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典書籍之中,一般第一篇文章都是關(guān)于風邪的,有的是關(guān)于傷風感冒的,叫做感冒門,有的是關(guān)于中風的,叫做中風門。一般認為中風的最基本原因就是因為風邪,但是到了后來的醫(yī)家發(fā)現(xiàn),中風跟很多因素有關(guān),比如發(fā)現(xiàn)跟虛有關(guān),跟痰有關(guān),等等。
不管如何吧,這幾個因素總是糾結(jié)在一起,同時出現(xiàn)在中風患者的發(fā)病過程中,其實中風之所以高發(fā),跟人類的文明程度有關(guān),人類是用腦子的動物,所以腦子運用過多,很容易導致腦血管疾病,這也是心腦血管疾病導致死亡的高發(fā)病率的一個重要原因。
以中醫(yī)周易的義理來說,文明屬火,是離卦,所以人類來說,心火是最重要的,如果心火不能很好的發(fā)越,就會生病,大則國家有問題,小則個人有問題。
回過頭來,其實導致中風的原因很多,但是最基本的還是人體的正氣虛,所以氣血虛是導致中風的首要,根本原因,這個大家都知道,所以后世醫(yī)家在提出中風疾病的防治時,特別提出了養(yǎng)氣血的思路。
一般在中風先兆之前,必定有幾大特點出現(xiàn),比如第一個就是手腳麻痹不仁,會出現(xiàn)突然間的手腳不受控制;第二個則是出現(xiàn)頭暈,頭暈被認為是內(nèi)風鼓動的一個表現(xiàn),只要出現(xiàn)了這個癥狀,就意味著離中風不遠了。第三個就是人的手指大拇指不用,手足太陰經(jīng)肺與脾所經(jīng)過的地方麻木不仁。如果以上三個現(xiàn)象都出現(xiàn)了,就可以肯定在不久的將來會出現(xiàn)中風了,需要提前預防。
通常來說,預防中風有兩個方向,如果是陽性的肝陽上亢,出現(xiàn)頭面紅赤時,就應(yīng)該滋陰潛陽,此時主要在滋陰上;如果出現(xiàn)的是氣血虧虛,胃口不佳等現(xiàn)象,那就應(yīng)該從健脾強胃上下文章。
肝陽上亢的患者,一般有頭面紅赤,四肢溫暖,胃口大,每天攝入大量的食物,聲音洪亮,四肢孔武有力,此時一般就按照肝腎陰虛來考慮,可以考慮使用我們熟知的知柏地黃丸、六味地黃丸、麥味地黃丸等滋陰之藥,吃一段時間之后,變得更加穩(wěn)定,經(jīng)常關(guān)注其血壓,關(guān)注癥狀,預防發(fā)病。
如果是脾胃氣虛型的患者,預防中風就必須從脾胃入手,比如出現(xiàn)了四肢無力,出現(xiàn)了四肢麻痹不仁,此時就會用一些補脾胃的藥物預防,通常情況下,脾胃氣虛的患者,必定還有胃口差,或者痰飲重的特點,所以用的比較多的方劑就是六君子湯,六君子湯有人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補氣,還有半夏陳皮除痰理氣,是一個理想的調(diào)養(yǎng)的方劑;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用一些含有黃芪的方劑來治療,比如通常知道的補中益氣湯,比如我們用的最多的就是黃芪桂枝五物湯。
黃芪桂枝五物湯來自《金匱要略》,由黃芪、桂枝、白芍、生姜、甘草組成,是治療血痹虛勞疾病的重要方劑,主要表現(xiàn)就是陽脈澀,陰脈玄,導致的手腳麻痹不用,此時以黃芪桂枝五物湯為主打方劑,可以獲得很好的療效。
我一般用黃芪桂枝五物湯的情況就是,凡是出現(xiàn)了手腳麻痹,出現(xiàn)了手腳坐久了會麻痹的情況就使用,是預防中風非常不錯的方劑,同時也是中風后遺癥康復的一個好藥。
另外,補充一下,在預防肝陽上亢的中風患者時,會用到三黃瀉心湯,也就是黃連、黃芩、大黃湯,這個方劑的作用就是降低腦充血,能夠降低血壓,對于現(xiàn)代很多實證的肝陽上亢有非常不錯的治療效果。
以上是關(guān)于中風的預防,但是并不是說我們所遇到的情況都是有時間準備的,很多時候我們遇見的中風都是很嚴重的,可以說不給我們?nèi)魏螜C會準備,一個醫(yī)生很多時候遇見的就是一個無解的局,患者并不會給我們?nèi)魏螜C會去準備,一上來就是各種已經(jīng)積重難返的情況了,所以此時的我們能夠救命才是最關(guān)鍵的,這就要我們能夠辯證精準,在最危險的時刻用藥精準,然后挽回生命。
中風在古代的書籍之中,為什么會放在第一篇,主要原因估計就是這個,一不小心就是死癥,如果一個醫(yī)生沒有方寸,很有可能第一次行醫(yī)就是給別人送終。
在中風患者中,最危險的有兩類,一類是脫證,一類是閉證,所謂的脫證其實就是大汗出,大小便失禁,口開,眼開;所謂的閉證則剛好相反,兩者之間的不同決定了脫證和閉證的治療思路也不一樣。明天我們繼續(xù)講如何治療脫證,如何治療閉證。
對于脫證的記載,一般偏向于脫證是虛,所以治療上需要補,《醫(yī)宗必讀》:“凡中風昏倒……若口開心絕,手撒脾絕,眼合肝絕,遺尿腎絕,聲如鼾肺絕,即是脫證。更有吐沫,直視,肉脫,筋骨痛,發(fā)直,搖頭上竄,面赤如妝,汗出如珠,皆脫絕之證。”《金匱翼·中風統(tǒng)論》:“卒中之候,但見目合,口開,遺尿,自汗者,無論有邪無邪,總屬脫證。脫則宜固,急在元氣也。元氣固,然后可以圖邪氣,參附湯。”
藥用其毒,氣取其偏,中和之體,不能治病
其實,脫證是一個非常危險的癥狀,所以治療時一般都會用一個更加威猛的方劑,那就是三生飲。
三生因用烏頭、附子、南星,然后加入一些木香,三生飲所治療的中風之后的急診其實不分脫證還是閉證,如果是脫證就會加入一些人參,作為主要藥物,如果是閉證就會加入更多的木香,但是不管如何,都會出現(xiàn)痰涎涌盛的現(xiàn)象。
以前的烏頭、附子、南星都是生用,但是生用并不是說從地理剛蒿出來就用,而是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炮制,比如三生飲就會用水泡七天七夜,要換很多次水,才能使用,不然的話還是有很強的毒性的。
川烏是非常毒的藥物,其藥力比我們通常使用的附子還堵,所以古代也會用川烏、草烏這種毒藥作為捕捉獵物的幫手,在箭上涂一些川烏、草烏的汁,就能夠讓這些動物見血封喉,一招致命。人如果使用不正當,也會導致各種中毒,其中附子與烏頭中毒是很厲害的,有一次我自己開了附子,量比較大,熬的時間相對較短,服用之后,其實并沒有溫暖下焦的作用,反而出現(xiàn)了惡寒的反應(yīng),同時頭目眩暈。最后還是吃了一些肉桂之后,才緩解。當然,對于烏頭的毒性,還是有一定的方法加以緩解,比如我們知道使用遠志就可以緩解,可以用甘草,還可以用肉桂。
至于天南星,記得十年前,有一個治療肝癌的醫(yī)生特別喜歡用天南星,據(jù)說治療肝癌療效非常好療效,眾所周知,癌癥其實是痰瘀互結(jié)之后產(chǎn)生的病癥,所以在治療癌癥的過程中,使用可以消痰化飲的藥物肯定可以獲得一定的療效。本草匯言說“天南星,開結(jié)閉。散風痰之藥也。但其性味辛燥而烈,與半夏略同,而毒則過之。半夏之性,燥而稍緩,南星之性,燥而頗急;半夏之辛,劣而能守,南星之辛,劣而善行。若風痰濕痰,急閉涎痰,非南星不能散”,天南星與半夏都是天南星科的植物,都具有治痰的作用,所以半夏與天南星有的時候可以通用,但是天南星的性味比半夏霸道。只有有痰濕,就可以用天南星,而幾乎所有的癌癥都有痰濕之邪,所以天南星又被認為是廣譜的抗癌藥物。
很顯然,三生飲所用的天南星,就是用的天南星豁痰燥濕的功效,天南星的性烈之氣在救命的時候還是非常好用的,所以在三生飲之中,用的就是生的,烈性。
另外,三生飲還有兩味藥,很重要,一味是木香,木香是一味理氣之品,很多時候?qū)θ梭w出現(xiàn)的氣血不通導致的疼痛等癥,木香有非??斓寞熜?,小時候因為吃錯東西了,容易腹痛,這個時候只需要口含一塊木香,很快痛疼就下去了,所以小孩子的方劑中,經(jīng)常會用一些木香。因為,在小兒來說,氣不順是常見的事情。
氣滯,其實就是脾胃氣虛的一個表現(xiàn),一般情況下,只要出現(xiàn)了氣滯,就會有頭腦轉(zhuǎn)不過來,很多時候也會有血瘀,腦溢血或者是中風,其中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氣滯血瘀,所以在整個方劑中加入木香,有其道理。另外,治痰先治氣,必須先理氣,三生飲一個最強大的作用就是瞬間將痰飲之邪趕盡殺絕,只有這樣才能救回來。
另外,這個方劑還有一個重要的藥物,那就是人參,關(guān)注我們公眾號的朋友應(yīng)該知道,人參一直以來都是很好用的,特別是急救的時候,因為中風很多時候都是出現(xiàn)虛證,所以大概率可以用得上人參,但不排除一些肝陽上亢的患者,因為氣血太旺盛導致的中風,此時則另當別論。
安宮牛黃丸本為熱證設(shè),為何成為了防治高血壓的香餑餑?
后世使用這個三生飲,主要還是因為脫證,而閉證則剛好相反,因為閉證是一片實相,所以治療時也需要重點在活血化瘀,開竅上下功夫。證見卒然口噤目張,兩手握固,痰壅氣塞。閉證宜開,用蘇合香丸、牛黃丸、至寶丹、活命丹之類。
牛黃丸的使用,《溫病條辨》說“太陰溫病,不可發(fā)汗,發(fā)汗而汗不出者,必發(fā)斑疹,汗出過多者,必神昏譫語……神昏譫語者,清宮湯主之,牛黃丸、紫雪丹、局方至寶丹亦主之”,其實牛黃丸治療的神昏譫語,很多都是因為發(fā)燒之后,氣血上居于頭部,所以神昏譫語,是非常明顯的實證,這個跟閉證有很大的類似點。
安宮牛黃丸的成分主要還是由黃連阿膠雞子黃湯變化而來,從方藥組成來說,有很大的差別,但是從立方之意來說,就是一回事?!芭|S(一兩) 郁金(一兩) 犀角(一兩) 黃連(一兩) 朱砂(一兩) 梅片(二錢五分) 麝香(二錢五分) 真珠(五錢) 山梔(一兩) 雄黃(一兩) 金箔衣 黃芩(一兩)”,吳鞠通解釋說“此芳香化穢濁而利諸竅,咸寒保腎水而安心體,苦寒通火腑而瀉心用之方也”,現(xiàn)代的高血壓患者,其實都是實證,大多數(shù)都是因為營養(yǎng)過剩導致了高血壓,導致了中風,也類似于溫病的溫邪在上,神昏譫語。
牛黃是牛的膽囊結(jié)石,其實按照中醫(yī)吃啥補啥的理論,牛黃最能治療的就是肝膽之熱,所以相火上炎之心火旺盛證,都可以考慮使用牛黃,而中風大多數(shù)還是算肝陽上亢,所以從一開始,安宮牛黃丸就是為肝陽上亢而設(shè)立的,你說這個方不是治療中風的,會是治療什么的?
犀角主治百毒,邪鬼瘴氣。跟升麻一樣,都是非常好的清熱解毒之藥,在治療溫病的時候,都是必不可少的。其實,所謂的邪鬼瘴氣,就是因為心神受擾,導致的神志不清,比如譫語呀,比如說胡話之類的。通常情況下,犀角都是犀牛的角,但是真的不多,很多人會用水牛角代替。
其實,犀牛與水牛的生活習慣是類似的,都是泡在水中生活的,所以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是共通的,是可以替代的。
在安宮牛黃丸中的一個重要的藥物就是珍珠,珍珠是河蚌的內(nèi)涵物,一般來說可以看成是跟牡蠣類似的藥物,但是珍珠更加陰性一些,特別是治療情志疾病時,還是不一樣的。古人認為真珠得太陰之精,而通神明,合犀角補水救火。珍珠這種東西很特殊,我做過一次試驗,就是將買來的珍珠放在水中養(yǎng),然后半年后,看一下被子的壁,發(fā)現(xiàn)其光滑程度比另外一個沒有放珍珠的被子要光滑很多。從這個試驗可以看出,珍珠真的可以附著在皮膚上,使皮膚更加光滑,另外也表明其實珍珠是陰性的藥物。
另外,安宮牛黃丸之中還有郁金,郁金是疏肝理氣的,冰片也是類似的作用,其實安宮牛黃丸與其說是安宮(心),不如說就是治療肝陽上亢證的藥物,因為主要的藥物都是入肝經(jīng)的。
不過,話又說回來,除此之外的黃連瀉心火,梔子瀉心與三焦之火,黃芩瀉膽,肺之火,朱砂補心體,瀉心用,這些都是從心火旺盛入手的,也可以說是安宮的。
明白了這些道理,其實治療高血壓就很簡單了,比如我們現(xiàn)代被醫(yī)療界吹得很牛的黃連據(jù)說是三高的殺手,三黃瀉心湯就是專門治療腦溢血的好藥。而有某個中醫(yī)界的名家治療糖尿病,一上來就是60克黃連,每次我跟某個專家聊天,他都會批判這種用藥方法。
小續(xù)命湯,那才是真正救命的方
在中風的治療過程中,有一個方是常用的,那就是小續(xù)命湯,這個方出現(xiàn)在很多地方,比如我們通常知道的《金匱要略》中有這個方的記載,就連一般的史書上都有這個方的記載,比如我們知道的《晉書》中也有記載。
當時的南方有孫恩,盧循反叛,而劉裕作為政府軍,跟他們一直在斗爭,孫恩他們給劉裕送了一包粽子,里面有益智仁,其實就是暗示著,你個傻帽,趕緊學習吧,智商不夠用。
而劉裕他們則送他們一包小續(xù)命湯,意思就是說,你就是一個要死的人了,趕緊吃藥吧,藥不能停。這個就好比前幾年,韓寒在一個發(fā)布會上,用一個優(yōu)盤的USB接口指示別人,從這個可以看出來,小續(xù)命湯就是非常常用的藥物了。
其實小續(xù)命湯是非常好用的,而習慣是,很多人看到里面有麻黃,就不敢用了,因為麻黃是性烈之藥,很多人都不敢直接使用。但是,只要有過臨床的人,其實都可以證明麻黃這味藥是非常不錯的,只要是肺部的問題,用麻黃的療效是立竿見影的。
一般來說,我們教科書上說麻黃主要用以表寒,但是實際上,只需要有寒邪,或者經(jīng)脈不是很通常,就可以用麻黃?!侗静荨分杏涊d的麻黃的用法是非常多的,“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fā)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癥堅積聚,五臟邪氣緩急,風脅痛,字乳余疾,止好唾,通腠理,疏傷寒頭疼,解肌,泄邪惡氣,消赤黑斑毒”,可以說從外感疾病,到內(nèi)在的咳嗽,到因為久而久之導致的積聚,還有就是腠理不通的毛病,都可以使用,甚至可以用來美容美顏。有的時候,麻黃還是很好的止血之藥,比如《子母秘錄》治產(chǎn)后腹痛及血下不盡。麻黃去節(jié)杵末,酒服方寸匕,一日二、三服,血下盡即止。
可見,麻黃是可以幫助人體止血,活血化瘀的。一般來說,使用麻黃或多或少都會有一點寒象,所謂的寒象,其實就是脈有點緊,而且是浮脈。其實,對于大多數(shù)高血壓患者來說,只需要一出汗,血壓就會降低,所以麻黃作為發(fā)汗的藥物,只要人體的津液允許,或多或少發(fā)一點汗,就可以減輕人體的血壓問題,脈象就會由原來的玄緊變?yōu)槿岷鸵恍?/span>
小續(xù)命湯組成其實是從麻黃湯改過來的,麻黃杏仁桂枝甘草,四味藥俱全。然后再加入一些活血的藥物,加入一些補氣的藥物,稍微再中和一下,就成了千古名方了。除此之外,還有附子、人參、芍藥、防風、黃芩、防己,古人認為“六經(jīng)風中此方通”,其實所謂的六經(jīng)中風,就是幾乎所有的中風,不管是哪種,只要不是脫證或者閉證,就可以用這個方劑治療。
除此之外,還可以用小續(xù)命湯治療所謂的剛痙柔痙,就是我們現(xiàn)代的腦膜炎,破傷風等疾病,也可以治療因為風濕導致的肢節(jié)疼痛,治療因為風濕重導致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總之小續(xù)命湯是一個非常好用的方劑。
但是,不管如何,這個方子的主要思路還是在中風疾病上,只要機理差不多,就可以適當?shù)氖褂茫热缥覀儸F(xiàn)代的高血壓,都可以參照這個思路來治療。方中的芍藥用的很有意思,因為我們知道的芍藥都是用來 柔肝的,對于肝陽上亢的患者,芍藥的使用可以很快的減輕癥狀。
其中的防風,也是非常好用的藥物,一般來說,防風的用處都在治療風病上,所謂的風病,很多都表現(xiàn)在頭部疾病,只要有頭部的不適,中醫(yī)一般都會看成是風病,所以風藥可以達頭,只有風藥才能夠的著。我們知道的腦血管疾病,其實很多都有頭暈,頭痛的癥狀,這就是典型的風疾,此時就需要用防風。
還有很多人不理解,為什么中風必須要用附子,而且同時還要用黃芩,這是兩個完全相反的作用的藥物,眾所周知的附子是治療少陰疾病的,一般針對的就是精神萎靡的癥狀,而黃芩則主要針對的是因為少陽相火上炎,導致的各種炎癥。黃芩與附子之間存在著一個很大的方向性逆反,為什么還要一起使用呢?因為,只要出現(xiàn)了中風現(xiàn)象的人,一般都有一個現(xiàn)象,那就是上盛下虛,頭部的血脈怒張,氣血都涌到頭頂了,但是下焦很弱,所以腎陽虛會很明顯,此時就需要將上焦的火氣下降,下焦火氣不足,所以要用附子溫陽。
而附子對于一些有下焦虛的患者,可以用到。比如我們通常知道的引火下行,就是利用了附子的這個特性,可以補下焦。我們經(jīng)常用的真武湯就有一個現(xiàn)象,那就是腳底如踩棉花,整個人是頭重腳輕。一般,中風病患者都會有這種現(xiàn)象,所以用附子還是很有必要的。
黃芩的泄相火,其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止血,比如我們通常知道的腸道出血,知道的眼睛出血,還有肺部出血,胃部出血,凡是血癥都或多或少可以用黃芩止血,中風其實在原理上就是內(nèi)部出血,從這點上來說,我們古人的經(jīng)驗還是很有意思的,雖然古人不知道中風是腦出血,但是在用藥上已經(jīng)有所體現(xiàn)了。
從中醫(yī)的角度來說,黃芩降相火,其實就是肝膽之火下降,用黃芩降火,肝膽之氣下降,就會帶動整個陽明氣血下降,這個比半夏、生姜之類的降更有意思。
更關(guān)鍵的是,古代的人在治療這些疾病的時候,還會加入一味防己,防己大家都知道是一味非常好的利尿藥物,其實利尿藥物不管是哪種,都可以降低血壓,而防己是我們通常用來治療風濕的重要藥物,在治療中風的時候,加入防己,確實有點不可思議的感覺,但是古人就是加入了,而且發(fā)揮了很好的作用。我們在不能理解古人為什么加的時候,就按照原方取用,這是我臨床一貫的原則。
除此之外,還有人參,人參這味藥是很常用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幾乎所有的病都是虛弱的,大家從一開始學陰陽的時候就有所知,但是事實上是否如此呢?在治療中風的時候,用人參,是否有其他的考量?我認為,人參的使用,還是主要因為虛,雖然很多中風患者剛開始并沒有表現(xiàn)出虛證,但是事實上已經(jīng)有虛的基礎(chǔ)了。
中風如感冒,當從上部治之大秦艽湯
小續(xù)命湯是治療中風的通用方劑,但是古人總是喜歡自己發(fā)明一些好的藥方,小續(xù)命湯有一個比較致命的缺陷,可能當時也有人發(fā)現(xiàn)了,只是后人將這個缺陷放大了而已。
因為麻黃的性烈,很多體內(nèi)津液不足的患者,特別是經(jīng)常出汗的患者,有的心液不足,吃點含有麻黃的藥物就會出現(xiàn)心悸,會出現(xiàn)各種不適。所以古人在治療風寒感冒的時候,另辟蹊徑,那就是另外一個方劑,叫做九味羌活湯。主要組成就是 羌活、防風、蒼術(shù)、細辛、川芎、白芷、生地黃、黃芩、 甘草,這跟我們接下來要解的大秦艽湯有很大的關(guān)系,因為大秦艽湯主要組成跟這個方劑很類似,主要是在這個方劑的基礎(chǔ)上,記錄了石膏、當歸、白芍、熟地、白術(shù)等藥,減去了細辛。
所以說,大秦艽湯其實就是一個九味羌活湯的加減,而加減的藥物只是原來的藥味中加入了補氣血的藥物,所以從小續(xù)命湯與大秦艽湯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出,治療中風其實很簡單,就是在治療風寒感冒的基礎(chǔ)上加入補氣血的藥物,即可。
要理解大秦艽湯,從九味羌活湯中加以分析,就可以得出結(jié)果來。一般來說,九味羌活湯治療的感冒也跟麻黃湯類似,但是麻黃湯治療的主要是寒濕為主的感冒,所以脈象上一般都是浮緊脈,而且有腰部疼痛,全身酸痛的主要癥狀,但是看一下麻黃湯針對的舌象,就知道,不會有內(nèi)熱證,而且麻黃湯針對的是風寒感冒才開始,津液還沒有喪失,如果是津液喪失了,再用麻黃湯,那就很不好了。
而九味羌活湯,其實治療的與麻黃湯類似,但是九味羌活湯之中加了兩位藥,這兩位藥很特殊,那就是黃芩加生地。一般來說,外感疾病是不能用滋陰的藥物的,但是為什么不用麻黃,而用了滋陰的藥物呢,主要還是因為我們知道的津液喪失太多,還有就是中焦有熱,此時用黃芩,很有必要。但是,為什么用生地呢,主要還是因為津液喪失太過,一般來說津液喪失太過,很多人會出現(xiàn)魚際脈,此時如果純用上頭的風藥,估計很多人就受不了了,麻黃湯此時是不能用的,所以要用生地這種藥降一下,魚際脈才會消停一下。
大秦艽湯組成:秦艽三兩,川芎、獨活、當歸、白芍、石膏、甘草各二兩(各,羌活、防風、白芷、黃芩、白術(shù)、茯苓、生地黃、熟地黃各一兩,細辛半兩。
一般來說,用大秦艽湯的契機就是人體有心臟問題,還有心煩口渴的內(nèi)熱現(xiàn)象,此時再用大秦艽湯就比小續(xù)命湯更加有力了,但是一般來說,小續(xù)命湯有時也會加入石膏,但是畢竟麻黃的刺激性太大,有的時候還是必須考慮大秦艽湯。
一般來說,腦中風的患者多有心腦血管疾病,所以心臟都不太好,此時如果不用大秦艽湯,也有點說不過去。
腎虛中風多難言,地黃飲子解人語
在患者中風之后的幾天內(nèi),一般都可以按照外風的思路辨證論治,但是日久則會出現(xiàn)內(nèi)虛,比如腎虛,就需要從虛入手來治療了,此時最重要的就是從腎治療,不管我們要解的地黃飲子還是后面的資壽解語湯,都是從腎的角度加以辨證論治。
地黃飲子是劉河間發(fā)明的方劑,一看方名就知道此方以地黃為君藥,是治療中風的常用方劑。其實這個方劑出來之后,后來的治療中風的方劑貌似都有類似的特點,那就是從內(nèi)部找原因,不把外風當成中風的主要因素了。這也是宋代的哲學發(fā)展之后必然出現(xiàn)的結(jié)果,而且《內(nèi)經(jīng)》早就有“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的明訓。
地黃飲子主要的還是從補的角度來治療因為中風導致的“治舌喑不能言,足廢不能行”,我們現(xiàn)代都知道了中風其實就是因為腦血管破裂之后,在腦部形成了淤血,所以阻滯一些神經(jīng)發(fā)生作用,所以治療的時候,很多都是從活血化瘀的角度來治療,比如我們知道的補陽還五湯。
但是,在中醫(yī)的另外一個理論中,就是腦與骨髓相通,而腎是主髓的,此時就有必要從腎虛的角度論治了。整個地黃飲子,主要的藥物就是在補腎,比如熟地、山萸肉、石斛、麥冬、五味、石菖蒲、遠志、茯苓、內(nèi)蓯蓉、官桂、附子(炮)、巴戟等分,每服五錢,加薄荷少許煎。
論者以為:熟地以滋根本之腎,桂、附、蓯蓉、巴戟以返真元之火,山茱、石斛平胃溫肝,志、苓、菖蒲補心通腎,麥、味保肺以滋水源,水火既交,風火自息矣。其實,其中有一位藥發(fā)揮著重要的祛風作用,那就是巴戟天,巴戟天是《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記載著唯一兩味藥物有“去大風”療效的藥物,所以一般補腎的時候會用巴戟天,還有就是中風的時候會用巴戟天,再一個就是我們認為的皮膚病,有的也是大風導致的。
很多中風的患者,其實就是一個肝風內(nèi)動,或者肝陽上亢,治療上就是重鎮(zhèn)即可,所謂的肝陽上亢表現(xiàn)出來的癥狀,很多就是頭面紅赤,所以在治療的時候,最重要的一個套路就是滋水涵木,這個方子跟后世的鎮(zhèn)肝熄風湯有意思。
劉河間曰∶中風,非外中之風,良由將息失宜,心火暴甚,腎水虛衰,不能制之,故卒倒無知也。治宜和臟腑,通經(jīng)絡(luò),便是治風?!夺t(yī)貫》曰∶痰涎上涌者,水不歸元也;面赤煩渴者,火不歸元也。惟桂、附能引火歸元,火歸水中,則水能生木,木不生風,而風自息矣。
地黃飲子的用藥有幾個特點,一個是補腎的,比如熟地,比如肉蓯蓉,比如山茱萸,還有石斛,這些都是很明顯的滋陰作用的藥物,再有就是麥門冬、五味子,這些藥物其實主要還是滋肺陰的,在這里用這幾個,有一些特別的含義。麥門冬比較特別,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記載了其通絕脈的功能,也就是補肺陰能夠達到的效果,同時也有通心的作用,所以在腦中分之后用這個藥,有特殊的含義。
另外,本方中的一個附子和肉桂具有特殊含義,因為古人其實也觀察到了中風患者的頭面紅赤,如果是一味的滋陰,很有可能出現(xiàn)膩隔,加入一些肉桂和附子,能夠引火下行。當然,這種情況必須先確認,那就是下焦是虛寒的,上焦是熱性的,如此才能用附子和肉桂兩位藥。
總體來說,地黃飲子治療的就是腎虛導致的手足偏廢不能用,出現(xiàn)了的嘴巴不能說話,但一定要確認,這種是虛性的中風后遺癥,而不是實性的中風后遺癥。
資壽解語湯,竹瀝清涼滋陰妙
下面我們繼續(xù)講資壽解語湯,這個方劑是比較特殊的,在古代治療中風有的時候有很多非常便捷的方式和方法,比如我小時候就經(jīng)常幫我把燒竹瀝,竹瀝是一味非常好的滋陰降火的藥,一般都是用來潤燥的。
古人解資壽解語湯,首先就來一句,“資壽特名解語湯,專需竹瀝佐些姜”,一般中風了,不能說話,很多時候就可以用竹瀝一大盆,慢慢飲,幾次下肚,中風不能言的癥狀就可以改善。
資壽解語湯的組成比較特別,有的是外感用藥,來自于小續(xù)命湯的思路,比如羌活、防風,也有桂枝附子引火下行的用法,所以加入了肉桂、附子,還有的思路就是后世的肝風內(nèi)動的病因,所以用了酸棗仁、天麻,羚羊角,然后才是甘草之類的藥物,甘草炙、竹瀝、生姜汁調(diào)服。
所以資壽解語湯是一個綜合了內(nèi)風,外風因素而后綜合治療的方法,外風則從羌活、防風入手,可以引藥入癲頂,內(nèi)風則是從羚羊角、天麻入手,再加一些滋陰的竹瀝,還有生姜汁。羚羊角這味藥比較特殊,一般我們都不用,或者主要還是在溫病的后期,發(fā)燒神昏譫語時才會用到,其實中風也是腦部的問題,也可以用羚羊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