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一個人痛苦得難以言語時, 天主讓我傾訴我的煩惱。 如今,花兒還無意綻放, 再相逢,又有何可以期待? 是天堂也是地獄,為你敞開, 難以平靜的心緒呵,令我踟躕不前! 別再懷疑,她正向天堂的大門走去, 會用她的雙臂將你高高舉起! …… 這首《瑪麗恩巴德悲歌》是德國偉大詩人歌德的有感而發(fā),他在車廂中和驛站中一氣呵成寫下了他晚年最著名的這首愛情詩篇,而這首詩也是歌德一生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轉(zhuǎn)折點,從此,歌德就告別了愛的激情帶來痛苦得年代,而進(jìn)入心境平靜、勤奮寫作的暮年。 而這還要從歌德的一件軼事說起。 十九世紀(jì)初期,身為魏瑪大公國樞密顧問的歌德幾乎每年都要去波西米亞的卡爾斯巴德或者瑪麗恩巴德進(jìn)行旅行和療養(yǎng)。而在1821年這一年,在歌德去瑪麗恩巴德居住的時候認(rèn)識了房東太太的女兒烏爾麗克。 這位美麗的少女會經(jīng)常陪著歌德散步,她像一個女兒一樣,會攙扶著歌德,會天真的向歌德談?wù)撟约嚎吹降囊磺校璧乱矔Q呼她為女兒。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愛情的種子逐漸在歌德的心中發(fā)芽,并一發(fā)不可收拾。 1823年,歌德請求魏瑪大公國的卡爾·奧古斯特公爵代自己去向烏爾麗克求婚,可惜得到的卻是一番委婉的敷衍。之后,烏爾麗克一家去了卡爾斯巴德,歌德也尾隨而至,并且在那里度過了自己的七十四歲生日,可遺憾的是雖然歌德收到了來自烏爾麗克一家的生日禮物,卻仍然沒有收到關(guān)于求婚的答復(fù)。于是,歌德在這一年的九月離開了卡爾斯巴德。但是,他忘不了烏爾麗克可愛的倩影,忘不了她給他的臨別一吻,這位老人在眼里充滿了蕭瑟,在馬車的車廂里和在歸途的驛站中,這位老人一氣呵成了這首愛情詩《瑪麗恩巴德悲歌》。 在詩中歌德表達(dá)了自己對愛情的渴望以及憂慮,畢竟他們的年紀(jì)相差懸殊,她會愛他嗎?他的家人能接受她嗎? 經(jīng)過很長一段時間的內(nèi)心掙扎和煎熬,這位來人終于向他的朋友讀了這首詩,歌德在讀這首詩的時候,從來不覺得疲憊,反而正像一個處于熱戀中的人一樣。于是,他的朋友一遍一遍地為歌德讀著這首詩。 這支刺傷過歌德的劍也恰恰是醫(yī)好歌德心傷的良藥。他終于拯救了自己,不再想著和烏爾麗克結(jié)為夫妻了,他也再不會去瑪麗恩巴德了。從此,這位老人就只剩下事業(yè)了。在歌德八十一歲的時候,他完成了他又一部重要的作品——《浮士德》。 可以說,在歌德告別卡爾斯巴德的那一天,他就已經(jīng)告別了激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