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胡浩 編輯 | 姚宇濤 最近甲骨文中國裁員的信息又讓“35歲危機”的話題喧囂塵上。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在于一個人是否能夠成為企業(yè)離不開的人才,到底什么是人才?本文作者提出了一個概念:人才狀態(tài)。人才不是一個結果,而是一個過程,人才一定是一直進步的,如果停滯不前,人才也會變成庸才。 企業(yè)渴望招募到人才,每個人也希望自己成為人才,但人才二字卻成為了口頭上的一個概念,到底人才是什么? 一 人才,也會過時 我們先來看看標準的“人才”概念: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專業(yè)知識或專門技能,進行創(chuàng)造性勞動并對社會作出貢獻的人,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勞動者。 具體到企業(yè)中,人才指具有一定的專業(yè)知識或專門技能,能夠勝任崗位能力要求,進行創(chuàng)造性勞動并對企業(yè)發(fā)展做出貢獻的人,是人力資源中能力和素質較高的員工。 這樣的概念說的很有道理,但它卻是一個靜態(tài)的概念,極易造成一個誤解:一個人因為過去的能力和素質突出,被組織認定為人才時,無論是個人還是組織,都會潛意識里把“人才”這個標簽當作是永恒的! 事實上,企業(yè)環(huán)境在變化、崗位要求在變化,能力素質要求也在變化,如果沒有與之匹配的組織培養(yǎng)和個人自我提升,就會產生“時點”性質的“人才”。 最近有一部很火的電視劇叫做《都挺好》,劇里圍繞家庭子女關系,對生活百態(tài)進行了淋漓盡致的展露。 劇中的蘇家老大蘇明哲,畢業(yè)于清華大學和斯坦福大學的,毫無疑問的“人才”,竟然在人到中年時失業(yè)了,而且找工作也特別不順利。妻子說了句非常戳心的話:“作為IT程序員,你的年齡已經很大了,我問你,你學新東西有年輕人快嗎?” 這句話,讓人不禁聯(lián)想到職場中的“35歲危機”,難道人才與年齡有關嗎? 我們每個人也應該在內心問個問題,是什么原因,讓曾經擁有的榮耀,一轉身卻變成了失意和無力呢? 答案很簡單:不進則退,我們曾經擁有的能力,并不能支撐我們在這個不斷發(fā)展的社會里保持競爭力。 可能這些能力,在人生的某個時期給了我們豐厚的回報,但如果它們沒有得到升級、轉型、擴充,就有可能成為你的“拖累”。 二 保持“人才狀態(tài)”的方法 一個人要想得到持續(xù)上升的職業(yè)通道,那就要懂得為自己的“人才狀態(tài)”保鮮,千萬不要陷入“過時能力”的陷阱。 我們用一個結構化的方法來了解,如何保持“人才狀態(tài)”: 匹配度:對當前崗位以及未來崗位所需知識、技能和價值觀的具備程度。 怎么理解這個維度呢?一個過去用算盤用到極致的人,突然發(fā)現(xiàn)算賬用計算器了,如果他還是堅持用算盤,那就出現(xiàn)了匹配度問題,不僅不具備崗位所需的財務知識,也不具備使用新工具的技能,更不符合不斷學習的價值觀。 積極度:這是一種內在的能力,代表一個人對工作所愿意投入精力和時間的程度,參與工作的意愿度,接受更具有挑戰(zhàn)性工作的意向度等。 有的人,雖然能力保持在較高水平,但不愿意面對任何改變和新事物,只愿意在自己現(xiàn)有能力范圍內做最為熟悉的事情。殊不知,參與組織的攻堅項目或者新環(huán)境的挑戰(zhàn),也正是在工作中鍛煉新能力的最佳方法之一。 貢獻度:無論你有什么樣的能力,或者有多高的積極性,都應該體現(xiàn)到對組織的貢獻上來。記住,貢獻,不是簡單完成工作任務。 華為公司有一條管理金句:“能力和態(tài)度,都只能在工作績效中體現(xiàn)?!?/strong> 的確如此,通過自己的能力和積極態(tài)度,對組織產生了貢獻,相應的愉悅感是非常強烈的。一旦個人感受到了組織對其的需求,且自己能夠滿足這些需求,其滿意度和敬業(yè)度都會非常高。 三 保持“人才狀態(tài)”,切入點是什么? 在“人才狀態(tài)”保持公式里,三項因素的關系是相乘,而非相加。 但這對于當下陷入個人發(fā)展瓶頸的朋友而言,似乎難以著手實施,到底先改變自己的態(tài)度,還是去做有貢獻度的事,還是提升自己的能力,增加匹配度呢? 老胡建議,從自己最容易改變的地方入手,那就是“匹配度”,否則無論你如何說服自己要變得積極,都不會持續(xù)太久,更不會有貢獻。 而一旦你開始著手提升自己的崗位“匹配度”,就會讓自己變得更具有價值,更多基于對你貢獻度的認可,便會影響到你的內在,也就是積極度。 這三者相互影響,但還是從行動的角度來,開始提升“匹配度”吧,另外兩項自然就跟隨而來了。 要讓自己具備更高的崗位“匹配度”,必須消除以下幾點固有思維:
可以看到,但凡曾經的人才,最終被組織拋棄的,都是或多或少存在以上固有思維,即沒有學習心態(tài),也沒有危機感,自然就只能感嘆“英雄遲暮”了。 改變,隨時都來得及。那些固有思維的存在,根本原因是你還把自己當作“個體人”,就會總把自己擁有的東西保護得緊緊的,沒有融入組織,付出與得到沒有形成有機的融合。 當你真的成為“組織人”時,就會形成一種良性的生態(tài),與組織共生,付出你原有的能力,也從組織中汲取養(yǎng)分,優(yōu)化自己的能力,豐富自己的能力,從而可以做得更好,可以面對更多的選擇。 尤其是擁有專業(yè)能力的職場人士,最容易折戟于此。所以匹配度這項因素,不是能力技巧的提升,而是需要思維的轉變。 老胡建議所有具備專業(yè)能力的朋友,例如財務、IT程序員、采購、研發(fā)、生產等等,都可以來了解一下管理學的魅力,它會為你打開一扇窗,當你從專業(yè)能力的積累得到了提升后,就應該具備更廣的組織適應力來增加自己的匹配度。 學習管理的系統(tǒng)知識,會幫助你做一個真正合格的人才。 無論你的專業(yè)多么高深,只要你在組織中,就會像布朗運動一樣發(fā)生與其他分子的接觸,這需要你具備以下能力:
轉變其實就是這么簡單: 一旦你開始思考自己思維方式的優(yōu)化,懂得面對問題,你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短板,也會開始自我覺察,過去的能力和榮譽,不能幫你解決未來的所有問題,因此,要開始接受新的事物。 一旦你開始對自我進行管理,就會發(fā)現(xiàn),成長的動力源自內心。 自我的管理是一個被忽略的課題,掌握它,發(fā)現(xiàn)自己真正應該追求和掌控的事物,就會讓你跳出原有的能力框架,去反思還應該學習什么。 一旦你開始學習管理工具,就會發(fā)現(xiàn)方法的力量。 有人學習項目管理,考PMP,卻從來不會去用項目管理的方式來工作;管理是一個極其綜合與龐大的學科,人人都應該學習,它會教你如何進行目標設定、計劃編制、組織資源、協(xié)調控制等,而你的專業(yè)能力加上了這些知識,才真正地裝上了飛翔的翅膀,才能在組織中暢快地使用起來。 一旦你開始管理自己的心態(tài),就會發(fā)現(xiàn)遇到困難時,有更好的辦法幫助你跳出框框外思考。 當環(huán)境實際發(fā)生變化時,我們能唯一保障的就是自己的行為,而這行為的正確與否,取決于你的心態(tài)。 一旦你掌握了溝通技能,就會發(fā)現(xiàn),過去站在“專業(yè)人”角度的那些固執(zhí)、爭執(zhí),是多么的可笑。 如果你是一個想把事情做成的人,就不會陷入專業(yè)的陷阱,而拿起溝通的手段,去搞定你要做成事情的路上面對的所有人和事。 如果溝通能力加上專業(yè)能力,會讓你的崗位匹配度保持很長時間的高水平,即使短期內專業(yè)能力有些跟不上,你也足以應付,并有時間緩沖來解決它。 每個人,其實在相應的環(huán)境下,都是人才。 但如何保持自己的人才優(yōu)勢地位,就需要不斷地進化,而進化的前提是你要融入組織,成為“組織人”,成為組織需要的人。 僅僅擁有專業(yè)能力,就給你一份工作。 在專業(yè)能力的基礎上,插上一雙管理能力的翅膀,左邊是自我管理,右邊是工作管理。有了這樣的翅膀,就會刺激你的專業(yè)能力升級,永遠保持高水平的崗位匹配度,自然也會產生好的貢獻度,對自己,對組織,都會產生積極地作用。 擁有綜合管理技能的專業(yè)人才,能擁有永恒的職場競爭力。 這,就是對人才的重新定義。(本文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