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行書《治平帖卷》,縱29.2cm,橫45.2cm。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此帖筆法精細,字體遒媚,與蘇軾早年書法特征吻合,正如趙孟俯跋文所稱“字畫風流韻勝”。故宮博物院專家唐蘭先生的鑒定意見為:“名家法書,蘇早年書之精者,定為一級甲。” 北宋文學家蘇軾的詩、詞、文、畫、書法及理論成就彪炳千古, 影響巨大, 深受學術(shù)界重視。蘇軾的一生歷經(jīng)宦海浮沉,窮達多變。年少時便秉承父志,在初試科舉中名動京師的他,經(jīng)歷了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位北宋皇帝的統(tǒng)治時期,卻始終沒有得到重用。從某種程度上說,他在政治上是失敗的,因為面對勢力強大的政敵,他“兼濟天下”的政治抱負無從施展,反而被迫害,連遭貶謫。 元豐二年(1079)的“烏臺詩案”險些使他殞命,后被貶至黃州。經(jīng)歷了短暫的穩(wěn)定之后,晚年又被貶謫至更為荒涼的惠州和儋州。雖然蘇軾在徽宗親政時獲得了赦免,無奈在北歸的途中客死常州,遺憾千古。蘇軾在其《自題金山畫像》一詩中寫道“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yè),黃州惠州儋州”,可以看做他對自己一生經(jīng)歷的總結(jié)。也許正是政治上的逆境促使他在文壇和藝術(shù)領(lǐng)域找到了建功立業(yè)的途徑,在文學創(chuàng)作和書法創(chuàng)作上都獲得了累累碩果。他以樂觀曠達的心態(tài)面對困境,在偏遠凄涼的貶謫之地依舊能夠找到生活的樂趣,在山林曠野之閑中還能更深刻地體會著社會和人生。 一生之中,蘇軾所到之處,都為當?shù)亟üαI(yè),并留下了大量的精神財富,為當?shù)匕傩盏纳a(chǎn)生活帶去福音,為后世譜寫了大量文章詩詞書畫藝術(shù)篇章,其精神彪炳千古,其藝術(shù)輝煌萬世! 蘇軾行書《治平帖卷》? 閱讀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