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對于寺廟,每每混為一談,到寺廟里燒香呀,到寺廟里許愿呀,到寺廟里敬神呀,到寺廟里禮佛呀,都可以直接用,合在一處喊,說明寺廟是一個敬神禮佛的去處,同時也是神職人員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但在寺廟發(fā)源的最初,卻寺是寺,廟是廟,不但與今天的混同一用有很大區(qū)別,就是所指的對象也大相徑庭。東漢劉熙《釋名》一書對寺是這么解釋的:“寺,嗣也,官治事者相嗣續(xù)于其內(nèi)也?!边@說明寺是一個治所,一個衙門,是古代官員辦公的場所。 另據(jù)《唐書·百官表》說:“漢以太常、光祿、勛衛(wèi)尉、太仆、廷尉、大鴻臚、宗正、司農(nóng)、少府,為九卿。后魏以來,卿名雖仍舊,而所蒞之局謂之寺,因名九寺。”所以,這個九卿辦公治事之地,便都稱為寺,分別叫太常寺、光祿寺、衛(wèi)尉寺、太仆寺、大理寺(曾稱廷尉署)、宗正寺、鴻臚寺、司農(nóng)寺、太府寺。九卿是官職,寺是衙門。這是西漢時的制度。 寺發(fā)展成為佛教的廟宇之稱,是東漢時期的事情。北宋陳彭年、丘雍主修的《大宋重修廣韻》一書載:“漢西域白馬駝經(jīng)來,初止于鴻臚寺,遂取寺名,創(chuàng)置白馬寺?!睎|漢時,印度僧人用白馬載來許多經(jīng)書,當時的皇帝特為印度僧眾建設了高規(guī)格的精舍,安置經(jīng)書,并在此生活講經(jīng)、譯經(jīng),因經(jīng)書為白馬載來,特將其精舍命名為“白馬寺”,“白馬寺”也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座佛教寺院。此后,僧人的住處便叫作寺了。 廟在古代是供奉和祭祀祖宗的地方?!墩f文解字注》曰:“尊先祖皃也。尊其先祖而以是儀皃之?!卑p即貌,即通過廟可以瞻仰祖宗的容貌,表達懷念和尊敬之情,故也稱“宗廟”。那時,對各級官員建宗廟的規(guī)模有嚴格的等級限制,《禮記》一書中說:“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p> 帝王的宗廟稱“太廟”,其他擁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度建立“家廟”。漢代以后,廟慢慢與老百姓祭祀的神社混為一談了。老百姓喜歡和崇拜的人,也自發(fā)建廟追思祭祀,如對關羽、岳飛便是如何,因而有了關帝廟、岳王廟等等。 到了現(xiàn)代,老百姓一般將禮佛之地或僧眾住所稱為寺,而將道士做功課的地方稱為觀,將尼姑念經(jīng)的地方稱庵,民間也有將寺稱為廟的說法。不過,在民間和傳統(tǒng)意義上,廟包括寺,而寺不包括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