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尚義中醫(yī)外科臨證驗案數例
劉尚義教授在貴陽中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從事臨床工作,系第三、四、五批全國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劉老年逾七十,從事臨床、教學、科研50年,醫(yī)術精湛,療效奇特,慕名來診者遍及國內外,每次門診達一百余患者,甚則近一百七十人次。劉老致力于中醫(yī)外科臨證研究數十載,對外科疑難重癥證治尤為精到,每獲奇效。筆者有幸跟劉老門診抄方3年,采擷劉老中醫(yī)外科臨證驗案數例,以茲共饗。
乳漏案1 患者某,女,30歲。2012年5月22日初診。1年前出現左側乳房腫痛不適,觸及腫塊,繼而加重,結塊腫硬脹痛,西醫(yī)診為“漿細胞性乳腺炎”,手術切開引流,膚潰瘺成,久不收口???/span>診:左側乳房腫脹疼痛,皮膚瘀暗,膚熱質硬,外下象限皮膚潰爛,潰破成漏,流出大量混有粉渣樣物質的膿汁,伴見兩脅脹痛,口渴,煩熱,納差,乏力,形肥,面暗,舌質暗紅,苔薄黃,脈細澀而數。中醫(yī)診斷:乳漏;證型屬熱毒稽留,氣滯血瘀,正虛毒戀。西醫(yī)診斷: 1/16頁 漿細胞性乳腺炎。治宜清熱解毒,活血消腫,透膿托毒。投以仙方活命飲合透膿散加減或交替施治。處方:銀花20g,蒲公英20g,天花粉20g,白芷20g,防風10g,浙貝母10g,皂角刺20g,制乳香6g,制沒藥6g,黃芪20g。14劑,每日1劑,水煎服。6月5日復診:銀花20g,連翹20g,蒲公英20g,皂角刺20g,天花粉20g,栝蔞殼20g,升麻10g,黃芪30g,當歸10g。14劑,每日1劑,水煎服。2012年6月19日復診:鱉甲(先煎)20g,莪術10g,銀花20g,連翹20g,黃芪30g,當歸10g,川芎10g,皂角刺20g,制乳香6g,制沒藥6g。14劑,每日1劑,水煎服。后隨癥加減,共服用20劑,每2d服1劑,水煎服。2012年8月21日來診:乳房收口,膚色明顯好轉,余無不適,守方加減以益氣養(yǎng)血生肌,托毒排膿善后。前后共治4個月告愈。
按:漿細胞性乳腺炎,中醫(yī)稱之為“粉刺性乳癰”。由于本病纏綿1年余,乳癰潰破日久不收口,膿汁淋漓,稱“乳漏”?!吨T病源候論》:“因發(fā)癰瘡,而膿汁未盡,其瘡暴瘥,則惡汁內食,后更發(fā),則成瘺者也”;《外科真詮》:“多因先患乳癰,耽延所致。
亦有乳癰膿未透時,醫(yī)者用針刺傷囊膈所致者”。
2/16頁 本案乳癰潰后日久不瘥,系熱毒稽留,氣滯血瘀,肉腐膿流,氣血耗傷,而致諸癥。治宜清解余毒,活血消腫,透膿托毒。主以仙方活命飲和透膿散。藥用銀花、蒲公英清熱解毒;天花粉、浙貝母清熱散結;白芷、防風透邪外出;皂角刺拔毒潰膿;乳香、沒藥化瘀消腫生肌;黃芪益氣托毒。復診隨癥加減,栝蔞殼寬胸化痰散結;升麻主解百毒,發(fā)散郁熱;當歸養(yǎng)血和血;鱉甲、莪術養(yǎng)陰散結,破血逐瘀。劉老認為,癰疽潰后不收口,多由正虛毒戀,當托毒斂瘡、生肌收口;若癌腫潰破,或癌腫手術后久潰破不收,有分泌物流出者,癌毒外潰外解,邪有出路,不易內陷,是佳兆,主張托里排毒而不可斂瘡收口。
油風案2 患者某,女,3歲半。2012年5月22日初診。
頭發(fā)眉毛脫落3個月。3月前患兒不名原因頭發(fā)片狀脫落,繼而遍及整個頭部,眉毛脫落??淘\:見“小光頭”,頭發(fā)、眉毛脫失,僅零星幾處有細黃短發(fā),額部頭皮光亮,“山根”發(fā)青,精力旺盛,極其好動,易發(fā)脾氣,稍不順意就摔東西,干瘦,納差,舌紅,苔薄黃,脈細數。中醫(yī)診斷:油風;證型屬腎虧血虛生風。
3/16頁 西醫(yī)診斷:斑禿。治宜養(yǎng)血祛風,補腎生發(fā)。取六味丸和四物湯之義。處方:制首烏10g,黃精10g,桑椹10g,當歸6g,川芎5g,紅花3g,茜草5g,羌活、獨活各6g。14劑,每日1劑,水煎服。囑用生姜切片外擦頭皮至發(fā)紅,切勿擦破皮。2012年6月5日來診:納差,少酌健脾消食之品。處方:巴戟天10g,續(xù)斷10g,狗脊10g,制首烏10g,當歸6g,川芎5g,升麻6g,防風6g,炒麥芽、炒谷芽各10g,14劑,水煎服,每日1劑。2012年6月19日復診:頭皮有淺淺白色絨毛長出,納食轉佳。
處方:制首烏10g,黃精10g,茜草5g,川芎5g,益智仁5g,補骨脂10g,地膚子10g,白鮮皮10g,龍骨、牡蠣各10g。14劑。2012年8月21日來診:大量細黃絨毛長出,額部光亮改善,淡淡細眉,好動好轉,療效已顯,主以補腎、養(yǎng)血、祛風之品,助其頭發(fā)生長。
按:斑禿,屬于中醫(yī)學“油風”范疇,俗稱“鬼舔頭”“鬼剃頭”。《諸病源候論》:“有人風邪在于頭,有偏虛處,則發(fā)禿落,肌肉枯死?;蛉珏X大,或如指大,發(fā)不生,亦不癢,故謂之鬼舐頭”。腎主骨、藏精,“其華在發(fā)”;肝藏血,“發(fā)為血之余”?;純?/span>3歲形瘦,肝腎氣不足,精不化血,發(fā)失榮養(yǎng),血虛生風而頭發(fā)脫落;患 4/16頁 兒易發(fā)脾氣、好動,乃肝失柔和條達、肝風內動之征;肝氣不舒,氣滯血瘀,毛竅不通,發(fā)失濡養(yǎng),而毛發(fā)、眉毛脫落;肝腎不足,木失涵養(yǎng),肝陽易亢,風木克土,而見山根發(fā)青、納食不佳。治當養(yǎng)血祛風,補腎生發(fā)。主以六味丸和四物湯。藥用制首烏補肝腎,益精血,烏須發(fā);黃精益腎養(yǎng)陰;桑椹滋補肝腎、養(yǎng)血息風;當歸、川芎行氣和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用紅花、茜草活血化瘀,推陳致新;羌活、獨活同用,一是通督補腎,引精血上達于巔;二是搜絡風邪,透邪外達。并以生姜切片外擦,辛香開泄,毛竅通調,邪氣可外達,精血可上承,毛竅得以濡養(yǎng),而新發(fā)易生。復診不出補腎、養(yǎng)血、祛風三大法則,佐入滋肝平肝、健脾開胃之品,治療4個月告愈。
白疕案3 患者某,男,31歲。2012年5月15日初診。
10年來全身散在紅斑、丘疹,皮膚瘙癢,脫白色鱗屑,搔之鱗屑脫落、發(fā)亮薄膜和小出血點,西醫(yī)診為“銀屑病”。病情反復且逐年加重,皮損逐年增多、擴大。刻診:全身泛發(fā)紅色斑片狀皮損,以頭皮、眉和耳部為多,邊界清楚,附有紅色丘疹、白色鱗屑,皮損鮮紅,皮損處頭發(fā)呈束狀,皮膚、頭發(fā)油膩,皮膚潮紅熾熱貌,身熱,口苦,口渴甚,尿黃赤,大便干,舌質暗紅,苔黃厚膩,脈滑數。中醫(yī)診斷:白疕;證型屬熱毒蘊結。西醫(yī)診斷:銀屑病。治宜清熱涼血 5/16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