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敘述】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 【翻譯】常人得寵或者被侮辱時就如同受到驚嚇一般,將大患看得像自己的身體一樣重要。什么叫作得寵或者被侮辱時就如同受到驚嚇? 其實得寵并不一定是開心的事,因為得寵就會擔心失寵,失寵就如同受辱,得到與失去都是因為自己身份卑微、在人之下,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為何得寵或者被侮辱都是卑下的事,同時又如同受到驚嚇。 ![]() 什么又叫作將大患看得像自己的身體一樣重要?我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為擁有身體,害怕身體受到傷害,擔心身體會隕滅;如果自己沒有了身體,那還有什么值得擔心的呢? 因此,如果一個人把天下和自己的身體看得同等重要,也許就可以把天下委托給他了;如果他忘掉了自己,心里只有天下,就可以把整個天下完全托付給他了。 ![]() 【精解】這一章說了“以身為天下”,如何解讀?“天下”一詞含義很多,有普天之下的意思,也有朝廷管轄之地的意思,還有國家民眾、國家政權(quán)等意思。 語意模糊是漢語固有的屬性,這是由于漢字表意,且一字多意所使然。因此,分析語境,尤為重要?!俄n非子》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對《道德經(jīng)》加以論注的思想著作。 書中著有《解老》、《喻老》等篇,但它沒說清楚“以身為天下”的“天下”究竟是指什么。這里說的“天下”應該就是指世間蒼生或者整個人類。 ![]() 這一章,老子所講的主旨是“貴身”,即珍重自己的軀體,珍愛自己的生命,并以“貴身”的態(tài)度去治理天下。人人皆貴自身,是人世間一個普遍的生活現(xiàn)象,者子所說的“貴身”,其實也就是人的尊嚴問題。 在老子看來,尊嚴雖然是一個與面子和地位毫無關系的東西,人人都有尊嚴,但并不代表人人平等,因此者子オ說“寵為下”,即受寵、受侮辱就代表地位低下。 一個人過于看重尊嚴、榮辱,同樣對自身有害,很多人以為受辱傷害了自尊,其實受寵同樣如此,因為被寵的前提就是默認自己的地位比對方低下,而且寵辱之間還有患得患失的情緒,對自己的心靈與精神更是不小的損害。 ![]() 重視自己的身體是人的天性和本能,人們在很多時候都會更多地為自己著想。老子認為,人是不可能沒有自身的,沒有自身,就不能稱之為人了,但可以把自身變成無限大或是無限小,無限大或無限小,正是“道”。 老子提出的“貴身”,其實就是無視自己的身體,把自身變成無限大或無限小。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對待天下的得失、榮辱、喜樂、傷痛像對待自己的身體一樣,那么這個人治理天下是合格的;如果這個人對天下的關心能夠超過對自己身體的關心甚至忘掉自己的身體,就是老子所說的“貴身”,那么選擇這個人治理天下是明智的。 本章是前一章的續(xù)篇,前一章說“圣人為腹不為目”,這一章說圣人珍愛生命、愛護生命,為天下獻身,不為榮辱所動搖。這一章與第四十四章前后呼應,是“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這是淡泊名利、珍愛生命思想的另一種闡述。 珍愛生命,不為計較榮辱得失而透支生命,這樣的人才能為社會做實事,才值得信賴。 |
|
來自: 庭前春雪 > 《道德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