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補腎陰要穴1.主治 補益腎陰、滋陰潛陽,治陰虛肝旺而致的眩暈中風,心腎不交之失眠頭痛。 2.穴位 (1)腎俞(膀胱):為腎氣轉輸之所,滋補腎陰(水)既可充健腦髓,治腎陰不足所致之頭痛、健忘,又可治腎(陰)虛火旺、虛火上炎所生之目視昏花、雀目等證。與肝經穴位相配,更可發(fā)揮其滋陰潛陽、水能涵木、益水平肝之機、治腎虛肝旺(水不涵木)所致之眩暈;與心俞、巨闕相配,可治心腎不交之不寐。 (2)太溪(腎、原、輸):滋補腎陰,充健腦髓,以治腎虛(陰虛)頭痛、健忘。此外,又可發(fā)揮滋陰降火之功,以治腎陰不足,虛火上炎之牙痛、咽喉疼痛,及心腎不交之不寐,心(血)虛火旺所生之怔忡,血熱妄行所生之月經超前、崩漏諸證。與肝經穴位(如太沖)配合,更可發(fā)揮滋陰潛陽之效果,而益水平肝,治腎陰不足而水不涵木所生肝陽上亢之眩暈。 (3)然谷(腎、滎):滋補腎陰,發(fā)揮滋陰潛陽,制血妄行之功,可治月經提前、經多、崩漏諸證。 (4)照海(腎、八脈交會):滋補腎陰,導火下行,以治腎虛咽喉腫痛之證。常與列缺相配,或與申脈相配合使用。 (5)志室(膀胱):補益腎陰,制水上泛,發(fā)揮水火既濟之機,以治心腎不交之不寐。 (6)三陰交(牌):為三陰之會,亦能發(fā)揮滋陰制火之功能,以治心陰血虛火旺所生怔仲之證,及腎虛肝旺所生之眩暈。 培元益腎、固精壯陽要穴1.主治 培補下元,助腎扶陽;直補腎陽,振奮腎功能,以治腎陽虧損所致之陽痿、滑精。 2.穴位 (1)關元(任):三焦脈氣之所發(fā),為元氣之根,聯系命門??芍I扶陽,治腎陽虛損之陽痿和精關不固之滑精。 (2)氣海(任):為諸氣之海、補益下焦氣機,振奮下元,助腎扶陽。治腎陽虛損之陽痿、精關不固之滑精。 (3)中極(任):充益下元氣機,助腎扶陽,治腎陽虛損之陽痿、精關不固之滑精。 (4)命門(督):通調督脈,為腎氣轉輸之門;聯系腎俞、振發(fā)腎經氣機,為益腎治本之穴。治腎陽虛損所生之陽痿、遺精、泄瀉。 (5)大赫(腎):補益腎陽、治腎虛遺精。 (6)志室(膀胱):同上。 (7)太溪(腎、原、輸):同上。 (8)然谷(腎、滎):同上。 (9)三陰交(脾):為三陰之會,三陰皆循少腹陰器之處??赏ㄕ{下焦氣機,振奮腎陽,治陽痿、遺精。 培元益腎、定喘要穴1.主治 培補下元,助腎扶陽;以及直接補益腎陽,治腎陽虛損之喘。 2.穴位 (1)腎俞(膀胱):為腎氣轉輸之所,能壯先天之氣,增益真陽,振奮腎經氣機,以治腎虛作喘。 (2)命門(腎):通調督陽,為腎氣轉輸之門;聯系腎俞,為益腎治本之穴??芍I扶陽,振發(fā)腎經之機,治腎陽虛損,水氣犯肺之喘。 (3)太溪(腎、原、輸):振奮腎陽氣機治腎虛之喘。 (4)復溜(腎、經):同上。 培元益腎、止瀉要穴1.主治 培補下元,助腎扶陽,或直接補益腎陽,以治腎陽虛損所生之泄瀉。 2.穴位 (1)腎俞(膀胱):為腎氣轉輸之所,振奮腎氣。治命門火衰,不能溫暖脾胃(火不生l)、水谷不化所生之泄瀉(五更瀉)。 (2)關元(任、小腸募):為三焦脈氣所發(fā),元氣之根,聯系腎俞,又為小腸之募。既可振奮腎陽,又可振奮小腸之機??芍蚊T火衰,脾失所暖,水谷不化之瀉。 (3)命門(督):通調督陽,為腎氣轉輸之門,聯系腎俞,為益腎治本之穴,可扶助腎陽。治命門火衰,脾失所暖,水谷不化所生之腎陽虛瀉。 (4)太溪(腎、原、輸):振奮腎陽氣機,治腎陽虛損,脾失所暖之泄瀉。 培補下元、調整(包括固攝與通利)水道要穴1.主治 振發(fā)下焦氣機,既治陽氣不足,下焦不固,膀胱失約之遺尿、夜尿和尿頻等,又洽膀胱氣機虛損、尿路阻滯之尿少、閉等。 2.穴位 (1)膀胱俞(膀胱):膀胱氣機轉輸之所,為調整尿路治本之穴。既能培補下元、約束膀胱氣機,治遺尿、夜尿、尿頻之證,又能疏通下焦氣機、利水,治尿少、癃閉之證。 (2)中極(任、膀胱募):與膀胱俞并用,俞募相配,既可音補下元,約束膀胱氣機,治遺尿、夜尿、尿頻之證,又可疏通下焦氣機,利水治尿少、癃閉之證。 (3)三焦俞(膀胱):調理三焦氣機,以助下焦之元氣。既可約束膀胱,治遺尿、夜尿、尿頻,又可調下焦氣機,利水,治尿少、癃閉等。 (4)關元(任):三焦脈氣所發(fā)之處,為元氣之根。能培補下元,約束膀胱,治遺尿、夜尿、尿頻等。 (5)氣海(任):為諸氣之海,培補下元,疏導下焦氣機,通利小便,以治尿少,癃閉。 (6)大敦(肝):經脈過陰器,可振奮下焦氣機,治遺尿、夜尿。 (7)委陽(膀胱):調疏膀胱經氣,治尿頻、遺尿、夜尿。 (8)陰谷(腎、合):補益腎陽,疏通下焦氣機,治尿少、癃閉。 |
|
來自: 昵稱22723945 > 《經絡針灸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