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距今約5300年至4300年,主要分布于中國長江下游太湖流域。二十世紀初近代考古學傳入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在黃河流域得到了快速發(fā)展,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人們開始對中國夏商周以前的文化面貌有了初步的認識。 由于受到黃河流域考古發(fā)現(xiàn)的影響,1936年,西湖博物館的施昕更先生在他的家鄉(xiāng)杭縣良渚鎮(zhèn)一帶經過多次野外調查,發(fā)現(xiàn)了出土黑陶片的遺址,經正式申請,于1936年12月1~10日、12月26~30日,1937年3月8~20日,分三次對浙江杭縣良渚棋盤墳、橫圩里、茅庵前、古京墳、荀山東麓以及長明橋鐘家村等六處遺址進行了試掘,獲得了大批黑陶和石器。并于1937年出版了《良渚——杭縣第二區(qū)黑陶文化遺址初步報告》一書。施昕更先生的發(fā)掘成為良渚遺址考古和良渚文化研究的開端。 (反山 M12:98玉琮) 從1936年施昕更先生發(fā)現(xiàn)良渚遺址至今,已經匆匆走過了80個春秋。中國考古學經過代人的不懈努力,如今對于良渚文化以及中國史前文化,已經有了較為全面而客觀的認識?;仡?0年來良渚文化發(fā)現(xiàn)與認知的歷史,略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文化面貌的認識與文化譜系的建立 第一階段約從1950年代至1980年代。 略可以分為前后兩期:前期約從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江蘇、浙江和上海,主要發(fā)掘了江蘇吳錫仙蠡墩,蘇州越城,吳江梅堰;浙江吳興邱城,杭州老和山,杭州水田畈;上海馬橋,青浦崧澤,松江廣富林等一系列包涵良渚文化遺存的遺址。通過這些發(fā)掘,研究者們總結出了如魚鰭形足鼎、發(fā)達的圈足器、表面易脫落的黑皮陶、穿孔石鉞、三角形石刀、石耘田器、有段石錛等文化特征。于是1959年夏鼐先生在長江流域考古工作會議上正式提出,把長江以南太湖流域主要包含黑陶的這種文化命名為“良渚文化”,從而開始了良渚文化研究的新歷程。 (反山 M14:135 三叉形器) 中國的史前遺址一般都不是單一性的,一處遺址往往包含有多個時期的文化堆積,所以在包含良渚文化遺存的許多遺址被發(fā)掘的同時,在地層序列上也逐漸確立了良渚文化——崧澤文化——馬家浜文化的疊壓關系,從而建立起了太湖流域的文化發(fā)展譜系。 第一階段后期約從70年代開始。 1973年江蘇吳縣草鞋山遺址的發(fā)掘,可謂其標志。在草鞋山遺址第一次發(fā)掘到了以玉琮、玉璧等隨葬的良渚文化的大型墓葬,從而成為認識良渚文化玉器的開端。 繼草鞋山發(fā)掘之后,1977年又在江蘇省吳縣張陵山遺址發(fā)掘到了隨葬玉琮、玉璧等的良渚文化大型墓葬。 (反山 M12:100.1-.2, 105 玉鉞) 1978、l979和l982 年,南京博物院對常州武進寺墩遺址進行了幾次發(fā)掘,又獲得了以數(shù)十件琮、璧等玉器隨葬的更為壯觀的大墓,對琮、璧等玉器的形制也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這一系列發(fā)現(xiàn)開始引起學術界對良渚文化玉器的關注。一方面這些中國禮制中的重器,竟在一向被認為是“蠻夷之地”的江南找到了淵源;另一方面大墓與小墓之間所表現(xiàn)出的懸殊差異,也足以使人們相信,這一文化的社會分化與進步,已達到了相當高的程度。 (余杭瓶窯出土玉璜) 此外,在70年代還發(fā)掘了:江蘇常州圩墩、吳縣澄湖;上海青浦崧澤;浙江嘉興雀幕橋、雙橋,海寧千金角、徐步橋,平湖平丘墩等遺址。為研究良渚文化的內涵與分期,提供了豐富的資料。 (圖片文字信息來源網(wǎng)絡,侵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