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文學紀念碑”最近新出了《罪與罰(學術(shù)評論版)》,這不是經(jīng)常的事。師大社很少出純虛構(gòu)作品,而“文學紀念碑”是以知名作家的傳記、書信、日記、回憶錄等構(gòu)成的,出版這樣一部純虛構(gòu)作品是極少的情況。但這對我來說是一件好事,曹國維老師翻譯的《罪與罰》是我的入坑之作,大約在七八年前,第一次讀到這版《罪與罰》便徹底入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坑,一直沒出來。而北京燕山出版社曹國維譯《罪與罰》一直沒再版,也使得不少想入坑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讀者錯過了這個極佳的譯本。 此前,“文學紀念碑”已經(jīng)出版了許多陀思妥耶夫斯基相關(guān)的書籍,包括安娜·陀思妥耶夫斯卡婭的回憶錄和日記,《同時代人回憶陀思妥耶夫斯基》,以及最為重要的約瑟夫·弗蘭克的五卷本傳記。這套傳記是我目前看到的最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傳記。今年四月,第三卷《自由的蘇醒》出版(詳見四月書評《自由的蘇醒》:苦難中隱含著自由的曙光),而第二卷距離第三卷已經(jīng)是將近三年前的事了。我差點以為這個系列要爛尾了。但“文學紀念碑”的主編魏東表示,五卷本傳記將會在三年內(nèi)出齊,并且明年四月便能看到第四卷。這個消息對我而言簡直是喜大普奔了! 當然“文學紀念碑”不僅收入了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相關(guān)的作品,這個系列專門收入各類作家傳記、回憶錄等等,并且全都是大部頭的作品。最初它主要以俄國為中心,出版了納博科夫、曼德爾斯塔姆、阿赫瑪托娃、茨維塔耶娃等作家的傳記和回憶錄,后來漸漸擴展到其他國家,出版了包括《奧斯卡·王爾德傳》、《弗吉尼亞·伍爾夫傳》、《簡·奧斯丁傳》,《約翰·濟慈傳》等多部作品。對于傳記愛好者而言,這是一筆豐厚的財富。 或許是為了和其他版本的《罪與罰》相區(qū)別,這部《罪與罰》收錄了八篇名家解讀,長達186頁,占據(jù)了全書的四分之一。這些評論有梅列日科夫斯基宗教的角度分析,有格羅斯曼從人物的角度分析,有莫丘利斯基從戲劇的角度分析,以及我國青年學者糜緒洋從姓名含義的角度分析,可以說是包羅萬象了。以下是收錄的八篇作品名錄: 1. 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 德·謝·梅列日科夫斯基 2. 《罪與罰》 約翰·米德爾頓·默里 3. 《罪與罰》的城與人 列·彼·格羅斯曼 4. 《罪與罰》與三一律 康·德·莫丘利斯基 5. 罪與罰:我們自己犯下的謀殺罪 R. P. 布萊克默 6. 拉斯科爾尼科夫的世界 約瑟夫·弗蘭克 7. 《罪與罰》的背景 約瑟夫·弗蘭克 8. 《罪與罰》的“人名詩學” 糜緒洋 梅列日科夫斯基所著的文章是相當早的,發(fā)表于1890年,彼時陀思妥耶夫斯基去世才9年。梅列日科夫斯基主要擅長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宗教分析,他著有大部頭的《托爾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詳盡得分析了兩人在宗教上的相同和不同。而這篇短評則聚焦于《罪與罰》中的一個核心命題:為了善的目的去做罪惡的事是否正確?《罪與罰》的主人公拉斯科爾尼科夫殺死了一個放高利貸的老太太,從目的來說他的做法是對的,這個老太太對人的壓榨無所不用其極,但拉斯科爾尼科夫以自己的方式殺死了老太太,顯然既不合法律又不合道德,何況他殺人的過程中還殺死了一個無辜的人——老太婆的妹妹莉扎韋塔。 拉斯科爾尼科夫遵循一種“超人哲學”,這種哲學后來在尼采的著作中發(fā)揚光大?!俺苏軐W”認為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普通人,只能庸庸碌碌地生活,而另一種是超人,他們不需要其他的憑據(jù),完全依據(jù)自己的主觀改變世界。拉斯科爾尼科夫渴望成為超人,成為像拿破侖那樣改變世界的人。然而殺人之后,拉斯科爾尼科夫卻陷入了一種神志不清的狀態(tài),極易受刺激,每時每刻都保持高度緊張的精神狀態(tài),這樣的狀態(tài)隨著他自首,流放到西伯利亞后得以結(jié)束。很顯然陀思妥耶夫斯基并不十分認同“超人哲學”,不然他不會給拉斯科爾尼科夫這樣的結(jié)局。 而在默里的評論中,除了關(guān)注拉斯科爾尼科夫,還關(guān)注另一個重要角色——斯維德里蓋洛夫,這個角色實際是拉斯科爾尼科夫的另一個化身,但比他要堅定得多。最初從信中傳聞斯維德里蓋洛夫侮辱了拉斯科爾尼科夫的妹妹杜妮婭,他正式登場前他就是邪惡的化身。但后來傳聞被宣告是假的,斯維德里蓋洛夫見到了拉斯科爾尼科夫。他是個極其堅定的人,向往罪惡,他有極強的想要征服生活的力量,以至于連死亡都不恐懼。但他另一方面卻又在行善。似乎極其分裂,但他的真正意圖是與生活較量,最終超越生活。這也是拉斯科爾尼科夫真正向往的。也可以說斯維德里蓋洛夫是老年版的拉斯科爾尼科夫。 而格羅斯曼的評論要深入得多,他將書中的幾乎每個角色都進行了解讀,并結(jié)合了當時的俄國社會生態(tài)。比如馬爾梅拉多夫與酗酒問題,這個有著許多孩子的小公務(wù)員天天醉醺醺地在街上游蕩。俄國充滿了這樣醉醺醺的人。陀思妥耶夫斯基甚至想把馬爾梅拉多夫的故事單獨寫一篇小說,只是后來把他加入了《罪與罰》。當時俄國有許多報刊雜志探討酗酒問題,揭示酗酒與賣淫、結(jié)核病、失業(yè)、赤貧、遺棄兒童和家庭毀滅之間的聯(lián)系。索尼婭是馬爾梅拉多夫的女兒,因為父親的酗酒,她為了養(yǎng)活家庭被迫出去賣淫。陀思妥耶夫斯基對這些社會問題一直十分關(guān)注,他在《時代》雜志中便對這些話題極為關(guān)心,而《罪與罰》也描繪當時俄國社會賣淫行業(yè)的狀態(tài)。 格羅斯曼還探討了波爾菲里·彼得羅維奇。他是調(diào)查老太婆案的偵查員。。波爾菲里并不認為只要偵破案件便圓滿結(jié)束,事實上他一早便知道拉斯科爾尼科夫是犯人,但他一直用自己的言語影響他,以便讓他自首而減輕罪行。陀思妥耶夫斯基刻畫這一角色實際是希望盡快進行司法改革,用一種有文化的新型偵查員代替法警,這樣才能夠讓社會的罪惡逐漸減少。 而拉斯科爾尼科夫的好朋友拉祖米欣實際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書中的化身。這個活潑開朗、不懈活力的高尚的人,被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寵愛著。這是個現(xiàn)實主義者,他并不顧及遙遠將來的各種世界性社會構(gòu)建計劃,他更愿意在實際可行且有著切近文化益處的狹小界限內(nèi)進行出版。傳播必需書籍的啟蒙工作。這像極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在60年代辦雜志,關(guān)注公共議題以及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拉祖米欣在書中的一些話直接放在《時代》《時世》中作為綱領(lǐng)也并不違和。而另一位根據(jù)陀思妥耶夫斯基身邊的人刻畫的是馬爾梅拉多夫的妻子卡捷琳娜·伊凡諾夫娜,陀思妥耶夫斯基以他的第一任妻子瑪麗婭·德米特里耶夫那為原型。在瑪麗婭去世前的最后兩年,她已經(jīng)變得神志不清了,變得有些癲狂了,而卡捷琳娜在書中死亡前也做出了許多瘋狂的事情。 格羅斯曼的這篇文章一直在關(guān)注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那些社會議題。這是比較容易為評論家忽略的方面。我們熟悉陀思妥耶夫斯基,因為他作品里的心理學,他獨特的現(xiàn)實主義,以及有些癲狂的文字,但對其中反映的社會議題的關(guān)注卻很少。陀思妥耶夫斯基在60年代辦的雜志《時代》《時世》和70年代的《作家日記》都極其關(guān)注社會議題。在《卡拉馬佐夫兄弟》中,陀思妥耶夫斯基用大量的篇幅講述了德米特里·卡拉馬佐夫的庭審過程,許多細節(jié)都是他專門請教法官和律師而完成的。而《罪與罰》中這些關(guān)于公共議題的彩蛋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 必須指出的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有許多種身份,許多種主義,包括青年時的革命者,中年的斯拉夫主義者,虔誠的東正教信徒,但他一定不是虛無主義者,也不是車爾尼雪夫斯基那樣的空想主義者。任何把陀思妥耶夫斯基定義為虛無主義者的論斷都是謬誤。陀思妥耶夫斯基和在六七十年代活躍的有責任的知識分子一樣,試圖以報刊雜志的方式發(fā)聲,希望能推進俄國的改革進程,讓俄國社會變得更好。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說中的隱蔽與在文論中的坦誠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許多的讀者認為他作品中的某一角色便是他本人的化身,那些角色講過的話便是他的本意,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才能在于,他能進入每個人的內(nèi)心,將他們的想法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出來。這是許多作家不能達到的。但是把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虛無主義者當成他本人的寫照顯然是一個天大的錯誤。 莫丘利斯基的評論中談到了《罪與罰》與三一律的關(guān)系,三一律是古典悲劇中極其常見的手法,即把戲劇發(fā)生的時間限定在極短的時間,地點限制在極小的空間,事件也是非常單一的,這樣能與觀賞者拉進距離。莎士比亞的戲劇多數(shù)遵循三一律,而雨果則在《克倫威爾(序)》中對三一律大加批判。莫丘利斯基認為《罪與罰》也是具有三一律的。特別是在時間上,《罪與罰》長達三四十萬字的故事實際只發(fā)生在幾天之內(nèi)。第一部只有三天,第一天主人公去作“試探”,認識馬爾梅拉多夫。第二天收到媽媽的信,去市里亂走,得知老太婆明天獨自在家的消息,第三天實行兇殺。第二部中,主人公陷入了昏迷狀態(tài),完全沒有時間的流逝感,而第三部和第四部總共只有兩天時間,臨近結(jié)局,主人公徹底失去了時間感。這種刻畫徹底把故事推向了悲劇。 約瑟夫·弗蘭克的兩篇評論也十分精彩,不過他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第四卷中會有更精彩的表述,這里先略過不表。據(jù)說關(guān)于《罪與罰》的部分長達七萬字,具體內(nèi)容如何只能等待明年第四卷的出版了。 糜緒洋是俄語文學青年學者,他在2016年《北京青年報》上刊載了這篇關(guān)于《罪與罰》中“人名詩學”的文章。文中表示,《罪與罰》的人名都具有特殊的含義。比如拉斯科爾尼科夫這個姓氏代表的是“分裂”,它特指十七世紀中葉俄國發(fā)生的教會分裂,而拉斯科爾尼科夫的家鄉(xiāng)梁贊省正是分裂派最活躍的地方,所以他的家族和分裂派必然關(guān)系匪淺。馬爾梅拉多夫這個姓氏指的是“軟糖”,馬爾梅拉多夫一家,包括卡捷琳娜、索尼婭以及其他幾個孩子的生活極其艱苦,他們的名字卻這樣甜蜜,這實在是一種反諷。 斯維德里蓋洛夫這個姓氏中的一部分是德語中的“好色的”一詞,這個姓氏很符合角色的特點了。而莉扎韋塔這個名字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經(jīng)常都是需要看人臉色的角色,比如《群魔》中的莉扎韋塔師太,《卡拉馬佐夫兄弟》中的臭丫頭莉扎韋塔都具有同樣的特質(zhì),代表了俄羅斯宗教傳統(tǒng)中的“圣愚”類型。而拉祖米欣的意思是“理性的人”,如果他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作品中的化身,那么“理性的人”無疑是他最理想的樣子了。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真的很難評論,我讀完了許多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但一直沒有寫出滿意的評論。也許因為他的作品太過深刻,以至于無從下筆,也許因為他的作品太樸素,甚至很難找出多少亮點。所以身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讀者,我實在不是很合格。曾經(jīng)有人發(fā)起過一個話題:怎樣的作家最難模仿。在經(jīng)過許多人的討論后,得出結(jié)論,越是風格獨特,文體花哨的作家越容易模仿,而且一個比一個寫得好,越是純粹樸素的作家,像陀思妥耶夫斯基這種,反而越難模仿,你甚至很難說出他的文字風格是怎樣的。我曾經(jīng)嘗試模仿陀思妥耶夫斯基寫一篇小說,但最后發(fā)現(xiàn)只是一廂情愿,自己的作品其實并沒有半點他的影子。 盡管有了梅列日科夫斯基、默里、格羅斯曼、約瑟夫·弗蘭克等多位大家的解讀,你仍然可以有自己的判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就是這樣樸實無華,任何一個人都能從不同的方向進行解讀。所以與其聽聞眾人的見解,倒不如直接拿起一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認真閱讀,仔細思考。這一版《罪與罰》會是一個極好的選擇。 |
|
來自: 瀟瀟雨ekg9m5f4 > 《文學一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