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載:崇陽縣衙有個管理錢庫的小吏從庫里偷了一文錢藏在頭巾里,被縣官張乖崖發(fā)現(xiàn)后受到責打。小吏不服,聲稱“我只拿了一文錢,算什么~難道你還能殺了我~” 張乖崖聞后揮筆寫下“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的判詞,立砍小吏的頭。 陳康祺《郎潛記聞》記載,清康熙年間,蘇州昆山名儒葉方靄曾在順治時科舉高中探花,卻因欠賦稅折合銀一厘,被革掉了功名。葉方靄不服,上疏陳情:“一厘之銀,只不過現(xiàn)在制錢一文。怎么有四十余兩之銀悉已完納,獨欠一厘,還要受降職處分?請求細加查核。” 然而,他的奏疏被但被康熙駁回,“探花不值一文錢”,照樣從嚴處理,不僅被革除了功名,而且還被降級使用,授上林苑蕃育署丞(管理飼養(yǎng)禽畜之事的小官)。于是,民間留下了“探花不值一文”的典故 沉起鳳《諧鐸》記敘: 清代有個南昌人以監(jiān)生入選為常熟縣縣尉,赴任前按例投名帖謁見江蘇巡撫湯斌,不料一連十往,湯斌拒不接見,傳出話來:“你不必去赴任了?!?此人大驚,忙問何故,答曰:“貪錢。”原來此人數(shù)年前在京中偶經(jīng)一書鋪,見一少年購書時掉下一文錢,便趕忙上前將錢踩在腳底,待少年走后拾為己有。當時有一老者坐在一旁,看在眼里,便向他請教姓名,然后冷笑一聲離去。 后來這個人以上舍生的名義,進了謄錄館,求見選官,得到了江蘇常熟縣尉的職位。他正打點好行裝,準備上任,遞了一張名片給上司。當時,湯潛庵正擔任江蘇巡撫,這人求見了十多次,巡撫都不見他。官府里的巡捕傳下湯潛庵的命令,叫這人不必去赴任,原因是他的名字已經(jīng)掛進了被檢舉彈劾的公文里了。這人大惑不解,便問是為什么事情而被彈劾的。人家回答說:“是因貪污?!边@人想,自己還沒到任,哪里會貪污呢。肯定是搞錯了,就想進去當面解釋一下。巡捕將此事稟報了湯潛庵后,再次出來傳達道:“你難道不記得當年在書鋪里的事了嗎?你當秀才的時候,尚且愛那一文錢如命?,F(xiàn)在你運氣好,當上了地方官,那你還不把手伸進人家的口袋里去偷,成了戴著烏紗的小偷?請你馬上解下大印走吧,別一路上哭個不停?!边@人才知道,當年問他姓名的老頭,竟是這位湯老爺。他于是慚愧地辭官而去。 當官還沒上任就被彈劾,也算是一件出人意外的事。這個故事可以給那些貪圖小利、行為不檢的人作個勸誡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