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清明節(jié)里,我懷著對一代文豪蘇軾的仰慕心情拜謁了蘇墳。 蘇墳,是宋代蘇洵、蘇軾、蘇轍及其后裔的陵園。因其父子同科及第進士,且占據(jù)了唐宋散文八大家的三個席位,故,蘇墳冠名為三蘇墳。它位于平頂山市郟縣城西27公里處的小峨眉東麓的山坳里,勢若箕形。占地29394平方米,建筑面積1537平方米,由墳園、紀念館、東坡塑像三部分組成。巍巍中岳懷抱,洋洋汝水環(huán)繞;西有蛇山橫臥,東有魯醫(yī)涌泉。山色溢秀,湖光流波,地靈境幽,夜雨不息,馳名遐邇。這里不僅自然風光秀奇,而且文化品位高雅。游園者,可觀山賞湖以散淡休閑,可謁祠讀碑以勵精修身,是不可多得的觀光勝地。 車下洛界公路北行,過三蘇坊,便踏上了通向三蘇墳的甬道,甬道之東側(cè)是一泓碧波蕩漾的人工東坡湖,其設計匠心具獨,寓意深邃。湖面形若碩耳,蘊含蘇軾的聰慧;湖闊66畝,標志著蘇軾66歲而壽終;離岸6.25米處,有一個1102平方米的島嶼,它記載著蘇軾是1102年6月25日葬于這里。東坡湖的開鑿,不僅為三蘇祠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它也是蘇軾一生興修水利,造福蒼生的象征性豐碑。 走過甬道,便是寺祠合一的三蘇祠。它占地6903平方米,是一進三院的建筑模式,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祠堂等主體建筑。它的前院是佛道一體的廣慶寺,鐘鼓二樓聳立,殿堂恢弘壯觀。蘇軾曾多次道訪此寺,與僧侶交往甚密,又因與蘇墳毗鄰,宋高宗于紹興九年頒詔,將廣慶寺改為“汝州郟縣蘇軾墳寺”,由寺僧守護蘇墳。故而,寺因蘇墳而聞達,蘇墳賴寺而永祀。 穿過寺院,便是祠堂。祠內(nèi)設三蘇塑像,蘇洵居中,蘇軾、蘇轍分列左右,三人身穿朝服笑容可掬,慈祥端莊,栩栩如生。祠東一門之隔,是1997年建樹的東坡碑林,由100多位當代書法名家,用風格各異的字體,在200多塊青石上,鐫刻了蘇軾的103篇壯詞豪文??芍^巨碑林立,華章燦爛,書藝薈萃,交融相映,乃洋洋大觀也。 出三蘇祠向東北,便步入了去三蘇陵園的神道,距蘇墳200米處,矗立著蘇軾中年的布衣塑像,像高4.2米,手持書卷,長發(fā)飄飄,活現(xiàn)了他為國為民,忠貞不逾的一身正氣。站在離塑像臺階10米遠的神道上,或拍手,或跺腳,臺階會發(fā)出蛙鳴的回音奇觀,故稱“金蛙迎賓道”。道兩側(cè),立有石人、石獅、石馬等,青石打造,雕刻古樸大方,形神逼真。 三蘇陵園,莊重肅穆,氣宇軒然。陵園的大門楹聯(lián)是“一門三學士如天如日如月,四海五大家無左無右無前”,評價至高,名蓋古今。迎門的青石坊的柱上,書寫著蘇軾“是處青山可埋骨,它年夜雨獨傷神”的詩句,楣批寫道“青石玉痊”。穿坊而過,是祭地饗堂,堂內(nèi)銘刻著歷代人們留下的謁墳祭文,無不充滿了景仰之情。緊挨著是祭壇,正北是三蘇墳冢。蘇洵的衣冠冢居中,是元代郟縣尹楊充于至正十年(1350)募捐而建的。蘇軾墓位左,葬于宋徽宗建中靜國二年(1102)六月。蘇轍墓位右,葬于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這里古柏參天蓋地,翠竹繞舍環(huán)路,多系元詩人元好問之子元叔儀知汝州時,于1295年所植。樹干蔓向西南,寓意蘇氏遙望川內(nèi)故土,被稱為“思鄉(xiāng)柏”。正是這茂密的蒼柏翠竹,才幻變出“蘇墳夜雨”的千秋奇景。 蘇氏為啥葬嵩麓?天籟緣何似夜雨? 蘇氏父子一生多在汴京及中原一帶任職,其子孫已扎根中原,加之蘇軾晚年的貧困家境,離家千里迢迢,葉老歸根已無望,故有在中原新辟陵園之念。郟縣在宋代隸屬汝州,有龍鳳寶地之稱。這里是三蘇來往京川的必經(jīng)之路,他們早睛睞這莽莽中岳,湯湯汝水,孕育出的一川秀氣。詔圣元年(1094)蘇軾貶遷英州,順道看望了時知汝州的弟弟蘇轍,二人登臨黃帝鈞天臺,見嵩陽之蓮花山余脈,壯若列眉,山澤水湄,美似家鄉(xiāng)峨眉山,遂議定辟為蘇瑩。建中靜國元年(1101),蘇軾病逝常州,臨終寄信與弟轍留下“即死,葬我嵩山下”的遺言。次年,蘇轍移兄欞葬于這里,郟縣蘇墳自此始。 至若蘇墳夜雨,有一段軼聞趣事:蘇軾、蘇轍自幼志同道合,情如手足。一天,二人夜讀唐韋應物的“寧知風雨夜,復對此床眠”詩句觸感,而相約及早隱退,以享“對床夜雨”天倫之樂。不料,兄弟倆在坎坷的仕途上多次遭貶外放,天各一方。但是,他們多次寄詩,始終不忘對床夜雨之約。嘉佑六年蘇軾寄弟詩中寫道“寒燈相對憶疇昔,夜雨何時聽蕭琴?”當蘇軾居官彭城時,蘇轍寫詩給他“遙堂后面千尋木,長送中宵風雨聲。娛喜對床尋舊約,不知飄泊在彭城?!痹影四昃旁拢K軾在《東府雨中別子由》詩中有“對床定悠悠,夜雨空簫琴”的佳句。元豐二年,蘇軾身陷囹圇,命在旦夕,寫詩給轍,“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與君今世為兄弟,更結(jié)來世未了因。”可見,“對床夜雨”已成為蘇氏兄弟團聚的期望。天知人意,大自然成人之美。由于三蘇墳院,襟山而帶河,形險而境幽,翠竹抱蒼柏,林密而森陰。故而,易興風振聲,尤其夜闌更深,天晴氣爽之時,山風自生,順谷襲來,吹動院內(nèi)林木便發(fā)出瀟瀟灑灑,如風如雨之聲。其聲時高時低,時近時遠,時緊時緩,時驟時疏;忽穿林拍空唰唰而去,忽卷地漫野簌簌又來。然而,風緊不吹衣,雨驟不濕襟。這種奇觀妙趣,不僅圓了蘇氏兄弟對床夜雨長眠的夢幻,而且也是教育人們珍惜骨肉親情的陶范。 諍骨一軀嵩山高,蘇軾懿范萬古師。 蘇軾(1036――1101),字子瞻,號東坡,宋代四川眉山人。,十九歲入仕,官至翰林院大學士,禮部尚書等職,追封為文忠公。他的詩詞、書法、散文、繪畫造詣頗深,成就卓著,開創(chuàng)了豪放詞派,是北宋中期的文壇領袖。 他是一個心直口快,進亦憂君,不避斧鉞,敢于進諫的不倒翁。他經(jīng)歷了三起三落,坎坷多多的政壇生涯。熙寧四年,蘇軾以起居注的職責,針對宋神宗在推行王安石變法中的不當之處,上書直諫“陛下,生知之情,不患不明,不患不勤,不患不斷,但患求治太急,聽言在廣,進人太銳,愿鎮(zhèn)以安靜,待物之來,然后應之?!闭媸茄栽~剴切,直言不諱。不久,蘇軾又勸諫宋神宗,收回了為后宮元宵觀燈而低價采購浙江花燈的侵民圣喻。這些諫議皇帝雖然采納了,但遭到了變法派的忌妒,被逐出京都,外放杭州。元豐二年(1079),蘇軾調(diào)任湖州太守,在致宋神宗的謝表中直陳變法存在的弊病,進一步觸怒了他的政敵。御史臺僚何正臣、疏覃、李定等人,對蘇軾的《謝表》、《錢塘集》、《山村五絕》等詩,斷章取義,肆意歪曲。尤其是他們抓著蘇軾的《王復秀才所居雙檜》詩中的“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只有蜇龍知”句,上書彈劾道:“陛下飛龍在天,蘇軾以為不知己,反欲求地下蜇龍,非造反而何?”給蘇軾編織了含沙射影,譏諷新政,詆毀皇帝,蓄意造反等四大可治殺頭的罪狀,由御史臺太常博士皇甫尊輯京收審,羈押130天,牽連40多人,制造了宋史上震驚朝野的文字獄,史稱“烏臺(御史臺)詩案”。盡管政敵對蘇軾百般詆毀,欲置死地,但是,宋神宗很賞識他,終以為曹太后解厄之名特赦蘇軾,貶謫于黃州。元豐八年,哲宗即位,以高太后(宣仁太后)為首的保守派掌權,蘇軾又擢升為翰林院學士知誥,起草皇帝詔書。他這次復出,不僅是文壇巨擘,而且位極權重。他一腔熱血,為社稷,為黎民,敢犯權貴,揭露黑暗,大顯經(jīng)國安邦身手。但是,卻遭到了貪官御史趙挺之之流的圍攻。他們舊伎重演,曲解蘇軾擬詔中的“民亦勞止”措詞是詆毀先帝,抓著他在神宗去世之日寫的《題揚州竹西寺墻詩三首》中, 有“此生已覺都無聲,今歲仍逢大有年。山寺歸來聞好語,野花啼鳥亦欣然”的喜慶詩句,指責蘇軾寫詩是慶祝神宗去世,大逆不道。元佑八年(1093),哲宗親政,政敵群起而攻之,蘇軾被外放定州 ,繼而貶遷荒辟的惠州、儋州等地。他在八年的悲慘的流放歲月里渡過了晚年。 他是一個勤政自律,退亦愛民,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父母官。蘇軾多次外放任職,貶謫連陲,但他不以物喜,不以物悲,忠君愛民之心志,始終不逾。他走到那里,那里就有他的豐碑。嘉佑五年,蘇軾初任鳳翔府判官,深入鄉(xiāng)村,查訪民瘼,他大膽向中央提出了修改《衙前法》的意見,為民請愿減役。百姓稱他是“蘇賢良”。熙寧四年(1071),蘇軾任杭州通判,他協(xié)助太守,疏浚六井,解決百姓飲水困難。熙寧七年(1074),蘇軾任密州太守,不怕影響政績,他具實向朝廷呈報蝗、旱災情,為民減賦,安撫一方百姓。熙寧十年(1077),蘇軾改任徐州太守,時逢秋汛,黃河決口,城內(nèi)水深八尺。蘇軾夜以繼日,帶領軍民,筑堤抗洪保城,經(jīng)過50多天的奮戰(zhàn),確保了徐州城池與人民的安全。洪水退后,他上表神宗皇帝撥銀三萬貫,糧1800擔,修筑了攔洪堤,加固了徐州段的黃河堤防。元豐二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貶謫黃州,他在自耕之余,開私塾,收徒授業(yè),為黃州人民傳播文化。紹圣二年,蘇軾雖被貶惠州,仍關注民間疾苦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他建議太守、縣令,修筑了橫跨江湖的兩座便民橋,還向農(nóng)民推廣“秧馬”新式插秧。元佑四年(1099),蘇軾以龍圖閣學士再次放任杭州太守,他一到任所,查訪民謨,施善救災,開井筑堤,使杭州變成了人間天堂。當浙西發(fā)生先旱后澇,糧價飛漲,疾病流行的時候,他七次上書,請求減稅、撥款、開倉賑災。他拿出私蓄50兩黃金,在杭州眾濟橋設公立“安樂坊”的醫(yī)院,濟貧治病,沿襲百代。他這次在杭州的短暫二年間,鑿市內(nèi)運河兩條,開浚了西湖,清理了葑草覆蓋區(qū)。在西湖還修筑了長四里,寬五丈,拱橋六座,亭閣九座,柳暗花明的長堤,既便捷了商旅往來,又給西湖增添了靚麗景觀。紹圣四年(1097),蘇軾又被貶遷海南島儋州,但他一到那里,就向黎族青年傳授漢族的先進文化,寫了《勸農(nóng)詩》,向黎族人民宣傳養(yǎng)牛、種稻的好處,他很受黎族人民的愛戴,當時人們用端州石精刻的《坡翁笠屐圖》,如今,仍嵌在儋縣東坡書院的墻壁上。 他是一個治學嚴謹,銳意創(chuàng)新,詩賦書畫,成就斐然,傾吐民聲,放歌山水的文壇巨擘。蘇軾自幼在父母的熏陶教育下,造就了勤勞節(jié)儉,刻苦攻讀,嚴謹治學,以澄清天下為己任的情操。他在讀漢書時,為了加強記憶,兩次手抄這部巨著,認真的作筆記,寫短評,已達融會貫通,背誦如流,后人把他著述的批注叫作《東坡題跋》,這種讀書求知精神是難得可貴的。嘉佑二年(1057),蘇軾考中進士,名列前矛。嘉佑六年(1061)他參加殿試制策,以“文義燦然,時以難得”的驚人學識,名震京師,譽播四海。宋仁宗高興的說:“朕為子孫得以宰相矣!”蘇軾不管在中央任職,或外放郡州,或貶遷邊塞,直至壽終,他都孜孜不倦的求索,廢寢忘食的創(chuàng)作,因此,他無論在詩、詞、賦、散文,筆記、書法、繪畫、學術研究等領域,都是出乎其類,拔乎其萃的人物,號稱“全能大家”,成為繼歐陽修后的當代文壇領袖。其詩,貼近生活,鮮明樸實。他被貶黃州時,在東坡八首中寫道,“莫嫌犖確坡頭路,自愛鏗然曳杖聲”。他遭受重重迫害,被貶惠州仍寫出了《荔枝嘆》,抨擊黑暗,為百姓疾苦而疾呼,“我愿天公憐赤子,莫生尤物為瘡痿。”他一生因詩而獲罪,因詩而揚名。他在彌留之際,還寫下《夢中作寄朱行中》的絕筆詩。其詞,粗獷豪放,浪漫雄壯。他在《江城子·密州出獵》寫到“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遍_創(chuàng)了宋代抗戰(zhàn)愛國詞的先河。他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寫的,“大江東去,浪濤盡,千古風流人物。”寫出了壯麗山河與英雄人物相映成輝的磅礴雄壯氣勢,開創(chuàng)了豪放詞派。其賦,高雅流暢,敘議得體。他18(1056年)歲,同父、弟赴京趕考,過葉所作的《昆陽賦》,筆力悲壯,史詳論辟。尤其是他創(chuàng)作的《前赤壁賦》,記述了夜游赤壁的情景,成了流傳千古的絕唱。其文章,內(nèi)容充實深刻,語言明快洗練,文風渾厚淳樸,構思新穎活潑。他的初試之作,被主考梅圣俞、歐陽修贊謂“大有孟軻之風格”。他再試的《春秋釋義》一文,考取第一。他的散文 《石鐘山記》,實景素描,富于哲理,為古今名篇。其書法,善于行書,用筆豐腴跌宕,沿古而不擬古,位居書林之首。其畫,擅繪竹石,自成一家。其學術,潛研獨到,著有《易傳》九卷,《論語傳》五卷。 今日,余游眉麓,濯汝水,謁蘇墳,懷古人,猶見一代文豪蘇軾的風流才華,冰心傲骨??芍^萬代師表。 |
|
來自: 西唐愚叟gb6iqv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