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云霧茶,屬于綠茶。因產(chǎn)自中國江西的廬山而得名。廬山云霧茶由于長年飽受廬山流泉飛瀑的親潤、行云走霧的熏陶,從而形成其獨特的醇香品質:葉厚毫多、醇香甘潤、富含營養(yǎng)、延年益壽。 廬山云霧茶產(chǎn)于江西省廬山。這里北臨長江,南映鄱陽湖,濱江襟湖,青山巍然,名勝古跡遍布山中,風景非常優(yōu)美。唐代著名詩人有詩云:“廬山秀美南斗傍,屏風九疊云錦張”,“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山削出金芙蓉“,把“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廬山,刻畫得引人入勝。廬山的確是“匡廬奇秀甲天下?!?/p> 據(jù)《廬山志》記載,東漢時,佛教傳入我國,當時廬山梵宮寺院多至300余座,僧侶云集。他們攀危崖,冒飛泉,競采野茶;在白云深處,劈崖填峪,栽種茶樹,采制茶葉。東晉時廬山已成為佛教中心之一,據(jù)載,當時名僧慧遠,在山上居住三十余年,聚集僧徒,講授佛學,在山中發(fā)展種茶。唐朝時廬山茶已很著名。唐代詩人白居易,曾往廬山峰挖藥種茶,并寫下了詩篇:“長松樹下小溪頭,斑鹿胎巾白布裘,藥圃茶園為產(chǎn)業(yè),野麋林鸛是交游”。廬山到宋朝已有洪州鶴嶺茶,洪州雙井茶、白露、鷹爪等名茶。這時雖然未明確地見到云霧茶的出現(xiàn),但從北宋詩人黃庭堅的詩中,隱約可見宋時已有云霧茶了。詩云:“我家江南摘云腴,硙霏霏雪不如”,說明磨中碾成粉未的茶葉,因多白毫,其白勝于雪??磥硭螘r已有白毫茶是無疑的。到了明代,廬山云霧茶名稱已出現(xiàn)在明《廬山志》中,由此可見,廬山云霧茶至少已有300余年歷史了。 本世紀50年代以來,廬山云霧茶得到了迅速發(fā)展,古老的茶山,日新月異?,F(xiàn)有茶園5000余畝,分布在整個廬山的漢陽峰、五老峰、小天池、大天池、含鄱口、花徑、天橋、修靜庵、中安、捉馬嶺、海會寺、帥家、化城山、青山、通遠、八仙庵、馬尾水、高壟、威家、蓮花洞、龍門溝、賽陽、碧云庵等地。其中尤以五老峰與漢陽峰之間,因終日云霧不散,茶葉品質最好。 隨著歷史的前進和發(fā)展,廬山云霧茶制作方法,不斷改進。鮮葉原料以一芽一葉初展為標準,長度為3厘米左右。制作方法: 1.鮮葉采摘:4月底或5月初開采,以一芽一葉初展為標準,長度為3厘米,嚴格做到“三不采”,紫芽不采,病蟲葉不采,雨水葉不采。采回鮮葉置陰涼通風處,薄攤4~5小時,含水量降至70%左右開始炒制。 2.殺青:每鍋投葉量為350~400克,鍋溫150~160℃。主要手法雙手拋炒,先抖后悶,抖悶結合,每鍋葉量較少,鍋溫不高,炒至青氣散發(fā),茶香透露,葉色由鮮綠轉為暗綠,即為適度。時間約6~7分鐘。 3.抖散:為了及時散發(fā)水分、降低葉溫、防止葉色黃變,剛起鍋殺青葉置于簸盤內(nèi),雙手迅速抖散或簸揚10余次,這樣可以使香味鮮爽、葉色翠綠、凈度提高。 4.揉捻:一般用雙手回轉滾揉或推拉滾揉,但用力不能過重,以保毫保尖,當80%成條即為適度。 5.初干:揉捻葉放在鍋中經(jīng)過初炒,使含水量降至30~35%,鍋溫80℃左右,以抖炒為主。 6.搓條:是進一步緊結外形散發(fā)部分水分。初干葉置于手中,雙手掌心相對,四指微曲,上下理條,用力適當,反復搓條,直到條索初步緊結、白毫略為顯露、含水量減少到20%左右時即可。搓條溫度應控制在60℃左右,時間10~15分鐘。 7.做毫:通過做毫使茶條進一步緊結,白毫顯露,茶葉握在的手中,兩手壓茶并搓茶團,利用掌力使茶索斷碎。溫度控制在40℃左右,時間約10分鐘。 8.再干:鍋溫上升到75~80℃,茶葉在鍋中不斷收堆,不斷翻散,至含水量減少到5~6%,用手捻茶可成粉時即行起鍋。再干手勢要輕,盡量減少碎斷。干茶起鍋后經(jīng)適當攤放,經(jīng)過篩分割末即可。 廬山云霧茶由于于品質優(yōu)良,深受國內(nèi)外消費者喜愛?,F(xiàn)除供應國內(nèi)的廬山,九江、南昌、山東、上海、北京、武漢等省市以及港澳臺等地區(qū)外,自1971年開始,還運銷日本、德國、南朝鮮、美國、英國等國,深受各地的好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