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博物館,細細品味那些記錄著千年風(fēng)雨滄桑的文物,你能從中發(fā)現(xiàn)一個童趣世界。從宋代瓷枕到清代官窯粉彩尊,從唐代鎏金銀瓶到清代虎頭帽,兒童題材文物是各大博物館館藏的重要組成部分?!傲弧眱和?jié)來臨之際,讓我們走進江蘇各地的博物館,尋找文物上的“萌娃”們。 宋代人枕著“嬰戲紋”入睡 以兒童為題材的文物濫觴于唐代晚期,到宋代大量出現(xiàn),元明時期趨向繁榮,清代至民國則品種更加豐富。這些來自不同朝代的“萌娃”們出現(xiàn)在不同的文物載體上,給有緣目睹它們的觀眾帶來歡樂。 ![]() 磁州窯白地黑花嬰戲紋瓷枕 在南京博物院的展廳里,展示著一件童趣盎然的宋代磁州窯白地黑花嬰戲紋瓷枕。南京博物院館員李文彬介紹,瓷枕最早出現(xiàn)于隋朝,在唐代大量普及,進入百姓生活。古人認為,瓷枕的釉面冰潤,睡在其上有醒腦和解暑的功效。宋代以后,瓷器的燒造技術(shù)較唐代顯著提高,體量越來越大。陶工們開始把更加豐富的圖畫繪制在瓷枕之上。 “這些圖案中就包括可愛的娃娃?!痹诶钗谋虻闹更c下,記者看到,這件瓷枕的頂面用黑色線條勾畫出尖角狀的邊框,里面描繪一名童子肩扛一柄荷葉,童子額前留一撮劉海,戴肚兜,外衣系于腰上,回首看著后面跟隨的一只大雁;瓷枕立面的四面開光內(nèi)皆繪一朵花卉,背面右側(cè)書“凎源王家造”五字。 “這個圖案是嬰戲紋的一種?!崩钗谋蛘f,嬰戲紋是古代器物上常見的紋飾之一,最早伴隨佛教進入中國,以腳踩蓮花的童子形象象征佛陀誕生的故事,在南朝墓室畫像磚中就有體現(xiàn)。后來發(fā)展出來的嬰戲圖案中,孩子們持蓮、舞樂、嬉戲、游藝,或跑或跳,生動的線條、渾圓的身體充滿了活力、童趣。 嬰戲紋飾在宋代是瓷器上常見的裝飾,耀州窯、越窯等窯口的瓷器刻花、印花圖案中就有很多嬰戲紋。磁州窯的嬰戲圖案極有特色,采用白地黑線描繪的技法,圖案簡單明快、裝飾感強,深刻影響了吉州窯、景德鎮(zhèn)窯等窯口的彩瓷發(fā)展。 ![]() 清代乾隆官窯粉彩嬰戲紋尊 到了明清時代,嬰戲圖變得更加多姿多彩。南京博物院藏有一件清代乾隆官窯粉彩嬰戲紋尊。尊身的主題紋飾從一個童子增加到了一群。畫面中,他們身處山水園林之中,幾人一組,或讀書、或看戲、或嬉戲,或手拿一些道具象征“加官進爵”“五子登科”等吉祥寓意。 李文彬介紹,這類嬰戲圖自明代開始出現(xiàn)在官窯瓷器上,構(gòu)圖和畫工都比較生動、精巧。清代官窯瓷中的嬰戲紋多用于陳設(shè)器,置于后宮中,給后妃們平淡的生活增添了情趣,同時也承載了“母以子貴”的心靈期盼。 會跳舞會演戲,多才多藝的唐代娃 宋代的寶寶們長什么樣?來到鎮(zhèn)江博物館,你能夠找到答案。展廳內(nèi),陳列著一組宋代兒童泥塑像,它們高度寫實,五個“孩童”或趴倒或站立或蹲坐,聰敏機智、活潑可愛,充滿了孩子的稚氣。 ![]() 宋代兒童泥塑像 鎮(zhèn)江博物館文物專家告訴記者,這組神態(tài)各異、栩栩如生的泥塑童戲像是1976年與1996年在鎮(zhèn)江五條街小學(xué)一處宋代遺址上先后發(fā)現(xiàn)的,附近還發(fā)現(xiàn)了宋、元時期的泥塑手工作坊遺址。這些泥塑取當(dāng)?shù)厣嗄笏埽獗頉]有施釉,個別地方略施彩繪。部分泥塑身后有“吳郡包成祖”“平江包成祖”“平江孫榮”等楷書陰文戳記。吳郡、平江均為宋代蘇州的別稱,包成祖、孫榮應(yīng)為當(dāng)時的捏塑名匠。 以形寫實、虛實并用,宋代兒童泥塑像繼承了我國古代造型藝術(shù)的傳統(tǒng)風(fēng)格。鎮(zhèn)江博物館專家介紹,宋代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載,北宋東京每逢七夕,街頭“皆賣摩侯羅,乃小塑土偶耳”,人們買回去供奉?!靶∷芡僚肌奔茨嗨軆和瘢捎诟鞯胤窖圆煌?,稱謂上有差別,有“土稚”“黃胖”“磨喝樂”“摩侯羅”“魔合羅”等不同的叫法。也有學(xué)者認為,通常都在乞巧節(jié)期間大量上市的“磨喝樂”是宋代的孩子們喜歡的玩具,猶如現(xiàn)在孩子們玩的“芭比娃娃”。 1982年,鎮(zhèn)江丹徒丁卯橋發(fā)現(xiàn)了950余件唐代窖藏銀器,轟動全國。令人眼花繚亂的銀器中,一件“鎏金嬰戲圖銀瓶”引人注目,瓶子不大,僅高7厘米,是用來盛藥的器皿。瓶身上三幅畫面,生動展現(xiàn)了唐代娃娃的多才多藝。 第一幅:兩位童子對坐斗草,相互對看手中所執(zhí)花草,以葉柄相勾,捏住相拽,斷者為輸;第二幅:三名童子表演胡旋舞,中間的童子旋轉(zhuǎn)起舞,兩邊童子演奏樂器。胡旋舞來自古康居國,節(jié)拍歡快,舞者旋轉(zhuǎn)蹬踏,從白居易的詩句“左旋右轉(zhuǎn)不知疲,千匝萬周無已時”可以想見胡旋舞的歡快場面;第三幅:三名童子表演的是參軍戲,童子們分別扮演參軍、蒼鶻,參軍癡呆愚笨,蒼鶻機智靈活。有趣的是,參軍戲一般是兩個角色,這幅畫上卻是三個童子。專家考證,這表現(xiàn)的是一人演完退場,參軍、蒼鶻上場的瞬間。 這塊石頭不拴馬,拴孩 在歷代民間使用的民俗器具上,憨態(tài)可掬的娃娃也隨處可見。走進甘家大院南京市民俗博物館,記者尋找和“萌娃”有關(guān)的古代器物。 “看這個小獅子,很多人第一眼都猜不對這是做什么用的?!敝钢患卟贿^30厘米的石獅子,南京市民俗博物館副研究員徐龍梅說,這其實是一件“兒童文物”,名字叫“拴孩石”。記者感到好奇:“拴馬石”經(jīng)常看到,“拴孩石”還是第一次聽聞。徐龍梅說,剛剛出生,還不會走路的小娃兒喜歡爬來爬去,南京民間有俗諺,小寶寶“三翻六坐九爬爬”,一不小心,娃娃們就可能從床上摔下來,后果相當(dāng)嚴重。過去的大人忙著養(yǎng)家糊口,無暇照顧小娃,就設(shè)計出這種石獅子形狀的“拴孩石”。 石獅子腳下鏤空,把孩子拴在石頭上,他(她)就不會爬遠了,“獅子的形象還能夠辟邪,南京以前有個習(xí)慣,拴孩石一般由爺爺或外公打制,精雕細刻的不多,大多粗獷樸素?!?/span> ![]() 虎頭帽 過去醫(yī)療條件落后,新生兒容易生病,為了驅(qū)鬼辟邪,大人們要給孩子們戴上虎頭帽,穿上虎頭鞋。這一民俗在江蘇很多地方都有流傳。隨著時光的推移,舊日的虎頭帽虎頭鞋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多見了,徐龍梅向記者介紹了一件過去男娃娃們戴的“虎頭帽”。這件清代虎頭帽由虎頭、虎身、虎尾組成?;㈩^較大,呈圓形,采用刺繡、剪貼等工藝作裝飾,突出大眼、闊口、鼻子、額頭上的“王”字和嘴兩邊的胡須,舌、雙耳豎立,尾巴粗壯堅挺,組成虎的威武形象。 “很明顯,家長希望借助百獸之王老虎的威力來辟邪,庇佑孩子們健康成長?!毙忑埫氛f。 |
|
來自: zzm1008圖書館 > 《六一 兒童 少先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