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很多人眼中都是圣人的形象——一本正經(jīng),不茍言笑,侃侃而談。但是對于孔子這樣一個人,必須多角度去了解他,這樣才不至于有“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誤解。那么今天,我們就換個角度,看看他一個有趣的一面。 年少知禮 一個寒風(fēng)凜凜的下午,年少的孔子坐在家門口讀書,雖然冷得瑟瑟發(fā)抖,他卻舍不得放下書。 孔子的母親見狀,十分心疼,就讓他先進去房里??鬃勇犕?,答應(yīng)著放下書,卻拿旁邊的祭祀用的俎豆,跑到屋外去了。 孔母對此十分不解,細問之下,孔子才說:母親,我這是在祭祀神靈,行大禮呢。如果我現(xiàn)在不學(xué)好禮儀,長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 史記中記載:“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shè)禮容?!笨梢娍鬃幽晟俸枚Y,他日后的成就在少年時期就已經(jīng)可見一斑了。所以說,教育要從娃娃抓起,不要輸在起跑線上。 子路與孔子 孔子有一個有名的弟子——子路,兩人的相處也十分融洽。但如果論及兩人的相識,可以說是不打不相識!話說有一天孔子和子路不知怎么產(chǎn)生了矛盾,動起手來了。 據(jù)《孔子家語》記載,子路“好長劍”,所以孔子并非子路的對手。但是孔子雖不能力戰(zhàn),卻能智取,于是他就用他禮樂那一套慢慢地誘導(dǎo)子路,說“人受諫則圣,受學(xué)重問,孰不順哉?”最后孔子用知識與人格的魅力說服了子路,使其“敬而受教”。 孔子在教育人時循循善誘、誨人不倦,“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面對身強體壯的子路,孔子因勢利導(dǎo),無形中用知識與語言讓子路心服口服,無可辯駁。因此,智慧勝于蠻力,遇到難題要多多動腦。 孺悲欲見 《論語》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比姹欠铘敯Ч鼇韺た鬃?,想拜孔子為師。 本來孺悲遠道而來,又苦心在孔子家門口等待,誠意可嘉。但是由于對孺悲人品的不認可,孔子卻以——有疾在身,不宜見客——為由拒絕了他。 不僅如此,我們耿直的孔夫子在傳話的人出門后,便取來瑟在房里邊彈邊唱,有意讓孺悲聽到,拒絕之意顯而易見。 對此,有人說孔子以“不屑之教誨,所以深教之也。”,是一種不言之教。而不符合自己要求的人,即使有權(quán)高位重之人撐腰,孔子也不屑一顧。所以,不要屈于權(quán)與利,要堅持自己的原則與底線。 喪家之犬 這個故事應(yīng)該很多人都聽說過:有一次孔子在鄭國與弟子走散了,獨自呆在城墻東門旁。一個鄭國人對子貢說:“東門邊有個人,他的前額像堯,脖子像皋陶,肩部像子產(chǎn),不過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此麆诶鄣臉幼?,就像一條喪家之犬”。 后來子貢把這話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孔子。一般人聽到別人這樣評價自己肯定會怒發(fā)沖冠,但孔子不但沒有生氣,還很坦然地笑著說:“一個人的外形、相貌,是細枝末節(jié)。不過說我像條無家可歸的狗,確實是這樣!確實是這樣?。 ?/span> 孔子曾說:“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件事正好體現(xiàn)了他這種寬廣的胸襟和雅量,即使別人說他“累累如喪家之犬”,他也只是一笑而過,不與計較,欣然處之。由此可見, 心靈美才是真的美,勿使心為形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