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讀:知音一詞由高山流水的典故而來,由最初的通曉音律的本意發(fā)展出知己、能賞識自己的人的含義。知音是中國文人幾千年來所不斷追求的,在其詩文中有明確的表達和體現(xiàn)。中國古典音樂是中國文化中燦爛的瑰寶,在中國古典音樂中對知音做更深刻的解析。 《列子·湯問》載:“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鐘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鐘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鐘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fù)鼓。”這就是中國著名的典故“高山流水”的由來。伯牙善于彈琴,鐘子期善于聽琴,伯牙在彈奏時心中想著高山,鐘子期說多么巍峨的高山啊,伯牙彈琴時心中想著流水,鐘子期說多么奔騰的流水呀,伯牙心中所想的,鐘子期都可以講出來,鐘子期死后,伯牙再也沒有彈過琴,因為沒有人能像鐘子期那樣懂得自己的音志。“高山流水遇知音 ”是對這個故事深刻的概括,“知”是鑒賞的過程,而“音”則代表被鑒賞的藝術(shù)作品。這里可以將知音理解為在鑒賞藝術(shù)作品的過程當(dāng)中,尋找與藝術(shù)作品相呼應(yīng)的,與之產(chǎn)生共鳴的內(nèi)心情感。鐘子期在欣賞伯牙的藝術(shù)表演時,能夠體驗或?qū)ふ业脚c伯牙相呼應(yīng)的情感,故稱彼此為知音。 知音一詞最初的含義是通曉音律,例如《禮記·樂記》記載:“是故不知聲者不可與言音,不知音者不可與言樂,知樂則幾於禮矣”;宋代周彥邦的《意難忘》一詞中寫道:“知音見說無雙,解移宮換羽,未怕周郎”;《醒世恒言·黃秀才徼靈玉馬墜》中這樣描寫:“僖宗皇帝,妙選天下知音女子,入宮供奉”等。而后由“高山流水遇知音”衍生出來知己,能賞識自己的人的含義,如三國時期的魏國文豪曹丕在《與吳質(zhì)書》一文中寫道:“徐、 陳、應(yīng)、劉,一時俱逝,痛可言邪…… 伯牙,絕弦於,鐘期,仲尼覆醢於子路,痛知音之難遇,傷門人之莫逮”;唐代詩人杜甫 的《哭李常侍嶧》詩云:“斯人不重見,將老失知音”;明朝唐順之《謝病贈別高參政》詩云:“逝將歸舊林,復(fù)此別知音”等。細細讀來,知音在具有了知己這個含義之后,具有了一個十分明顯的特征,那就是知音的難遇。那么,推論起來,誰也不懂的東西,就是世界上的絕作了等等。 中國各朝各代對知音有著不同的描寫,如“人生所貴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親”(《雁門集》);“當(dāng)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唐代孟浩然《留別王維》);“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宋代歐陽修《春日西湖寄謝法曹韻》)等。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但是這里必須要談到的是南朝時期的文人劉勰所撰寫的著作《文心雕龍》中的第四十八篇《知音》。《知音》全篇一共可分為四個部分,本文重點分析其第一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開篇就講到了:“知音其難哉!音實難知,知實難逢;逢其知音,千載其一乎!”意為正確的評論是多么的困難!評論固然難于正確,正確的評論家也不易遇見;要遇上正確的評論家,一千年也不過一兩人吧!隨后文章又列舉了大量的例子,講述了“知實難逢”,說客觀正確的評論者是很難遇見的。第二部分分別用“然魯臣以麟為麏,楚人以雉為鳳,魏氏以夜光為怪石,宋客以燕礫為寶珠”和“慷慨者逆聲而擊節(jié),醞藉者見密而高蹈,浮慧者觀綺而躍心,愛奇者聞詭而驚聽”來例證“會己則嗟諷,異我則沮棄;各執(zhí)一隅之解,欲擬萬端之變”,就是若是合自己品味的作品就稱賞,不合的就不加于理會;各人用自己片面的想法,來衡量多種多樣的文章,且將這一部分概括為“音實難知”。雖然《知音》主要講述的是如何進行文學(xué)批評,但會使我們對知音做更加全面的理解。 知音一詞既然是與“高山流水”的音樂典故而來,文章就結(jié)合中國傳統(tǒng)的古典樂曲談一下對知音的感悟。中國作為世界文明古國之一,有著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古典音樂是其中最璀璨的明珠之一。中國的古典音樂講究的意境,是用心來慢慢的體會的,它能讓人的心靈得到凈化,能觸動你的心聲,欣賞它就應(yīng)該用一顆如混沌初成般的心境去傾聽,去感受它的美,才能夠真正的接近它,體會到它的精神。我們先人在演奏音樂時也是這樣,講究的是樂器透過感官通達心底,與心靈的契合,細細品味和只可意會的尋味性,這十分符合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性,那就是含蓄,富于暗示。中國古典音樂的特點,在于它的婉轉(zhuǎn)、沉靜、悠揚、欲所還休。沒有用一個標(biāo)準答案束縛欣賞它的人,提供多種可能性,就好比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樣,所有的欣賞者都可以找尋到專屬于他們的情感體驗和共鳴。這就是知音的獨一性。 知音是中國幾千年來文人墨客所追求的,更是一種難得的有條件的特殊的情感體驗。其實知音與西方美學(xué)中一個重要的概念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那就是非功利性的自我確證。非功利性自我確證是一種幾乎純粹的,直接的情感體驗,是在除去所有世俗外在的包裝,心靈與藝術(shù)作品最直接的對話,在藝術(shù)作品中能夠體會到與自身情感相呼應(yīng)的共鳴感。知音就是這樣,不摻雜任何世俗性的目的,在欣賞藝術(shù)作品中,獲得純粹的情感體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