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biāo)題:宮詞也可以很有趣:那些藏于宣華苑里的宮廷興衰史 來源:唯美古風(fēng)文字(wmgf5210) 在中國長達(dá)幾千年的文化長河里,有無數(shù)的文人墨客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而這之中能有作品傳承千年依舊被人們喜愛的僅有少數(shù)。 現(xiàn)今流傳下來的經(jīng)典書籍,除了國家編纂的,個人成書被后世人保存的,依然有很多經(jīng)典之作被遺失在了過去。 在那個詩詞歌賦盛行的年代,被記載有名望的都是男詩人,而被稱贊且遺留至今的女詞人的作品少之又少。 女詞人在歷史上不被認(rèn)可,即便有才之女子很多,但能大放異彩的屈指可數(shù)。大多數(shù)人們認(rèn)為作為女子,寫的詩詞大多都是一些傷春悲秋的事情,難登大雅之堂。 但即便女性地位如此低下,在那個女子無才即是德的古代,卻有這樣一位女子寫的詩詞流傳至今,且立意高遠(yuǎn)。 《花蕊夫人宮詞》是后蜀花蕊夫人的作品。這部宮詞流傳至今,其宮詞中涉及的史料以及意境,讓這部宮詞得以流傳至今。 在古代詩詞中,宮詞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個特殊命題,主要用來描寫宮廷后妃、宮女的生活。 在古代寫宮詞的多是男人,女詞人即便有但也是難以大放異彩。 作為這樣一種特殊命題,男詞人們雖沒有機會體驗宮廷生活,但是即便想象也能寫出宮廷的生活。 他們想像那個三千粉黛,皇帝寵愛妃子的情境。因此,男詞人們他們筆下的所有宮詞都是表現(xiàn)的都是同一主題:爭寵和失寵。 樂于八卦的文人們寫下了很多的宮詞,就連白居易這樣的著名詩人都寫過宮詞,他的宮詞也多是描述宮廷女子凄苦、愁怨的心情。
這首詞白居易通過紅顏易老,坐到天明來反映了宮廷女人垂淚而眠的生活。宮詞似乎在男詞人們筆下沒有了美好和壯闊,反而婉約、苦悶。 同樣是寫宮詞,花蕊夫人就如一個時代的異類,用超乎常人的筆調(diào),超脫于宮廷但又融入于宮廷的心境,將后蜀宮廷的奢華和壯闊描寫了出來。 作為女人,花蕊夫人雖然倍受皇帝寵愛,但她的日子不會一帆風(fēng)順,恩寵也不會長久,那些存在與平凡女人的愛和恨,痛和苦她也同樣有。 作為女子,花蕊夫人在后蜀的宮廷里并不像我們在電視劇中了解的那些宮廷女子一樣。她沒有不擇手段的爭奪帝王寵愛,反而學(xué)會了苦中作樂,懂得了惜福。 身處后蜀宮廷中,她志存高遠(yuǎn),站在一個旁觀者的高度去抒寫和看待這些宮廷盛況和奢靡生活。她的生活因為有了詩詞讓我們看到了豁達(dá)和詩意。 花蕊夫人的宮詞流傳至今,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歷史。關(guān)于她的宮詞,都是由文瑩和尚的陳述結(jié)合歷史考證得知。而她的詩詞因為她本人的資料不全,導(dǎo)致一直沒有一個準(zhǔn)確的出處。 其實寫出這些宮詞的作者、五代后蜀皇帝孟昶之貴妃花蕊夫人,有關(guān)她的傳說很多,有人說她姓費,也有人說她姓徐。 她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才女之一,以才華橫溢、天生麗質(zhì)、文武全才而聞名于世。她美麗聰明、優(yōu)雅高貴,是個典型的封建貴族婦女。在《全唐詩》里,她的宮詞就收錄了一百五十多首。 傳世宮詞百首,被考證的有72首,但她的命運卻是凄慘。她身處亂世,國破家亡。她的丈夫,后蜀皇帝孟昶被趙匡胤毒殺,她自己遭受身體與心靈的雙重摧殘,最后死于非命。 雖說花蕊夫人已逝,她的宮詞卻像一顆珍珠隨著時間的流逝,越發(fā)閃耀。其中記錄的宮廷事物能讓我們那段對歷史有更深的了解。 她寫的這些宮詞,內(nèi)容里描寫的生活場景極為豐富,用語多是以濃艷為主,偶有一些也是清新樸實之作。如“回頭索取黃金彈,繞樹藏身打雀兒”這一首,讀起來趣味十足,就寫得十分生動活潑,富有生活情趣。 花蕊夫人的宮詞中,當(dāng)屬其《述國亡詩》頗受人稱道,也因為這首詞,她被后世之人稱為難得之才女也。 據(jù)說這首《述國亡詩》是她在后蜀滅亡、被趙匡胤俘獲后所做。
這首宮詞花蕊夫人在用詞上極為大膽。國破家亡,女人柔弱,可恨大蜀氣數(shù)已盡,十多萬男兒竟然如此不堪一擊,時也,命也??珊匏皇悄袃?,無法上戰(zhàn)場。
夜晚的宮廷很美,鶯歌燕語,坐在畫船上,看遠(yuǎn)處宮門若隱若現(xiàn),忽感時間流逝,是剎那亦或是永恒。宣華池里水波蕩漾,已是春日,鮮花盛開,在這樣美好的夜晚,圣上命人折一朵花,宮女們折花的瞬間就如一個女人盛開的一剎那。 花蕊夫人用她的宮詞記錄下來她的所見所聞,她的所思所想,她的念,她的怨,她的喜,她的悲,一切都在字里行間展現(xiàn)?;螂[晦,或明顯,在字里行間的生活樂趣之中,不知道深藏了多少難以言說的痛。 花蕊夫人就如那寒冬的臘梅,在最嚴(yán)寒的冬天都能開出美麗的花,釋放冷冽的香氣。她的詞就如她的人,即便已經(jīng)過去了幾千年,即便她只是一個柔弱的女人,但屬于她的精神常在,那種對待生活的堅強會感染到每一個女子。 — THE END —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 編輯/排版:郭磊峰 ○ 責(zé)任編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