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曰:“君子尚勇乎[1]?”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font> ——《陽貨第十七》 【簡 注】 [1]尚:崇尚。 【意 譯】 子路說:“君子崇尚勇武嗎?”孔子說:“君子把義看成是最尊貴的。君子只有勇沒有義,就會犯上作亂;小人只有勇沒有義,就會去做盜賊?!?/font> 【理 釋】 大義絕非小義。小義在市井、狼狽之間盛行,以彼此勾結(jié)、同綁沉船、激蕩肝膽為特征。小義為常人所重,因為小義能滿足他們聲氣相投、名利雙收、逞強使氣的期求。小義之下,人也有勇,勇于拔刀相向、一往直前、肝腦涂地。然而小勇,只與利益、力氣、脾性、沖動相關(guān),而與大善、大仁、天理、寧靜無關(guān)。 君子尚勇,勇卻以義為先。義在,即能大勇,可以負天地之使命,建塵世之大功,擔萬民之教化。大義自天道衍化,大義之心,即與天心相通,洪大得無邊無際,純正得無塵無欲;大義之身,自然肝膽舒張、百脈貫通,縱使外顯弱不禁風之態(tài),也能居高臨下、氣貫長虹;大義之人,必得天佑,必得神助,必得越來越多的世人響應(yīng),必得越來越大的力量匯聚。 盜賊、亂臣、犬儒等等,于今為盛,何也?各自有勇,勇于登攀名利之巔、放棄恥辱之感、強化厚黑之顏、舍卻一身之剮,卻又無義、無善、無道,所以膽大妄為,無所顧忌,既禍害大眾,又戕害自身。 【例 述】 解揚是晉國大夫。宣公十五年,楚國圍攻宋國,宋國向晉告急,晉國派解揚到宋國,告訴他們晉國將出動全部軍隊來解救。在半途,解揚被鄭國人活捉,并被送給楚國。楚國賄賂解揚,給他很多錢,讓他說晉國不來救宋國了。解揚不答應(yīng),最后被強迫三次才答應(yīng)下來。楚人讓解揚登上城樓,向宋人喊話。結(jié)果,解揚沒有聽從楚人賄賂他所要說的話,卻完成了要宋人知道晉君起兵救宋的命令。 楚人要把他殺掉,他回答說:“君能夠下達命令,這就是義;臣能夠接受命令,這就是信。信能載義而行,就是利。行義就不能信別人,要信就不能聽從兩種命令。你要買通我,這是不知命。我答應(yīng)你,是為了完成晉君的命令。我死了但完成了任務(wù),是盡了我的責任。你也有忠實的臣下,我能夠死得其所,又有什么別的請求呢?”于是楚國人放他回到晉國。 解揚不懼生死,卻非亡命之徒的表現(xiàn)。亡命之徒無懼,因其不知天命與天理,也不慮及他人與他事,所以但求一搏,別無憂戚。大勇大義之人不同。他以信義為本,知道最大的獲得,必是堅守信義之后的獲得,而非舍卻信義之后的獲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