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寺廟”,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佛教宣揚佛法的地方,是一座佛教建筑,但你是否知道,在古代,“寺”與“廟”分開的話卻又有不同的含義! 說起佛教在中國的傳播,恐怕大家的第一印象就是《西游記》,《西游記》雖然講的是一部神話傳說故事,里面也都是各種妖魔鬼怪,但其主線卻是唐僧去西天取經的經歷。 《西游記》 而這里的“西天”就是佛教的發(fā)源地——印度。 佛教最初傳入到中國大約是在兩漢時期,也就是在公元紀元前后的時期,距今已有2000余年。 但在其真正傳入到中國之前,“寺”與“廟”其實就已經出現(xiàn)了,只不過并非大家所理解的含義。 接下來,小編就為大家講講“寺”與“廟”的由來。 首先說“寺”。“寺”字在發(fā)音上通“侍”,通??梢岳斫鉃椤胺獭?、“侍奉”的意思,在《論語·先進》中即有“子路、 曾皙冉有、 公西華侍坐”之句,同時還有許多與“侍”有關的稱呼,比如“侍衛(wèi)”“侍女”“侍郎”等等,甚至連照顧人都被稱之為“侍候”。 在很久很久以前,大概還是在秦朝時期,“寺”為朝廷之官署。 秦王嬴政稱帝之后,下設丞相、太尉及御史大夫為最高中樞長官,在這三位之下,還有九卿,分別為:衛(wèi)尉,郎中令,太仆,廷尉,典客,奉常,宗正,少府,治粟內史,這就是后世著名的“三公九卿”制。 三公九卿 而其中九卿辦公之地就統(tǒng)稱為“寺”,比如奉常寺即為主掌宗廟禮儀之官署,漢代時改為太常寺;又比如太仆寺,這個是管輿馬的,就是皇帝日常出行所需準備的車馬之物。 當然,會有些朋友疑惑,那些郎中令、典客、治粟內史之類的難道也稱“寺”?這里請記住一點:他們辦公的官署之地統(tǒng)稱為“寺”。 當然,后來有許多都改了名,比如郎中令在漢武帝時就改名為光祿寺(掌宮廷侍衛(wèi));廷尉在北齊時改名為后世聞名的大理寺(掌刑獄);典客也是在北齊時改的名兒,叫鴻臚寺(掌外交);至于治粟內史在漢景帝時改稱大農令,武帝時又改名大司農(掌國家財政),而真正改為太府寺則是到幾百年之后的南北朝時期了。 大理寺 從以上內容大家可看到,在古代,至少是在佛教傳入到中土之前,“寺”實為歷代官署的統(tǒng)稱,后來漸漸以寺代指佛教之所,是在兩漢之后的事情了。 再來說“廟”。首先說明一點,“廟”同樣為我國很早就有的事物了,本為“宗廟”,祭祀祖先之所在。 歷史上有不少著名的“廟”,比如“文廟”(其實就是孔廟),祭祀孔圣的地方;比如“武廟”,全稱武成王廟,祭祀姜太公及歷代良將的地方,但在清朝以后,將供奉關羽的宗廟也稱之為“武廟”。 曲阜孔廟 又比如“太廟”,這個是在夏商周時就已存在,專門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只不過那時是叫“世室”,叫“重屋”,叫“明堂”,一直到秦漢時期才改名為“太廟”。即便如此,也要早于佛教傳入到中國的時間。 北京·太廟 而歷代皇帝在死后一般也都會有一個“廟號”,這個是在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起源于重視祭祀的商朝時期。 也因為這些稱呼與講究,后世也以“廟堂”來代指朝廷。比如范仲淹在他的《岳陽樓記》中就曾寫道:“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再下一級的還有儒教家族為祖先所立的“家廟”,也可稱之為“宗祠”。是的,你沒看錯!從功能上來講,也許你家那個傳了上百年甚至更久的祠堂也可稱之為“廟”。 家廟 另外,還有諸如“城隍廟”、“龍王廟”、“山神廟”、“土地廟”、“媽祖廟”、“南海神廟”等等各種各樣的廟,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是祭祀傳說中的神靈之地。 媽祖廟 而因為它們所具有的祭祀的功能,與傳入中國的佛教天生就有很多契合之處,所以在其傳入之后,世俗民間同樣也將這些佛教寺院稱之為“廟”。 最后,我們再來說說“寺廟”。前面說過,佛教最初是在兩漢時期才傳入到我國的,距今已有2000余年歷史,這個在學術界已有定論。其在初傳入時,被稱作“浮屠教”,其中“浮屠”是“佛陀”的另一種譯法。后人覺得“佛陀”二字比較麻煩,就簡稱為“佛”,也就是后來的“佛教”。 世界著名的“白馬寺”就是佛教傳入到中國以后,所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后世對佛教場所以“寺”作稱呼亦是由此引申而來。 洛陽白馬寺 “白馬寺”的建立,其實就已為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做出了最高定位。 按照“寺”之一字在古代的解釋,“白馬寺”就相當于當時朝廷新立的一處官方機構,從名稱上就與“大理寺”、“太常寺”等同等地位,這相當于有朝廷做背書,而這也為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奠定了極為深厚的基礎。 唐代著名詩人杜牧就曾寫道:“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strong>由此可見在古時佛法是如何的興盛。 南朝四百八十寺 而由于古人在祭祀神靈時早已有興建各種廟宇的習俗,在佛教傳入之后,尤其是在歷代官方為其背書之下,其所供奉的“佛陀”也慢慢成為古人所信奉的神靈之一,因此也將佛教之“寺”貫之以“廟”的稱呼,這就是如今“寺廟”的由來。 |
|
來自: tjboyue > 《佛道養(yǎng)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