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生活好了,不愁吃不愁穿,都是在愁孩子?,F(xiàn)在有這樣一種現(xiàn)象,有的孩子能吃能睡,長的就是一個胖墩,另一部分就是什么也不喜歡吃,不愿意吃,長的像個豆芽菜。 為什么會這樣子呢?因為人的遺傳因素不同,中醫(yī)講先天稟賦不一樣,每個人的身體的狀態(tài)不一樣。比如,一盤子紅燒肉,有的人吃完一點事都沒有,可是另一個人,可能一塊都吃不下。孩子也是這樣的,長的胖的先天脾胃的功能就好,消化吸收都沒有問題。但是另外的一部分人,就不成了,先天脾胃虛一些,這時候給的多了就成了食積。最常見的癥狀是:孩子總是感冒,孩子長得比其他孩子瘦弱,吃的少,這些問題都與食積有關(guān)。 所謂積食,就是吃某種食物吃的過多,超過了孩子脾胃所能接受的范圍,導(dǎo)致脾胃功能的低下,這在中醫(yī),叫做積食。原因是:孩子的脾胃功能還沒有完全完備,比如兩個月的嬰兒,您就無法給他吃紅燒肉,為什么?這就是孩子脾胃的特點,它的接受能力是有限的,是有自己的成長特點的,是循序漸進的。在兒童期,如果我們不顧孩子的生理特點,給孩子頓頓肥甘厚味,則孩子的脾胃,在全負荷地忙碌過后,如果工作量仍然很大,則會受到損傷。當(dāng)我們給孩子吃了太多的某種食物,當(dāng)超過孩子的脾胃的接受能力,他的脾胃就會受傷,消化能力就會下降,這就是積食。 最初積食的時候,是積在胃里,是有過多的食物積存的,比如孩子剛剛連著吃了幾次大雞腿,有連著吃了紅燒排骨,結(jié)果吃多了,此時,會出現(xiàn)急性的積食情況,此時孩子的肚子會膨悶脹飽,孩子會胃口下降,大便會出現(xiàn)臭雞蛋的味道,嘴里會有臭味,舌苔會變得厚膩。 這個時候的處理很簡單,就是用這樣的小方子,就可以立竿見影地解決問題:焦三仙各六克、炒雞內(nèi)金六克,熬水喝,這是一天的量,喝兩天,基本就可以解決問題了。 脾胃受傷了,也會導(dǎo)致身體的其他部位出現(xiàn)問題,比如呼吸系統(tǒng)。 中醫(yī)認為脾胃屬土,肺屬金,土生金,所以,脾胃是肺的母親,其實,這是古人用這樣簡單的方式,在講述這樣一個道理:脾胃受傷了,會導(dǎo)致呼吸系統(tǒng)的紊亂。 所以,孩子在這樣的狀態(tài)的時候,特別容易患外感,外邪很容易就會入侵。立刻會用食導(dǎo)滯的焦三仙等中藥,然后孩子的身體會立竿見影地恢復(fù)。 還有另外的一種情況就是形成慢性的積食,多數(shù)是積在脾。 此時,可能積滯的那個有形的食物已經(jīng)不在了,但是傷害卻依舊在,當(dāng)時引起的脾胃功能的損傷,一直沒有恢復(fù)。其實就是傷了脾,如果陽氣不足或脾陽太虛弱,即使是天天喝粥,孩子仍然舌苔厚膩,有積食的表現(xiàn)。 這種情況,往往比較棘手,多數(shù)是家長不按照孩子的生理特點喂食,長期給孩子吃各種肥甘厚味,導(dǎo)致孩子的脾胃一傷再傷,最終積重難返。 這就不是簡單的吃點焦三仙就可以解決的了。 此時的孩子,往往瘦弱不堪,毛發(fā)黃稀成綹,甚至肚子脹大,四肢卻很瘦,胃口不佳,或者特別能吃卻不吸收,容易腹瀉,口中有味,舌苔厚膩,積食的狀態(tài)反復(fù)出現(xiàn)。 因為脾胃虛弱,所以這樣的孩子抵抗力也弱,容易外感,容易咳嗽纏綿不愈等各種問題。積食的調(diào)理,可以用消食餅的方子:懷山藥九克、蓮子肉六克、茯苓六克、薏米六克、芡實六克、焦三仙各六克、炒雞內(nèi)金六克,每天一副,熬水代茶飲。一般喝一兩周,就可以改變局面。 最重要的,是希望家長都懂得正確喂養(yǎng)知識,盡量不讓孩子積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