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吐槽電影院 清晨,數(shù)以百萬計的海鳥在南美洲的秘魯海岸聚集。 500萬雙翅膀迎著浪濤,呼嘯著沖向海面下龐大密集的鳳尾魚群。 正午,熱帶雨林中水汽蒸騰。 密林深處,奇花異草正精心謀劃自己的傳粉陷阱。 雨后,非洲鹽池積水,泛起瑰麗的虹光。 粉紅的火烈鳥跋涉千里,于此棲息繁衍。 傍晚,北極冰川光線漸暗。 北極熊母子在一馬平川的冰面上,孤寂地尋覓今晚的食物。 由海面到冰川,由雨林到沙漠,跨越上億公里的距離,無一處風(fēng)光不動人心魄。 無需P圖,隨手一截,就能掉落“完美桌面x1”。 我打賭,今年最高分紀(jì)錄片,非它莫屬—— 《我們的星球》 看到名字的第一眼,院長就知道它跟《地球脈動》《藍色星球》《冰凍星球》這三兄弟,必定存在某些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翻閱一下資料,果然—— 《我們的星球》與三位“哥哥”們,同出自金牌紀(jì)錄片制作團隊Silerback Films。 解說員一職,也由大衛(wèi)·愛登堡老爺子繼續(xù)擔(dān)任。 同出一脈,小弟的水準(zhǔn)自然也不能遜色。 上線半個月,豆瓣評分9.8,IMDB打分9.7,足夠證明品質(zhì): 唯一一點不同,大概在于團隊此次放棄了合作良好的BBC,轉(zhuǎn)投網(wǎng)飛懷抱。 至于原因嘛……院長這里先賣個關(guān)子。 看自然類紀(jì)錄片,對著美景安撫疲憊的心靈,是功效之一。 但對院長來說,“故事性”才是讓我欲罷不能的頭號法寶。 3500個拍攝日的努力,讓《我們的星球》捕捉到了許多這樣精彩的瞬間。 比如,這株芳香又美麗(此處存疑)的蘭花: 有些花啊,看上去文文靜靜,其實心機比誰都深。 不光把自己搞得芳香四溢,招蜂引蝶;還會在身上做手腳,讓直男蜜蜂一個“腳滑”,就落入陷阱。 你以為你拼盡全力,找到了逃脫的捷徑。 殊不知,另一重陷阱早已布置妥當(dāng)。 先一粘,再一抖,蜜蜂就這樣淪為蘭花的傳粉工具。 誰說植物不會思考??? 相比于“白蘭花”姐姐,豬籠草妹妹就要兇殘且懶惰的多。 血盆大口,偏偏甜如蜜糖,引得螞蟻竟相舔舐。 之后,只要靜等雨來,食物自然會被送入腹中。 強烈建議這兩位姐妹花,手拉手一起去大戰(zhàn)僵尸。 植物尚且如此,動物自然更勝一籌。 論起在求偶上花費的心思,沒有任何動物能夠超越鳥類。 單單是50余種嬌鹟,都各自有各自的舞求偶舞蹈。 金領(lǐng)嬌鹟偏愛孤軍奮戰(zhàn),一套舞蹈運動量巨大: 旋轉(zhuǎn)、跳躍,我閉著眼…… 紅頂嬌鹟就比較注重舞姿和動作的高難度。 鳥界“太空步”了解一下? 最為風(fēng)騷的還是藍嬌鹟,求偶還要組個男團,拉上兄弟們陪自己一起撩妹。 看得出來,熱帶雨林真的物產(chǎn)很豐富,大家都不用工作呢。 協(xié)同作戰(zhàn)的不止藍嬌鹟,還有遠在南極洲的座頭鯨。 營養(yǎng)豐富的南極磷蝦,不止是企鵝們的饕餮盛宴,也是座頭鯨不愿錯過的美食。 然而磷蝦太小嘴太大,總有漏網(wǎng)之蝦,怎么辦? 龐大的座頭鯨們想到了一個好方法: 畫地為牢。 它們共同潛入深海,各自就位后,從氣孔中排出氣體,形成螺旋形包圍圈。 當(dāng)磷蝦被逐漸縮小的氣泡驅(qū)趕至一處,鯨魚們就會向上猛沖,大飽口福。 既富技巧性,俯瞰之下,又充滿難以言喻的美感。 唯有紀(jì)錄片,才能讓我們足不出戶,卻領(lǐng)略世間萬物之美。 可遺憾的是,我們所能看到一切景象,都在逐步走向凋亡。 比起不曾想象過的美景,《我們的星球》更多時候在向我們展現(xiàn),環(huán)境的破壞對動植物們產(chǎn)生的巨大影響。 “全球變暖”一詞,我們聽到過太多次。但真正目睹到它的影響后,大概沒人會仍心存僥幸。 上圖是格陵蘭島斯鐸冰川邊緣崩塌的一幕。 氣候變暖,令巨大的冰塊每日自冰川頂部墜落。 海平面以下,摩天大樓般的冰川斷裂,掀起滔天巨浪。 而這樣的消減速度,已經(jīng)持續(xù)了20年,并且在逐漸加快。 距離格陵蘭島最近的北極,同樣飽受其害。 冰面加速融化,逼迫北極熊不得不加快進食速度; 而扁平的冰面,令它的食物——海豹,不得不將幼崽暴露在捕獵者的視野范圍之內(nèi)。 情況看起來對北極熊有利? 要知道,長此以往,終有一日,海豹的繁衍將陷入崩潰。 屆時,以此喂食的北極熊又將如何? 更為慘烈的一幕,發(fā)生在俄羅斯東北海岸。 冰面退卻至北方,十萬頭海象為了生存,不得不擁擠在狹小的海岸上。 每一寸空間都被占據(jù),每一次移動,都有同類死于擠壓之下。 有海象拼勁全力,挪動著自己的沉重身軀,一點點攀上80米高的懸崖。 但懸崖上沒有任何食物,想要進食,它們?nèi)匀恍枰貧w海中。 而在墜落后等待它們的,往往只有死亡一途。 這才是《我們的星球》真正想要人們發(fā)現(xiàn)的東西。 正如片頭所說,本次紀(jì)錄片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們珍視仍存在的自然奇跡,并意識到環(huán)境保護的刻不容緩。 這也是制作組決定脫離BBC轉(zhuǎn)而與網(wǎng)飛合作的最終原因。 一個覆蓋190個國家的流媒體網(wǎng)站,所能帶來的節(jié)目受眾,遠比BBC要多得多。 在接受《太陽報》采訪時,大衛(wèi)·愛登堡表示: “我們要傳遞的訊息非常緊迫。大自然陷入了危機,我們不能再輕聲細(xì)語地表達意見。再說什么‘我們要開個會商討這個問題’毫無意義。我們希望觀眾們現(xiàn)在就知道正在發(fā)生的事情。” 我們也可以欺騙自己,世界上仍有許多美景未曾消失,嬌鹟仍在雨林中舞蹈,百萬只海鳥依然在海面自由捕食,各色植物始終在世界各個角落蓬勃生長。 但事實并非如此—— 格陵蘭島上,20分鐘內(nèi)就有7500萬噸的冰破裂脫離。 熱帶森林,正以每年1500萬公頃的速度消失。 大量冰塊釋放淡水,干擾鹽度與洋流。洋流消失,鳳尾魚群無法聚集,遮天蔽日般的群鳥覓食盛景也將不復(fù)存在。 森林消失,更多的花草與鳥類,正在我們看不見的角落中凋零、死亡。 海象之死如一記重錘砸在心頭,而我們每個人,都是悲劇幕后的推手。 2019年,人們已經(jīng)不再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 非洲鹽池的火烈鳥,被人們印在種種商品上,欣賞它們絕倫的色彩與身姿。 可我們也該看到,幼鳥在未長大之前,就因干旱,被鹽粒包裹全身,踉蹌摔倒的模樣。 發(fā)現(xiàn)美很容易,守護美卻很難。 而我們唯一能做的,只有約束自己。 畢竟,這是“我們的星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