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證類 霍亂 〔霍亂提綱〕 食寒飲冷感風寒,吐利交加總不安,木氣失榮筋更轉(zhuǎn),溫脾暖腎治何難。 五苓證 (方見傷寒) 頭疼身痛力難支,熱渴頻思飲水時?;魜y已成何藥治,扶陽利濕五苓宜。 理中丸 (證附) 霍亂寒多不飲時,理中丸用效神奇。參姜術(shù)草能溫補,吐利交加并可醫(yī)。 四逆證 (方見傷寒) 吐逆適當汗出時,惡寒發(fā)熱病彌危,四肢厥冷還拘急,附子姜甘卻可醫(yī)。 茯苓四逆證 (方見傷寒) 肢厥脈微吐泄時,腹中疼痛力難支,真陽已敗脾初陷,湯用茯苓四逆宜。 通脈四逆加豬膽汁湯 (證附) 吐利俱停汗出初,四肢拘急不能舒,姜甘附子加豬膽,扶起殘陽病可除。 四逆加人參湯 (證附) 惡寒脈象尚微和,利止旋驚亡血多,四逆加參真入妙,溫中益氣病能瘥。 桂枝證 (方見傷寒) 當時吐利病全休,惟覺身中痛尚留,此是表寒仍未解,桂枝湯用效堪收。 疝氣 〔疝氣提綱〕 疝氣發(fā)源在腎肝,睪丸腫大是真寒,消除此證須何法,開郁扶陽治不難。 烏頭桂枝加味湯 (證附) 寒疝腹疼病甚危,四肢逆冷不仁時,烏頭桂芍姜甘棗,加入?yún)禽菨蔀a宜。 五苓散加味方 (證附 五苓散見傷寒) 病緣內(nèi)有濕邪停,寒疝偏宜用五苓,再取木香能利氣,小茴加入合金鈴。 外治法 洗用桂烏加味湯,囊消痛止法偏良。雄黃礬石兼甘草,煮水濯來又一方。 蜘蛛散 (證附) 結(jié)成狐疝病形危,上下無常偏墜時,桂可疏肝功甚速,蜘蛛破郁用相宜。 奔豚 〔奔豚提綱〕 腎留宿積不消融,陰氣堅凝少腹中,一旦發(fā)時諸病作,咽喉七竅火邪攻。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方證均見傷寒) 桂枝加桂湯 (方證均見傷寒) 奔豚證 奔豚盛作病危時,氣上沖胸力不支,腹痛頭疼還并作,往來寒熱有誰知。 奔豚湯 黃芩半夏李根皮,芍藥芎歸用最宜,生葛姜甘須并入,奔豚盛作總能醫(yī)。 厥證 〔厥證提綱〕 四逆逆冷厥初成,其病多端要辨明,按證立方皆有法,臨時施治始能精。 當歸四逆證 (方見傷寒) 手足厥寒屬表時,脈微欲絕病彌危,當歸四逆湯堪用,內(nèi)外陽回妙法奇。 通脈四逆證 (方見傷寒) 四肢逆冷力難支,脈細旋驚欲絕時,寒厥分明原屬里,干姜附子草兼施。 四逆散證 (方見傷寒) 病值陰陽順接難,肢寒成厥未能安,熱多屬表須何藥,四逆散投是妙丹。 白虎證 大承氣證 (二方均見傷寒) 陽極陰生變異常,四肢逆冷勢難當,須知里熱翻成厥,白虎須同承氣湯。 半夏末方 (證附 此名大厥) 猝然暴死竟無知,半夏研成細末宜,吹入鼻中旋得嚏,厥回再擬藥方施。 還魂湯 (證附) 身兼脈動辨分明,形卻無知尸厥成。麻杏更同甘草用,還魂法妙可回生。 蒲黃酒方 (證附) 氣血相爭病漸深,名為薄厥力難禁,方中黑豆宜先炒,再合蒲黃用酒淋。 七氣湯 (證附) 濃樸蘇苓半夏姜,湯名七氣有專長,病因暴怒旋成厥,用此回生法最良。 二術(shù)二陳湯 (證附) 陳皮半夏共苓甘,二術(shù)兼施法并參,竹瀝南星姜汁入,此方治厥在攻痰。 平胃證 (方見吞酸) 病因過飽卒然生,此證原將食厥名,治法卻宜平胃散,再加萊菔用尤精。 五苓散加減方 (證附) 術(shù)澤二苓可并煎,再加干葛合芩連,酒經(jīng)醉后翻成厥,用此良方病立痊。 白薇湯 (證附) 參草同煎合白薇,通經(jīng)還要入當歸,婦人氣血全成厥,用此回生有轉(zhuǎn)機。 熱證類 口糜齦爛出血 〔口糜齦爛出血提綱〕 心兼肺胃火頻生,熱盛傷津病象呈,齦爛口糜仍出血,釀成此證總非輕。 甘露飲 二地二冬味并嘉,枳甘石斛合枇杷,滋陰降火功偏大,仙露名方世共夸。 食亦 〔食亦提綱〕 大腸邪熱入陽明,飯縱多餐瘦態(tài)呈,胃火或?qū)⒁颇懜?,統(tǒng)名食亦辨宜清。 甘露飲(方見前) 三消 〔三消提綱〕 上熱傷津口渴饒,腹常饑餓屬中焦,再兼飲少溲多病,此證分明是下消。 八味丸 (證附) 燥熱曾傷肝肺經(jīng),腎脾二臟濕寒停,治宜澤地兼丹藥,附子山萸并桂苓。 六味地黃加味湯 (證附) 山萸山藥共丹皮,澤瀉茯苓肉桂施,再用地黃兼五味,下寒上熱病全醫(yī)。 五苓證 (方見傷寒) 渴思飲水覺心煩,小便不通是病源。散用五苓原有效,溫經(jīng)去濕妙難言。 豬苓證 (方見傷寒) 上渴下淋濕在中,更兼木郁燥生風,豬苓湯用原能治,去熱除邪水道通。 桂附苓烏湯 (證附) 桂附龍烏澤瀉良,茯苓牡蠣合干姜,水寒土濕全能治,小便頻消用此方。 理中丸湯 (證附 方見霍亂) 胃無津液責歸脾,水道不調(diào)肺病時,惟有理中丸可用,加蔞倍術(shù)作湯宜。 |
|
來自: 善同德 > 《醫(yī)學摘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