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民系是在客家先氏的遷徙運動中形成的??图蚁让竦谝淮未筮w徙:西晉永康元年引發(fā)了“八王之亂”,繼而又爆發(fā)了人民反晉王朝的斗爭,這時北方的匈奴、鮮卑、羯、氏、羌等少數(shù)民族趁虛而入,使中原陷入“五胡亂華”的動蕩局面。西晉王朝滅亡后,中原、成了胡人天下,不堪奴役的漢人大舉南遷,這股南遷潮流持續(xù)170多年,遷移人口達一、二百萬之眾。在柱子上刻有一個醒目的“晉”字,表明遷徙的朝代,“衣冠南渡”表明該次遷的主體是衣冠士族、官宦大戶,他們經南陽,進入襄樊,沿漢水入長江遷向湖北、安徽、江蘇一帶,朝東則到鄱陽湖,或順贛江進入贛南山區(qū),這在柱上都有相關關鍵詞體現(xiàn)。柱子上主要是墾殖圖,表征客家先民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图蚁让竦诙未筮w徙:我們可以看到柱子上刻有“唐”、“安史”、“黃”和“贛閩粵”等字,簡潔的文字敘述的是唐朝自“安史之亂”后,國勢由盛而衰,出現(xiàn)藩鎮(zhèn)割據(jù)的局面。不久,爆發(fā)了先后由王仙芝、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戰(zhàn)亂所及,唯有贛南、閩西南和廣東東北堪稱“樂土”,于是客家先民由江州溯贛江而上,來到今天的贛南、粵東、閩西三角地帶定居。這次南遷,延續(xù)到唐后的五代時期,歷時90余年。圖案有“行軍”、“馬踏征程”和生產生活圖案,與內容相配合。客家先氏第三次大遷徙即客家氏系形成中的大遷徙:拉上的“靖康”“宋”、“開封”、“元”等文字,敘述的是北宋都城開封,于公元1127年被金兵攻占后,宋高宗南渡,在臨安(今杭州)建立南宋王朝。隨高宗渡江南遷的臣民達百萬之眾。元人入侵中原后,強占氏田,推行奴隸制。處于黃河流域的漢族人民,為躲避戰(zhàn)亂又一次渡江南遷。隨后由于元兵向南進逼,贛閩粵交界處,成為宋、元雙方攻守的戰(zhàn)場。文天祥起兵抗元,率義軍進抵梅州,客家兒女紛紛從軍,轉戰(zhàn)于閩粵各地,早先遷入此地的客家人,為尋求安寧的環(huán)境,又繼續(xù)南遷。圖案有放牧圖、勞作圖等,都是跟文字互相補充的。第四次客家大遷徙:柱上的“滿飛”“清”、“蜀”等文字敘述的是客家第四次遷徙原因有二,一是受滿族入主中原的影響。二是客家人口膨脹,贛閩粵邊區(qū)的客家人,乃思向外發(fā)展。適逢清政府于康熙年間發(fā)起“移湖廣、填四川”的移民運動。于是,由中原移居兩湖兩廣的漢氏,又大量入川。圖案包括“工業(yè)生產圈”、“男耕女織圖”等,說明客家在這個時期已有了長足的發(fā)展。第五根柱子記述的是第五次客家大遷徙:清朝咸豐、同治年間,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以客家人為基本隊伍,輾轉征戰(zhàn)十余年。在此期間,粵中地區(qū)發(fā)生了持續(xù)12年的土客械斗。動亂使得客家人開始了又一次的大遷徙,分別遷到海南、廣西,甚至飄洋過海到海外去謀生。這些內容從柱的文字和圖案都反映出來了,客家“根在中原”,“裔播四海”,是一個生命非常旺盛的民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