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隴集團最初是指北魏時期北方六鎮(zhèn)武將和關隴豪族、河東等地豪強地主的力量他們基本上算是入則為相出則為將。 北魏為了保障首都平城的安全,在沿邊地區(qū)也就是河北、內(nèi)蒙古建立了六個軍鎮(zhèn),合稱六鎮(zhèn)一般是指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懷荒。六鎮(zhèn)之外,又有御夷等鎮(zhèn)。大部位于北魏的北方邊境,六鎮(zhèn)是北魏的軍事要塞,歷史上曾一度占有重要地位。防御北邊的柔然入侵,拓跋燾設此六鎮(zhèn),拱衛(wèi)都城。當時,六鎮(zhèn)將領,乃至一般士兵,身份都是比較高貴的,在六鎮(zhèn)作兵是比較光榮的事情。初期六鎮(zhèn)將士大部分是鮮卑貴族,還有一部分是漢人豪強,但后期漢人逐步成為主體。他們定居關中,胡漢融合,文武皆備,互相通婚。 北魏遷都洛陽后,六鎮(zhèn)地位下降,逐漸成為發(fā)配犯人的地方,經(jīng)濟、文化、地位上不斷處于劣勢。后來六鎮(zhèn)爆發(fā)起義,雖然起義被爾朱榮平定但是爾朱家族覆滅,北魏就比陷入割據(jù),懷朔鎮(zhèn)出身的高歡和武川鎮(zhèn)出身的宇文泰,兩人各自擁立皇帝,使北魏分裂成東魏和西魏。宇文泰將武川人編成一軍,復以武川人統(tǒng)領此軍,使西魏政權牢牢握在武川人手中。而由于西魏統(tǒng)轄關中、隴西地區(qū),所以又名關隴集團。宇文泰為了對抗東魏,創(chuàng)設了府兵制,以十二大將軍、八柱國為其將領,這些人都是武川出身,成為西魏以及后來北周的統(tǒng)治階層。楊堅,李淵皆出自關隴集團。 宇文泰再興西魏時設立柱國。在西魏大統(tǒng)十六年以前柱國大將軍這一稱號共封給八個人,分別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于謹、獨孤信、趙貴、侯莫陳崇,號稱八柱國家。宇文泰總領諸軍,而元欣為西魏皇族,兵權受到限制,剩下的六人每人統(tǒng)領兩名大將軍,即為府兵中的“十二大將軍”分別為元育、元贊、元廓、宇文導、宇文貴、李遠、達奚武、侯莫陳順、楊忠、豆盧寧、賀蘭祥、王雄,皆世之名將。 而從西魏到北周、隋、唐,這幾個時代的皇族、后族大多都出自這些家族——宇文泰子孫為北周皇族,李虎子孫為唐朝皇族,大將軍楊忠子孫為隋朝皇族,獨孤家族一門三后。北周歷代皇后多在這些家族中產(chǎn)生,隋文帝的皇后與唐高祖李淵之母都出自八柱國里的獨孤信。而這些家族后來的盛況,都源于在南北朝最后的亂世中這些名將的豐功偉績。 隋朝的楊堅建立科舉,建立府兵制把關隴集團手里的兵權收歸中央,楊廣大力推行科舉提拔寒門都是為了打破關隴集團對權利的壟斷,特別是楊廣剝奪了很多關隴貴族世襲的特權,清查了戶口將關隴集團私藏的奴仆釋放為民。楊廣好大喜功不顧民力導致百姓起義不斷但楊廣都沒放在心上,對隋朝也沒有造成危機,但是在楊廣親征高麗的時候,關隴貴族出身的楊玄感造反讓楊廣大驚失色急忙回師致使征伐高麗功敗垂成,造成了隋軍潰敗逃散,很多關隴集團的后裔開始前赴后繼的趕過來響應楊玄感,雖然不久楊玄感叛亂就被平息了但是關隴貴族的反叛徹底動搖了隋朝的統(tǒng)治根基。楊廣在江都兵變被殺,參加兵變的頭目,基本上都是關隴集團的人,剩下的大部分也都是關隴集團的人,而被殺的人,大多數(shù)都是關隴集團以外的人。也可以說是關隴集團內(nèi)部的分裂。 然后隨著李唐王朝的建立,可以說沒有關隴集團的支持李淵能不能得到天下都要打上個問號,但李淵最信任的也不是關隴集團,特別是李世民,因為李世民并不是像之前幾代皇帝那樣依靠關隴集團,李世民更多的是依靠當初他的秦王集團。玄武門之變也可以看作是寒門和關隴集團以外的勢力對關隴集團的反擊。到了唐高宗和武則天時代,大肆屠戮貴族高官,造成了官僚系統(tǒng)的動亂和空缺,使得關隴集團以外士族、寒門紛紛進入中央政權。關隴貴族集團走向了沒落。 如果你喜歡的話就點個贊吧。 如果你有收獲的話就點個關注吧,謝謝。 |
|
來自: 昵稱32353910 > 《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