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衡東支,十三世來此地,十四世三個兒子,其中一個去了武昌至今未聯(lián)系上。據(jù)譜上記載武昌夏都(武漢江夏)。 ![]()
湖南衡東縣吳集,秦氏聚族而居,為吳集大姓,號稱秦氏半邊街。其世代相傳,人文蔚起,其顯者秦少儀先生,曾歷任國民黨黨史委員會主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等職,有秦建來為美國著名博士,秦石生一家有外交部官員,有國際航空飛行隊長,有鐵路局機務(wù)處長,有大學(xué)教授,人稱滿堂紅,現(xiàn)本族后裔從政、從軍、從教者不乏其人,更有一大批開拓進取之企業(yè)家應(yīng)運而生。 家族源流 吳集秦氏始祖為北宋著名學(xué)者秦觀,字少游,學(xué)者稱淮海先生。傳至十三代景公字德會,原籍江蘇無錫,因公南巡湘楚,遇元末兵亂,留駐衡山,卜居大托九溪沖,歿葬于此,是為吳集始遷祖。景公生三子,長國賢,次國賓,三國寶。 國賢字志孟,官長沙照磨,派衍衡東下半都,即今三樟、油麻、珍珠、小初一帶,后裔近3000人左右,獨房另行修譜。 國賓字志和,官武昌府尹,葬武昌江夏縣科級斗,后裔居湖北荊州、沙市一帶,亦獨房另行修譜。 國寶字志聰,官衡州理刑,葬大托九溪沖父母墓右上,后裔多居衡東上半都,少數(shù)遷居湘潭、株州、衡陽、零陵、郴州、常寧、茶陵等地,約4000人左右。國寶公為本支一代祖。 吳集秦氏族譜修輯源流 吳集秦氏族譜,始于萬歷二年甲戌(1574年),八代祖汝香公手錄譜帙,譜殘于崇禎兵亂。 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十代祖光厥公搜集失散,手編成冊。 乾隆二十一年丙子(1753年),文衡、素先二公以五代為圖,斷定景公而主于祠者,集社會當(dāng)代之文星賢士,弁佳作于譜首,匯集棗梨,竭立而成首譜。這是正式印刷出版的首部族譜。 乾隆四十年乙未(1775年),銓生、士懋二公以新者增、錯者正,失者收,漏者補,續(xù)成譜牒。 嘉慶二十年乙亥(1815年),靜軒公與登瀛公承族命,為三修董其事,起鳳公之曾大父經(jīng)田公,弁以敦本實、崇敬愛,蓋源望教睦教,培育而昌后裔,順世裕而大成,因以垂其緒于后人者也,于次年丙子告成。 道光三十年(1850年)庚戌春,葆初公主管,剛杰與紫庭二公竭其役,于同年八月告成,是為四修譜。 光緒八年壬午(1882年),五鳳公主掌,汝欽,子耕、子蛟、子焜、培齋諸公為五修各竭其力,于次年癸未孟冬編纂成譜。 六修于民國元年(1912年)秋祭至民國三年春季譜成。嘉彥公從族命主掌,子耕、健齋、壽仁、壽祺諸公各竭其力。 七修于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族命喬松、健齋、化南諸公總理其事,鼎卿、清和、文祥、章漢諸公各盡其役,承諾入贅,以文定規(guī),弁之譜者,以效后仿,于次年仲冬結(jié)束。 1999年己卯歲九月初一,成直衡東縣吳集秦氏八修族譜委員會,續(xù)修族譜,于2000年冬完成。譜為8卷,首卷為宗譜目錄、八修譜序、題詞、攝影、凡例、輩行詩句、朱 子家訓(xùn)、家箴族諭、本宗九族略圖、歷屆譜序跋、歷屆家乘主管修人員(時間及其主要事例)、宗祠碑記、祠圖、墓圖序、祖山墓圖、錫山派衍源流圖錫山源流圖說、淮海先生年譜、喪禮。卷2為壽序、詩歌、詞賦。卷3為傳贊、自述、簡介。卷4文萃篇,捐款人員名錄、領(lǐng)譜名單、錫山源流、吳集秦氏派衍總圖、始祖景公世次實跡。卷5-卷7各派世次實跡。卷8墓表、墓志銘。 派系源流圖 ![]() 錫山秦氏與吳集秦氏 在吳集秦氏族譜中多處提及錫山秦氏,并錄入《錫山宗譜世次集序》、《錫山派衍源流圖》、《淮海先生年譜》,無錫、吳集相隔甚遠,吳集秦氏是如何得到這些文獻資料的呢?在蕭韶乾隆二十三年所作《書秦氏族譜后》文中得到 了答案。素先公首輯族譜時,聞無錫族中有客于湘潭者,即雇舟往訪,索其譜牒之原本,蓋覺信而有徵,丁丑(1757年)秋,素先至衡陽請蕭韶作譜序,時衡陽尹秦氏即其支。蕭韶至衙面晤秦公,歷道吳集秦氏家世淵源,派分匯合,秦公慨然許作譜序,后因秦公公出,數(shù)日不遇,蕭韶病歸,遂代作譜跋。 在此處所指秦公為誰?筆者查考錫山秦氏宗譜及有關(guān)文獻,此秦公者似為錫山十七孫秦鑅(钅榮),據(jù)記載,秦鑅為乾隆丁卯(1747年)舉人,壬申(1752年)分發(fā)湖南,歷任麻陽、常寧、衡陽、湘潭知縣。壬午(1762年)升歸州知州。自壬申至壬午共十年,在湖南任職,且曾在湘潭、衡陽任職居留。錫山秦氏丙寅(1776年)五修譜完成,上任時隨帶了宗譜,素先先生得見,并將錫山源流錄入譜中,而將秦蕙田錫山譜序改稱《錫山宗譜世次集序》。惟《淮海先生年譜》署名為二十六代孫大呂、蕙田、勇均、卿田謹述,不知何所據(jù),其中“英宗治平四年,年十九歲,娶蘇氏蘇洵之女東坡之妹也?!睕Q非以上四人所述,錫山秦氏秦鏞曾作《淮海公年譜》,中無此記載,此記載誤也。 吳集秦氏族譜于2000年冬完成八修,是少游公后裔在改革開放后首修的宗譜。 (原文見2012年1月1日《秦氏文化研究》30期 若有與今不同處,僅供參考) 湖南衡東縣吳集秦觀后裔世系表。 承議公→天元公→1秦觀(少游)→ 2湛→→3照→ 4師傅→5宗仁→ 6時行→7荘→ 8庠→→9憤→ 10謔→11崇樂→ 12正家→13景(衡東縣吳集始祖)→ 14士(國)→15邦(文)→ 16家(用)→17德(必)→ 18日→19懷→ 20先→21澤→ 22長→23開→ 24來→25思→ 26樹→27德→ 28久→29大→ 30卜→31其→ 32昌→待后續(xù) 原書 : [出版地不詳] : 慶源堂鐫, 清嘉慶21[1816]. 7冊 : 插圖, 世系表. 收藏所 : 太原市尋源姓氏文化研究中心. 一世遠祖 : (宋) 秦觀,一字大虗,一字少游,學(xué)者稱淮海先生. 常州始祖 : 秦湛,字處度,號濟川,行名祖七. 觀公之子. 因官居常州晉陵. 衡山始遷祖 : (元明之際) 秦景,字德會. 由常州之無錫宦游湖廣. 景公下有三子 : (元明之際) 秦國賢,字志孟(官長沙) ; 秦國賓,字志和(后不詳) ; 秦國寶,字志聰(官衡州). 國賢公下派祖 : (明) 秦子清 ; 秦子榮 ; 秦子鏞. 賢公三世孫. 子清派下房祖 : 秦斌(瓦子坪房) ; 秦恭(義民房) ; 秦雄(白禾沖房). 子榮派下房祖 : 秦譓(大吉沖房) ; 秦遜(梅橋房). 子鏞派下房祖 : 秦智(山田沖房). 國寶公下派祖 : (明) 秦必逵 ; 秦必遜 ; 秦必璉. 寶公三世孫. 必遜派下房祖 : 秦翊(侯家山祖). 必璉派下房祖 : (明) 秦鵬(象形房) ; 秦鵡(獅形房) ; 秦鶚(鵞形房) 散居地 : 湖南省衡山縣等地. 摘自《秦氏宗譜第1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