓還經(jīng)常把「道」草寫成「圖五中的道字」,即「首」部被簡化為近似上、中、下三條橫線。圖四?清 李鱓繪《花鳥冊》(之七)及落款所署「道」字?天津博物館藏圖三清乾隆李鱓書《行書五言聯(lián)》及落款所署「復(fù)」字 故宮博物院藏二、「道」字的書寫方式除了普通的「道」形寫法,還有寫成「衜」(圖四)的。另外李鱓還經(jīng)常把「道」草寫成「圖五中的道字」,即「首」部被簡化為近似上、中、下三條橫線。圖四清李鱓繪《花鳥冊》(之七)及落款所署「道」字天津博物館藏圖五?清 李鱓繪《花鳥冊》(之十)及落款所署「道」字? 天津博物館藏三、「人」字的書寫方式除了普通的「人」形寫法(圖六),還有另外一種寫成「圖七人字」的情況:捺筆上多了兩或三個筆畫。圖五清李鱓繪《花鳥冊》(之十)及落款所署「道」字 天津博物館藏三、「人」字的書寫方式除了普通的「人」形寫法(圖六),還有另外一種寫成「圖七人字」的情況:捺筆上多了兩或三個筆畫。圖六?清乾隆 李鱓繪《雜畫冊》(之三)及落款所署「人」字? 故宮博物院藏圖六清乾隆李鱓繪《雜畫冊》(之三)及落款所署「人」字 故宮博物院藏圖七?清乾隆 李鱓繪《芭蕉獨鵝圖》及落款所署「人」字? 揚州市博物館藏四、「李」字的書寫方式按照書寫成的字的最后形狀,即其中第三筆「撇」和第四筆「捺」形成一個喇叭口,其寬度與最后一筆橫畫「一」的長度形成的對比的不同來劃分:喇叭口寬度比橫畫長的為「圖八李字」,反之形成「圖九李字」。圖七清乾隆李鱓繪《芭蕉獨鵝圖》及落款所署「人」字 揚州市博物館藏四、「李」字的書寫方式按照書寫成的字的最后形狀,即其中第三筆「撇」和第四筆「捺」形成一個喇叭口,其寬度與最后一筆橫畫「一」的長度形成的對比的不同來劃分:喇叭口寬度比橫畫長的為「圖八李字」,反之形成「圖九李字」。圖八?清雍正 李鱓書《行書四言聯(lián)》及落款所署「李」字和「鱓」字? 泰州博物館藏圖八清雍正李鱓書《行書四言聯(lián)》及落款所署「李」字和「鱓」字 泰州博物館藏圖九?清乾隆 李鱓書《行書修臨淄官舍詩》及落款所署「李」字和「鱓」字? 揚州市博物館藏五、「鱓」字的書寫方式「鱓」字,除了尋常的以「魚」字作為偏旁的寫法外(參見圖八),還有「觶」字的寫法(參見圖九),此外還有一種很少見的「圖十」形寫法,即把「魚」部下面的「灬」變成「火」(或近似「大」)字。圖九清乾隆李鱓書《行書修臨淄官舍詩》及落款所署「李」字和「鱓」字 揚州市博物館藏五、「鱓」字的書寫方式「鱓」字,除了尋常的以「魚」字作為偏旁的寫法外(參見圖八),還有「觶」字的寫法(參見圖九),此外還有一種很少見的「圖十」形寫法,即把「魚」部下面的「灬」變成「火」(或近似「大」)字。圖十?清乾隆 李鱓書《行書四言聯(lián)》及落款所署「鱓」字? 揚州博物館藏李鱓部分重要作品款式書寫綜合情況一覽表從上表可以大致總結(jié)出以下幾條規(guī)律:一、「復(fù)」字的寫法規(guī)律:「復(fù)」的寫法很早便有;「圖十一復(fù)字」的寫法在筆者考察作品中則首見于一七二九年春,然在筆者所見作品中只是孤立一例,其后直至一七三五年四月前都不見使用,所以「圖十一復(fù)字」的寫法到底是從一七二九年春開始還是一七三五年四月開始還有待商榷。需要注意的是天津博物館藏《四季花卉冊》(四開)之中書寫的「復(fù)」(圖十一)字,雖說是「圖十一復(fù)字」形,但似更像是「復(fù)」,或許可以看做是「復(fù)」到「圖十一復(fù)字」的過渡,所以筆者傾向「圖十一復(fù)字」的寫法始于一七三五年四月。圖十清乾隆李鱓書《行書四言聯(lián)》及落款所署「鱓」字 揚州博物館藏李鱓部分重要作品款式書寫綜合情況一覽表從上表可以大致總結(jié)出以下幾條規(guī)律:一、「復(fù)」字的寫法規(guī)律:「復(fù)」的寫法很早便有;「圖十一復(fù)字」的寫法在筆者考察作品中則首見于一七二九年春,然在筆者所見作品中只是孤立一例,其后直至一七三五年四月前都不見使用,所以「圖十一復(fù)字」的寫法到底是從一七二九年春開始還是一七三五年四月開始還有待商榷。需要注意的是天津博物館藏《四季花卉冊》(四開)之中書寫的「復(fù)」(圖十一)字,雖說是「圖十一復(fù)字」形,但似更像是「復(fù)」,或許可以看做是「復(fù)」到「圖十一復(fù)字」的過渡,所以筆者傾向「圖十一復(fù)字」的寫法始于一七三五年四月。圖十一?清乾隆 李鱓繪《四季花卉》屏(4幅)及落款所署「復(fù)」字?天津博物館藏二、最早在筆者所考察書畫中出現(xiàn)「懊道人」(圖十二)三字的時間是一七二七年正月,之前尚未見到,所以筆者以為李鱓的這個「懊道人」的號,也許是從這個時間開始使用的。圖十一清乾隆李鱓繪《四季花卉》屏(4幅)及落款所署「復(fù)」字天津博物館藏二、最早在筆者所考察書畫中出現(xiàn)「懊道人」(圖十二)三字的時間是一七二七年正月,之前尚未見到,所以筆者以為李鱓的這個「懊道人」的號,也許是從這個時間開始使用的。![]() 圖十二?清雍正 李鱓繪《土墻蝶花》及落款所署「懊道人」 ?南京博物院藏三、「道」字的寫法規(guī)律:從作于一七三四年九月的《雜畫冊》(之一)開始寫作「道」,所考察作品之前都寫作「衜」; 潦草寫法「圖五字」也是從這個時間開始的?!傅馈埂ⅰ笀D五字」兩種寫法同時出現(xiàn)在同一畫冊當(dāng)中,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故宮博物院的這套《雜畫冊》(十開)在李鱓作品中應(yīng)當(dāng)是很重要的。四、「人」字的寫法規(guī)律:「圖七字」形寫法在所考察作品中是從一七四一年四月開始寫作的。五、「李」字的寫法規(guī)律:在所考察作品中從一七三四年正月開始寫成「圖九字」,其后雖然都寫成「圖八字」,但從一七四一年左右以后在所考察作品中開始都寫作「圖九字」,如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的《墨荷圖》上的落款所寫的「李」字(圖十三);之前(一七三四年正月以前)「李」字基本都寫成「圖八字」,如創(chuàng)作于一七三〇年十月、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的《松藤圖》上的落款所寫的「李」字(圖十四)。圖十二清雍正李鱓繪《土墻蝶花》及落款所署「懊道人」 南京博物院藏三、「道」字的寫法規(guī)律:從作于一七三四年九月的《雜畫冊》(之一)開始寫作「道」,所考察作品之前都寫作「衜」;潦草寫法「圖五字」也是從這個時間開始的?!傅馈?、「圖五字」兩種寫法同時出現(xiàn)在同一畫冊當(dāng)中,現(xiàn)藏于北京故宮故宮博物院的這套《雜畫冊》(十開)在李鱓作品中應(yīng)當(dāng)是很重要的。四、「人」字的寫法規(guī)律:「圖七字」形寫法在所考察作品中是從一七四一年四月開始寫作的。五、「李」字的寫法規(guī)律:在所考察作品中從一七三四年正月開始寫成「圖九字」,其后雖然都寫成「圖八字」,但從一七四一年左右以后在所考察作品中開始都寫作「圖九字」,如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的《墨荷圖》上的落款所寫的「李」字(圖十三);之前(一七三四年正月以前)「李」字基本都寫成「圖八字」,如創(chuàng)作于一七三年十月、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的《松藤圖》上的落款所寫的「李」字(圖十四)。![]() 圖十三?清乾隆 李鱓繪《墨荷圖》及落款所署「李」字? 故宮博物院藏圖十四?清雍正 李鱓繪《松藤圖》及落款所署「李」字?故宮博物院藏六、「鱓」字,在所考察作品中從一七四九年正月開始寫作「觶」,之前一律寫作「鱓」,如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的《松藤圖》就是如此。另外,從一七三六年正月開始有寫作「圖十字」,如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的《墨荷圖》就是如此。但到一七四五年正月以后就不曾見到了。七、在所考察的一百三十余件紀年作品中,筆者還注意到李鱓在落年款時似有一個規(guī)律:年款后都會加上具體到季節(jié)、月甚至日款。這當(dāng)中只有兩件例外(除了年款不再有進一步具體點的時間落款):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術(shù)館署為一七三五年的《墨竹圖》,另一件是藏于揚州市博物館署為一七四八年的《五松詩》。李鱓一生畫過很多《五松圖》,當(dāng)然作偽或是代筆的也多,徐邦達先生曾考證過,陳馥與李鱓的弟子戴禮就畫了不少仿自李鱓的《五松圖》,其上《五松詩》也照錄不誤,這幅《五松圖》大概便是陳、戴其中一人所作,也許是故意留下破綻,只落年款而后不署具體時間款。以上僅是筆者一己之見,還要求諸方家來驗證。綜上所述,李鱓署款「復(fù)堂」和「懊道人」及「李鱓」,其中「復(fù)」字從「復(fù)」到「圖三字」,「道」字從「衜」到「道」、「圖五字」, 「李」字從「圖八字」到「圖九字」,「鱓」字從「鱓」到「圖十字」,這些新寫法據(jù)考察畫作來看,最早出現(xiàn)時間都在一七三四年到一七三六年間,而這段時間正好是雍正末年(雍正駕崩于一七三五年)至乾隆元年,這也許是巧合?這里筆者就不妄加揣測了。(本文配圖除故宮博物院藏品外,其余均來源于《揚州畫派書畫全集?李觶》,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九九八年,攝影:馮煒烈)本文選自App store《紫禁城》2013年第1期圖十三清乾隆李鱓繪《墨荷圖》及落款所署「李」字 故宮博物院藏圖十四清雍正李鱓繪《松藤圖》及落款所署「李」字故宮博物院藏六、「鱓」字,在所考察作品中從一七四九年正月開始寫作「觶」,之前一律寫作「鱓」,如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的《松藤圖》就是如此。另外,從一七三六年正月開始有寫作「圖十字」,如現(xiàn)藏于故宮博物院的《墨荷圖》就是如此。但到一七四五年正月以后就不曾見到了。七、在所考察的一百三十余件紀年作品中,筆者還注意到李鱓在落年款時似有一個規(guī)律:年款后都會加上具體到季節(jié)、月甚至日款。這當(dāng)中只有兩件例外(除了年款不再有進一步具體點的時間落款):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術(shù)館署為一七三五年的《墨竹圖》,另一件是藏于揚州市博物館署為一七四八年的《五松詩》。李鱓一生畫過很多《五松圖》,當(dāng)然作偽或是代筆的也多,徐邦達先生曾考證過,陳馥與李鱓的弟子戴禮就畫了不少仿自李鱓的《五松圖》,其上《五松詩》也照錄不誤,這幅《五松圖》大概便是陳、戴其中一人所作,也許是故意留下破綻,只落年款而后不署具體時間款。以上僅是筆者一己之見,還要求諸方家來驗證。綜上所述,李鱓署款「復(fù)堂」和「懊道人」及「李鱓」,其中「復(fù)」字從「復(fù)」到「圖三字」,「道」字從「衜」到「道」、「圖五字」,「李」字從「圖八字」到「圖九字」,「鱓」字從「鱓」到「圖十字」,這些新寫法據(jù)考察畫作來看,最早出現(xiàn)時間都在一七三四年到一七三六年間,而這段時間正好是雍正末年(雍正駕崩于一七三五年)至乾隆元年,這也許是巧合?這里筆者就不妄加揣測了。(本文配圖除故宮博物院藏品外,其余均來源于《揚州畫派書畫全集李觶》,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九九八年,攝影:馮煒烈) |
|
來自: zzm1008圖書館 > 《文藏書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