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法,是根據天象變化的自然規(guī)律,計量較長的時間間隔,判斷氣候的變化,預示季節(jié)來臨的法則?,F(xiàn)在世界主要流行的歷法分三種:陰歷、陽歷、陰陽歷。 陰歷是月亮歷,也叫太陰歷,是以月亮圍繞地球轉動的規(guī)律制定的。月球繞行地球一周的時間為29.53天,所以陰歷的月分為大小月,大月有30天,小月有29天。當天月球恰好運行至與太陽黃經相等,此時月球運行到地球和太陽之間,和太陽幾乎同時出沒,在地球上幾乎看不到月亮的出沒,把這一天稱之為朔日。而把每個月月亮最圓的那一天稱之為望日。然后把朔日定義為陰歷初一,望日定義陰歷十五或十六,所以陰歷月又叫朔望月,是根據月相盈虧的平均周期為依據編制的?,F(xiàn)在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家基本上都是一陰歷為主要歷法,因為我們知道陰歷與陽歷每年相差11天,所以導致他們過年的時間有時候在冬天,有時候在夏天。 中國陽歷又稱節(jié)氣歷,“二十四節(jié)氣”是根據太陽在回歸黃道上的位置來定的,即在一個為360度圓周的“黃道”(一年當中太陽在天空的視路徑)上,以春分點為0度起點,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為一個“節(jié)氣”,每“節(jié)氣”時間不均等,稱為“定氣法”。我國南北朝時期杰出的數(shù)學家、天文學家就已經通過觀察計算得出一個回歸年為365.2428天,跟現(xiàn)在天文學公認的365.2422相差0.0006天/年。 實際上中國通用的時間歷法是陰陽合歷,通俗叫農歷,顧名思義,中國的歷法就是為我國的農業(yè)生產服務的歷法。農歷在陰歷基礎上融合了陽歷的成分,吸收了陽歷二十四節(jié)氣作為補充,并通過“置閏法”調節(jié)陰陽歷法之間的時間差。我們知道一個回歸年(太陽回歸,陽歷)為365.2422天,一個陰歷年為29.53×12=354.36天,根據陰陽歷法的時間差,農歷通過19年設置7個閏月平衡,并且給出了閏月設置的方法,就是當一個月中沒有中氣節(jié)時候,就閏這個月,保證每個月都有中氣節(jié)。由于吸收了干支歷二十四節(jié)氣,可以反映季節(jié)的變化,指導農業(yè)等事,所以農歷既有陰歷又有陽歷的成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