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材來源】王不留行為石竹科植物麥藍菜Vaccaria segetalis (Neck. )Garcke的干燥成熟種子。夏季果實成熟、果皮尚未裂開時采割植株,曬干,打下種子,除去雜質(zhì),再曬干。 【古代炮制方法】漢代有燒灰存性的方法(《金匱》)。南北朝劉宋時代有蒸法(《雷公》),此法一直沿用至明代。明代又增加了酒蒸(《蒙筌》)、炒制(《正宗》)、水浸焙(《必讀》)等炮制方法。清代則有“漿水浸,焙干用”(《本草匯》)、炒法(《大成》)、酒蒸(《得配》)等方法。 【現(xiàn)代炮制方法】 1、王不留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洗凈,干燥。 2、炒王不留行:取凈王不留行,置炒制容器內(nèi),用中火加熱,炒至大部分爆成白花,取出放涼。 【飲片性狀】王不留行呈圓球形,直徑1.8~2.1mm。表面烏黑色或紅黑色,微有光澤;一側(cè)具有一條半圓形的淺縱溝,基部具一烏白色圓點狀種臍;質(zhì)硬,胚乳白色,胚彎曲成環(huán),子葉2枚,粉性;無臭,味微澀苦。炒王不留行2/3以上呈類球形白花狀,質(zhì)松脆。 【質(zhì)量標準】王不留行水分不得過12.0%,總灰分不得過4.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過1.0%,浸出物不得少于6.0%。含王不留行黃酮苷不得少于0.40%。炒王不留行水分不得過10.0%,含王不留行黃酮苷不得少于0.15%。 【炮制目的】王不留行味苦,性平。歸肝經(jīng)、胃經(jīng)。具有活血通經(jīng),下乳,消癰,利水通淋的功能。 生品長于消癰腫,用于乳癰或其他瘡癰腫痛。炒后爆裂體泡,易于煎出有效成分,且性偏溫,走散力較強,長于活血通經(jīng),下乳,利水通淋。用于產(chǎn)后乳汁不下,經(jīng)閉,淋證,小便不利。 【臨床應用】 1、生用 (1)乳癰初起:常與蒲公英、瓜萎仁、當歸配伍,酒煎服(《本草匯言》)。 (2)瘡癰腫痛:《集簡方》治腫毒初起,本品與蟾酥合用為丸服?;蚺c當歸、甘草等同用,治癰腫初起,如王不留行散(《醫(yī)心方》)。 2、制用(炒制品) (1)經(jīng)閉不通:常與當歸、川芎、紅花、香附等同用,能增強行血通經(jīng)之效,可用于氣血瘀滯,經(jīng)閉不通,或經(jīng)行不暢,小腹疼痛。 (2)乳汁不下:常與當歸(酒炙)、穿山甲(炒珠)、川芎同用,能養(yǎng)血,活血,催乳,用于乳汁不通,如涌泉散(《北京市中成藥方選集》)。 (3)結(jié)石、淋濁:常與金錢草、海金沙、冬葵子、滑石等同用,治療泌尿系結(jié)石,如驅(qū)尿石湯(《北京市中草藥制劑選編》)。若用于治療慢性前列腺炎,則常與丹參、桃仁、赤芍、敗醬草等同用,有活血消炎作用,如前列腺湯(《中藥臨床應用》)。上兩方中的王不留行均宜炒用。 【現(xiàn)代研究】本品主要含微量元素、氨基酸、類脂和脂肪酸、三萜皂苷、單糖、Ⅱ山酮等。 王不留行全國均以炒用為主,其目的是為了提高煎出效果。炒制的質(zhì)量要求是多數(shù)爆花。實驗證明,水溶物的增加與爆花程度有關,爆花率越高,水溶性浸出物也愈高。完全爆花者較生品增加1.1倍,剛爆花者增加0.6倍,未爆花者增加0.2倍。根據(jù)爆花率與水浸出物含量的關系及實際生產(chǎn)中的可能性,炒王不留行爆花率達80%以上為宜。另有實驗也得到相似的結(jié)果,即爆花率愈高,水溶物也越高。用紅外線烘箱烤制法所得成品爆花率比傳統(tǒng)清炒法爆花率高得多,可達98%,水提取物含量亦遠遠高于傳統(tǒng)的炒制品;但薄層分析顯示,所含成分基本一致。用遠紅外輻射加熱,機械自動平鋪輸送代替老法,所得結(jié)果與以上實驗基本相同。 為了提高王不留行的爆花率,有人用膨化法(類似于爆米花的自動膨化裝置)炮制王不留行,取得良好效果。實踐證明,王不留行用文火炒,種子變“僵”,爆花率低,若用中火或中火至武火之間的火炒制,則易爆花。將王不留行先用水濕潤,再用中火炒制,爆花率可達95%以上。 改進王不留行的炮制方法:河砂篩去石子,取2號篩與3號篩之間的中粗砂,洗凈泥土,干燥,置鍋內(nèi)加熱,并加入1%~2%的食用油,拌炒至油盡煙散,砂的色澤均勻變深時,取出,放涼,備用。將油砂倒人機罐內(nèi),武火加熱至砂呈微紅色(溫度約為280℃左右)加入凈選后的王不留行,繼續(xù)武火加熱1.5分鐘,迅速出鍋,篩去砂子即可。結(jié)果:砂炒爆花的王不留行爆花率高達95%以上,比傳統(tǒng)清炒炮制法提高28%左右,且爆花粒大,色白均勻又美觀。無焦粒、陰陽粒及僵化現(xiàn)象。砂炒爆花后的王不留行種子肉膨脹,種皮爆裂而變得疏松質(zhì)脆,吸水性強,易于粉碎或煎出有效成分。炮制須注意的是砂粒不宜太細,砂溫也不能過高,否則可能出現(xiàn)粘砂現(xiàn)象。炒王不留行的新法是:取干凈的王不留行,置鐵藥篩內(nèi),放清水中稍浸泡后提起,待水滴盡,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八九成爆開白花,取出,放涼。在取出的同時會有少數(shù)繼續(xù)爆裂。這樣總爆裂率能達到95%以上,除個別秕材外全部爆裂,這種炒法爆開的王不留行具有白、胖、嫩的特點。新炒法的原理是:由于原藥材受水浸潤后,耐溫力增大,受熱均勻,一旦水分被蒸發(fā)盡幾乎同時爆裂,此時看準火候,迅速取出放涼。優(yōu)點是:操作簡便,火候易掌握,爆裂率高,有效成分易于全部煎出,提高了療效。采用正交試驗法,以爆花率、火候、溫度、時間、投藥量為質(zhì)控指標,對王不留行炮制工藝進行優(yōu)選,結(jié)果:每次投藥量在250~500g,用文武火。溫度控制在120~130℃。炒制5~7分鐘。其爆花率可達95%以上,炮制方法為宜。 【附】文獻摘錄:“拌濕蒸之,從巳至未,以漿水浸一宿焙干用”(《大法》)。“內(nèi)服酒蒸,焙用”(《得配》)。 【總結(jié)】王不留行古代記載較多的為蒸法,清代以前長期被沿用。明代開始用的炒法一直沿用至今,其他炮制方法已不復用。究其原因,可能是蒸法炮制時間較長,操作較繁瑣;炒法既簡便,又可提高煎出效果,故能保留下來,而且被《中國藥典》采用。酒蒸的作用似乎除了有利于煎出效果外,還能增強活血通經(jīng)的功效,故有研究價值。 目前,對提高王不留行炮制品的爆花率方面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但整個炮制研究工作還較膚淺,僅僅局限于如何提高爆花率以及爆花率與水浸出物含量關系方面的研究。對藥物中成分的變化研究甚少(因水浸出物多,不一定有效成分含量就高)。對炮制前后藥效變化的研究基本上是空白,為了說明生、制品藥效上的差異,對古代的單蒸品、酒蒸品及現(xiàn)今常用的炒制品進行藥效學方面的研究有重要意義。 王不留行古代下乳多生用,治療其他疾病的古方,如金瘡、癰腫、難產(chǎn)、熱淋、血淋、石淋等,亦多生用。但因王不留行種子較細小,種殼較堅硬,又不易搗碎,煎出效果差,所以現(xiàn)在除特殊要求外,一般均用炒制品。至于生品與炒制品的作用究竟有何不同,還缺乏可靠的依據(jù),尚需作進一步的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