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 苓 豬苓為多孔菌科植物豬苓的干燥菌核,產(chǎn)地較多,以陜西產(chǎn)者質(zhì)量較佳。《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謂豬苓主“痎瘧、解毒蠱注不祥,利水道”?!秱摗啡?方次,《金匱要略》入3方次。 1、原文考證 豬苓湯治“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jié)M而喘,發(fā)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渴欲飲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若脈浮發(fā)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223),“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319)。《傷寒論》原文來看,豬苓湯主治與白虎加人參湯證極為相似兩者皆有渴欲飲水、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腹?jié)M、口苦咽燥等,但臨床上兩方證的區(qū)別相當(dāng)大。白虎加人參湯證為“口干舌燥”,豬苓湯證為“小便不利”。前者是津液不足,后者是水濕內(nèi)蓄,性質(zhì)相反,不可誤用。此外,仲景有“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224)的說法,陽明病的外證為“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183)由此可見,身熱、汗出少或無汗而渴、小便不利者,可使用豬苓湯。 豬苓散治“嘔吐而病在膈上……?思水者”。思水,即口渴。 五苓散治“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71),“傷寒,汗出而渴者”(73),“發(fā)汗已,脈浮數(shù),煩渴者”(72),“中風(fēng),發(fā)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74),“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156)。以上5條,口渴者5條,發(fā)熱者3條(傷寒也屬發(fā)熱之列),脈浮者2條,汗出者2條,小便不利者2條。則可見口渴發(fā)熱、汗出、脈浮、小便不利是五苓散的主治。 2、仲景方根 豬苓茯苓:主治小便不利。方如豬苓湯、豬苓散、五苓散。 茯苓豬苓澤瀉:主治小便不利,渴欲飲水者。參見“茯苓”條下。 3、藥證發(fā)揮 豬苓主治小便不利者。 豬苓所主治的小便不利,指小便量少,次數(shù)或多或少,顏色或濃或淡,大多伴有排尿澀痛,或排不爽等不適感。這種病癥,亦稱為“淋”。后世《小品方》用單味豬苓治子淋,《子母秘錄》用單味豬苓治妊娠從腳上至腹腫,小便不利,微渴引飲。可見豬苓主治的小便不利,多有水腫及小便淋痛。 仲景豬苓方僅三方,三方均有豬苓、茯苓,主治小便不利。茯苓配伍面較廣,可與黃芪、白術(shù)、桂枝、附子、半夏、厚樸、柴胡、豬苓、澤瀉、人參、甘草、干姜、芍藥等藥物同用,可治眩悸、下利;但豬苓配伍面窄,僅與茯苓、澤瀉、滑石、阿膠、桂枝、白術(shù)同用,多用于治療小便不利。 豬苓治發(fā)熱、小便不利而短黃,多配滑石;尿血配阿膠;口渴、小便不利,配茯苓、澤瀉。 豬苓與茯苓均主治口渴而小便不利,其區(qū)別在于,茯苓治眩悸,豬苓治熱淋。 4、常用配方 豬苓3克,茯苓3克,澤瀉3克,滑石3克,阿膠3克。(《傷寒論》豬苓湯) 應(yīng)用:本方主治小便不利、澀痛、尿血而渴欲飲水者?,F(xiàn)多用于治療急慢性膀胱炎、腎盂腎炎、腎盂積水、泌尿道結(jié)石、前列腺炎、陰道炎、宮頸糜爛等。也可用于特發(fā)性水腫、急性腸炎、尿崩癥等。對(duì)尿黃、帶下色黃者,應(yīng)加山梔子、黃柏、連翹等。原方用量偏小,現(xiàn)臨床多放大3~5倍使用。 5、文獻(xiàn)摘錄 《本經(jīng)疏證》:“茯苓可利水道,豬苓亦利水道,則凡木之苓皆能利水道;茯苓屬陽,治停蓄之水不從陽化者;豬苓屬陰,治鼓湯之水不從陰化者”。 《藥征》:“豬苓主治渴而小便不利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