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一山人-道德經(jīng)-第十三章 玄一山人-道德經(jīng)-第十三章 原文 寵 辱 若 驚 , 貴 大 患 若 身 。 何 謂 寵 辱 若 驚 。 寵 為 下 , 得 之 若 驚 , 失 之 若 驚 , 是 謂 寵 辱 若 驚 。 何 謂 貴 大 患 若 身 。 吾 所 以 有 大 患 者 , 為 吾 有 身 , 及 吾 無 身 , 吾 有 何 患 。 故 貴 以 身 為 天 下 , 若 可 寄 天 下 ﹔ 愛 以 身 為 天 下 , 若 可 托 天 下 。 關(guān)鍵字 寵辱:榮辱(一切榮譽褒獎)并非單純的“寵幸” 吾:(稱謂)我、自己、圣人、君王自稱。 若:是、如果、如此、假如。 及:如、假如。 注:本章從文字來看簡單易懂、語句經(jīng)文也很好理解、也沒有生僻字。但盡管如此、眾多解讀人士、專家學(xué)者依舊解讀出了各種版本;最主流的版本有兩個:(1)“舍身忘我”版本、(2)榮辱差”版本。 但在我看來兩個都是狹義解讀、主觀解讀、不可取?!吧嵘硗摇笔羌兇獬鍪溃ǚ鸺遥┧枷?;“榮辱差”是把榮辱價值觀的“價值”純粹兩極分化思想、這違背了本章老子所表達的真實意思、故而兩者都不可取。 本章闡述的核心思想是:自我“身體”與“榮辱”的關(guān)系、和價值觀的衡量。以“自身”作為載體、以“榮辱”化為自身、用身體和榮辱彼此交換、相互體驗、實現(xiàn)和諧統(tǒng)一、寄托以天下之大任。 解讀 寵 辱 若 驚 , 貴 大 患 若 身 “寵 辱 若 驚 , 貴 大 患 若 身?!贝蠹铱吹竭@句經(jīng)文時、腦子里會冒出另外一句話“榮辱不驚?!蹦敲催@兩句話有區(qū)別嗎?區(qū)別在那里? “榮辱不驚”出自《新唐書·盧承慶傳》。 據(jù)說:唐太宗時期的盧承慶是一個寵辱不驚的人。他認為作為一個官員,主要是為國盡忠,官職是升是降都不在乎。他最初當(dāng)過考工員外郎,后來往上當(dāng)過尚書左丞,最后還當(dāng)過兵部侍郎,由于老說實話,得罪了皇上,獲罪被貶出去做簡州司馬。當(dāng)簡州司馬的時候,盧承慶也沒有表現(xiàn)的很窩火。后來,朝廷把他又調(diào)回朝中當(dāng)刑部尚書,盧承慶也沒有因此而特別高興。 到了晚年病危的時候,盧承慶把兒女們叫到床前囑咐說:"我死后,喪事一定要從簡。穿的這身衣裳就算是我的裝裹,不要再給我買衣服。棺材外邊也別設(shè)什么槨,也別套好幾層棺材,用一層棺材裝著埋了就可以。墳頭不要太高,只要能讓人看得見就可以了。碑文不要亂寫,吹噓我這一生有什么功績,只要老老實實寫上我的履歷,什么時候死的,就行了。"這就是盧承慶的遺言??梢?,盧承慶不僅清廉,而且也是個對虛榮看得非常淡的人。 "寵辱不驚"這個成語意思是指:無論寵辱,都不要過于在意、但也不能不在意、而是要有足夠的重視度、在得失方面做到平衡守中、功成弗居。 而“寵辱若驚”、當(dāng)你遇到有關(guān)“榮與辱”的情況下要有足夠的重視、只有你重視了才能做到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化干戈為玉帛、合理處理消除問題、達到“榮辱不驚”的心理狀態(tài)。如果你在企業(yè)單位表現(xiàn)優(yōu)秀、成績突出、表揚贊美、升職加薪、那么你難道若無其事?這是不符合自然的、你的自然反應(yīng)應(yīng)該是適當(dāng)?shù)膽c祝。當(dāng)你在企業(yè)單位被批評、降職、減薪:你是否表現(xiàn)的焦躁不安、甚至是憤怒逆行?當(dāng)然不行。不管是表揚升職加薪還是批評降職減薪、都是因為你在工作中的表現(xiàn)而導(dǎo)致的結(jié)果。你都應(yīng)該積極的去面對和接收并妥善處理;要以“貴大患若身”;就是要像你的身體得了大病一樣的去重視和對待這件事。而不是置之不理、任由其發(fā)展;這就是“寵辱若驚”和“榮辱不驚”真實含義。這兩句話看上去相互矛盾、正反對立、但實際上是和諧統(tǒng)一的。故而:做人做事要“寵辱 若 驚 , 貴 大 患 若 身 ”。 何 謂 寵 辱 若 驚 、寵 為 下 , 得 之 若 驚 , 失 之 若 驚 , 是 謂 寵 辱 若 驚 “何謂寵辱若驚?”很顯然這句經(jīng)文是在反問、這是道德經(jīng)的一貫經(jīng)風(fēng)。什么才叫“寵辱若驚”呢?就是要“寵為(下)”關(guān)鍵在于這個“下”。我們平時要把“榮寵”得之意外、和受之有愧;要把“榮寵”視為低下的行為心態(tài)、而不是“受寵而驕”。要“ 得之若驚,失之若驚”得失都要保持冷靜平和的去對待。 “驚”在這里表現(xiàn)的不是“驚恐”膨脹、而是要引起到足夠的重視和接受。過于“驚恐”顯得虛偽、過于“懈怠”顯得不夠重視。所以在“榮寵”的情況下、要以“寵”為下、以“辱”為上、更加重視“辱”的部分。這里的“辱”并不是指“侮辱”、而是指一切的過失、損失的、失去的、和被批評的。這是一個為人處世的極高“妙法”。一旦學(xué)有所用、便用有所果、能橫刀立馬、攻無不克、戰(zhàn)無不勝。故而:“寵為 下 , 得 之 若 驚,失 之 若 驚,是 謂 寵 辱 若 驚”也。 何 謂 貴 大 患 若 身 、吾 所 以 有 大 患 者 , 為 吾 有 身 這里解釋的就更清楚了?!昂沃^ 貴 大 患 若 身?”那是因為“吾 所 以 有 大 患 者”為什么我會有大患者、大難者、不祥之事者、不順之事者?那是因為我有“身體”(載體)。 一個人因為了有了身體這個“載體”才能承載一切的意識形態(tài);一切的“意識形態(tài)”只有在這個物質(zhì)的身體軀體上才能正常運作。為什么“我”我能感受到大患就是我的身體呢?那是因為我把身體當(dāng)做了事件、事件當(dāng)做了身體、身心體會問題的重要性、視事物與身體為同等高度、去解決遇到的問題。達到如此高度、你還有解決不了的問題嗎? “及吾無身,吾有何患“這句經(jīng)文很關(guān)鍵、從網(wǎng)絡(luò)到市面書籍、基本清一色解讀錯誤。通常解讀為(如果我沒有身體的話、或、不過于看重自己的身體的話、那么、我還有什么大患呢?)如果這樣解讀;就和上面所有的經(jīng)文相矛盾了。而這個矛盾是無法調(diào)和的。上面經(jīng)文一再強調(diào)身體載體的重要性、要把身體和其他事物融為一體、要身同感受、身心體會、要足夠的重視到身體的重要性。而下面的解釋是“如果我不看重自己的身體就不會有得失和患難”這是逃避和消極的思想、不是本章經(jīng)文的主張、更不是老“子”的一貫主張。 “老子”“道德經(jīng)”八十一章都在主張如何“天人合一”如何“功遂身退”如何“功成弗居”如何“先人后己”;這是一個君子、圣人、帝王的“為人之道”、而絕非將自己的身體置之度外、而是一種做人做事、修行修真的精妙“法門”。要:“是 以 圣 人 后 其 身 而 身 先 ﹔ 外 其 身 而 身 存 ”的圣人處世之“妙道”、是要把自己置后、是要以“天地生養(yǎng)萬物而不“居功”“無我”的處世境界、和質(zhì)樸無華的“高風(fēng)亮節(jié)”要不以自己利益為核心的價值觀體現(xiàn)。 想想?如果人身都沒有了,什么都不存在了。人身沒有、意味著宇宙沒有、宇宙沒有陰陽不存、大道不在。人的一切修為都建立在這個“軀體”載體之上的、脫離“人身”軀體、一切歸零。那將是宇宙沒有爆炸過、天地沒有誕生過、萬物沒有初始過、人類從未存在過。這是幾乎所有“道德經(jīng)”解讀者普遍犯的錯誤?,F(xiàn)還在犯、持續(xù)在犯、以后估計還會犯。但真的不希望一直犯下去。 故 貴 以 身 為 天 下 , 若 可 寄 天 下 ﹔愛 以 身 為 天 下 , 若 可 托 天 下 上面我已經(jīng)說過了。如果一個人不在乎自己的“身體”說什么都是空的、都等于零。只有在高度理性坦然面對自己的身體、才可以“身心”積德、“厚德載物”才可以“德化于人”才可以寄天 下。 部分國人受到“印度佛教”違背自然的宗教理念影響:認為人的“身體”無非是一個假象、是一個可以死亡的生命存在形式、是一個“臭皮囊”。在世俗社會中、他們每天獲取著生活的必須資源的同時;又在討厭著這個世界、厭煩這些事物、嫌棄著自己的身體、期待著“子虛烏有”的極樂凈土。這是違背自然的、是消極的、是不合理的、不科學(xué)、更是無人道的迷信“解脫”思想。以及極端化、單一化、一元化“神創(chuàng)論”的宗教。所謂的、憑空捏造的上帝、真主創(chuàng)世論的、不具備哲學(xué)邏輯性的迷信宗教在影響著很多人、導(dǎo)致很多人失去自主能力、迷失方向、全靠虛無的“神”在主宰一切。人格化的、具有情緒化的、神本位的迷信宗教所導(dǎo)致的結(jié)果是、“落后愚昧”“消極無主”、戰(zhàn)爭四起、屠殺不爽。所以;我們應(yīng)該回歸于“中華大道”效法天地之德、行為人道之事、道法自然、順其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立足于世界之林、造化眾生、王道天下。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一個人只有“愛惜、珍惜”自己的身體、才使身體有所承載。否則疾病纏身、性命危矣、何談修齊治,平天下?“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更受之于“天地”、每個人都應(yīng)該有“歷史使命”“民族情懷”“家國情懷”把自己的身體與“社會”“國家”命運緊緊相連、才是生命價值的最大化體現(xiàn)、才可以“擔(dān)當(dāng)重任”、“委以棟梁”、“寄托于天下”。故而:“貴以 身 為 天 下 , 若 可 寄 天 下 ﹔愛 以 身 為 天 下 , 若 可 托 天 下。 ” 玄一山人-道德經(jīng)-第十三章 總結(jié)論段(原創(chuàng)) 貴以下、賤以上。 得失無常、得之以驚、失之以容。 身以體事、事以載物。 先人后己、先國后家。 以國已利己、利己終無己。 本章為《道德經(jīng)》解讀之第十三章、請閱讀第十四章... 道德經(jīng)解讀:玄一山人 百度:玄一山人更多著作... 作品受版權(quán)保護、轉(zhuǎn)載注明處出! --中華國學(xué)獨立研究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