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好像是一場預謀好的至尊盛宴。 《權游》最終季降臨,收視巔峰;《復聯(lián)》終局之戰(zhàn),一票難求。 然而與此同時。 還有一部大片,正在以更悲情的方式“落幕”。 它的震撼,超過了人類所有的特效技術。 它的精彩,消失了也許就不再能翻拍。 做好準備。 你將體會到的是極致美。 和極致的痛—— 《我們的星球》 our planet 網(wǎng)飛聯(lián)合《地球脈動》的團隊,還請來了BBC的御用解說,93歲高齡的戴維·阿滕伯勒爵士。 雖然換了老東家,但活兒不跌份,一出手就是9.8。 你可能會問: 自然紀錄片都拍過那么多了,還有看頭嗎? Sir只能說,你太小看了這個神奇的地球。 《我們的星球》歷經(jīng)4年,去了60個國家,3375個拍攝日,40萬個小時的遙控航拍。 僅僅是無人機就飛了6600次,更是在海上呆了超過911天,2000個小時的潛水,600個工作人員,超過200次的拍攝行程…… 才有了那些難以置信的奇景—— 在如鏡的水面上,是一望無際的火烈鳥,和倒影的彩虹交相輝映。 阿拉斯加,鯡魚集體射精,和水中的魚卵一起把海灣染成了乳白色。 還有在北冰洋里謎一樣的獨角鯨,你以為這是只會在童話里出現(xiàn)的神奇動物。 但。 《我們的星球》可不是來給你提供電腦桌面的。 它拍攝的,應該說只是幸存的自然奇跡。 以此來提醒世人,我們正失去什么,我們還能做什么。 《我們的星球》,“我們”是誰? 你,我,也應該是這個星球上的所有生物。 這些地球居民的生活,一點不比我們失色。 比如,也會戀愛。 新幾內亞島的天堂鳥,是鳥界出名的精致boy。 約會場所,一定要干凈。 不干凈怎么辦?趕緊打掃啊。 連一片落葉,也不準有。 看看這功夫,這細膩程度,男友力滿分。 風騷程度,也是滿分。 為了吸引配偶,它們會講究紳士風度,注意禮儀。 鞠躬。 然后獻上一支舞蹈。 張開翅膀,翹起尾巴,踮起腳,一二三,用心旋轉。 這種賣力,讓女方有些動心,但還是要矜持。 沒辦法,只好用殺手锏。 這一刻,氛圍終于到了。 抓住機會,跳上枝頭,達到表演的最高潮。 但動物的一生,不總是愜意。 它們在大自然中戰(zhàn)戰(zhàn)兢兢生存,艱難維生。 尤其是人類活動擴張之后。 大象。 穿過草原,翻過山丘。 終于。 來到了記憶中的伊甸園,祖祖輩輩記憶中的水源。 但。 失望的是。 如今卻什么都沒有。 上游的農(nóng)業(yè),抽干了曾經(jīng)的河流。 裸露的河床在暴曬下,只剩下荒漠化的沙礫。 象群只能在河床上踱步。 它們還有自己的特殊本領。 用鼻子,掏開沙層,吸吮遺留在河床之下的水汽。 雖然無比疲憊,但好歹還能有水喝。 但除了水之外,更重要的,是食物。 在西非的納米比亞,干旱到來。 一頭母象,帶領著族人去一個特別的地方找吃的。 它們世世代代都是如此。 母象從她的母親那學到,而如今,她也帶著她的孩子。 早已熟稔于心。 跨過干涸河床,翻越艱難險阻。 終于到達白相思樹林。 往年,這棵樹掉落的果實會鋪滿地面。 可這次,并沒有。 由于歉收,白跑一趟。 數(shù)米高的樹冠。 讓象群望而卻步。 還好,這頭母象記得,成年公象站立時超過四米,能夠觸及樹冠解決問題。 但這些知識,隨著老象的去世,傳承的越來越少。 由于捕殺和天災,這一地區(qū)的象群首領,如今還剩不到二十頭。 如果年輕的象失去了獲取食物的能力,象群就無法生存。 等待的,就是族群的滅亡。 婆羅洲的雨林。 由于過度開采,過去五十年里,超過一半的叢林消失。 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減少。 甚至在菲律賓,這個數(shù)字達到百分之九十。 南北兩極,人跡罕至。 但人類的行為,跨過山和大海,已經(jīng)嚴重破壞這里的生態(tài)。 這片存在了三千萬年的冰封王座,因為氣候變暖,正在冰崩瓦解。 比如,冰川塌陷。 在過去的20年,北極圈內的格陵蘭島的冰一直在減少。 這是我們不愿看到的壯觀—— 冰川前部會出現(xiàn)超過一公里長的裂縫,巨大的冰塊從冰川頂部墜落,隱藏水下的冰翻涌而出,掀起巨浪。 每年春天,冰川消解本是正常現(xiàn)象。 不正常的是,其規(guī)模和速度,是之前的兩倍。 在短短20分鐘內,就有約7500萬噸的冰脫離冰川。 比如,海冰消減。 在南北兩極,每當凜冬來臨,一千多萬平方公里的海洋會被凍住,形成一望無際的海冰。 數(shù)千年間,海冰的增減之間,存在動態(tài)的平衡。 但如今,這種平衡已被破壞。 氣候變暖,北極的溫度上升速度,是全球其他地方的兩倍。 相比1980年,夏季海冰的覆蓋面已減少了四成。 照這個速度下去,到了2040年,這里的海洋,在夏季的月份,將幾乎沒有冰層。 冰川、海冰的白色表面本可以將太陽的多數(shù)能量反射回太空,給地球降溫。 而深色的海面則效果相反。 在吸收掉超過九成的太陽熱量后,地球溫度會越來越高。 形成一個惡性循環(huán)。 就像一場“高燒”。 燒一下沒問題。 一直燒下去,就是生命問題。 那些生活在北極圈的動物,首當其沖。 它們正在用一種幾乎慘烈的方式發(fā)出抗議。 在俄羅斯的東北海岸,十萬余頭海象,擠在一片小海灘上。 并非它們團結、親密,喜歡群居。 而是它們別無選擇。 之前能夠供它們立足、捕食的海冰已快速消融,這片小沙灘是距離它們捕食區(qū)最近的地方。 過度擁擠,會導致踩踏事件。 動物也是如此。 幼崽必須緊靠母親,畢竟,它面對的是超過4噸重的成年海象。 一不留神就會被活活壓死。 過度擁擠,只好另覓他處。 有些海象,會拖著笨重的身體,爬上80米高的懸崖。 這是巨大的考驗,也伴隨著巨大的風險。 海象出水之后視力很差,當饑餓時,它們想要回到海邊覓食,卻看不清腳下的峭壁。 紀錄片中最揪心的一幕發(fā)生了—— 數(shù)以百計的海象,“自殺式”地從懸崖摔落。 它們兇多吉少。 在靠近海邊的碎石上面,留下絕望的尸體和眼神。 就連見多識廣的制片人也說,這是她從業(yè)以來見過最殘忍的場面。 非法獵殺、過度開采、全球變暖。 人類為了生活的欲望和便利,正在將野生動物的生存逼入絕境。 我們的星球,還有救嗎? 對于這個問題,紀錄片的結論并不悲觀—— 現(xiàn)在開始行動,還來得及。 只要我們愿意給自然留出喘息的空間,自然驚人的韌性就會向我們證明一切。 東南亞拉賈安帕的島嶼。 因為長年的無管制捕魚行為,這里的海不存在鯊魚這樣的大型魚類。 水母正在接管過去被魚統(tǒng)治的水域。 這是嚴重失衡之后的美麗。 當?shù)厝苏J識到事情的嚴重性。 從2007年附近的海域就受到完全保護。 短短的幾年內,鯊魚的數(shù)量已經(jīng)是十年前的25倍。 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 若以可持續(xù)的方式收獲海洋資源,海洋的自我修復里和生產(chǎn)力,都超出我們的想象。 座頭鯨,就是其中一例。 這個只有海洋才能容納的龐然大物,曾遭遇巨大的生存危機。 在上個世紀,有超過十萬頭座頭鯨,被獵殺至近乎滅絕。 幸存下來的,只有幾千頭。 1986年,禁止商業(yè)補鯨魚的法案通過。 從那以后,座頭鯨的數(shù)量一直穩(wěn)步增長。 它們大口大口地吞水,一次能吃下近一噸重的磷蝦。 這是一個世紀以來所見的最壯觀的鯨魚聚集。 你能想象那些更絕望生態(tài)災難嗎? 切爾諾貝利。 1986年,位于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一個反應堆爆炸。 這里變成了一座鬼城。 十萬人當即撤離,再也沒有回來過。 科學家警告:核污染區(qū)域在未來兩萬年內都不宜居住。 任何缺乏防護的人,長時間停留在這里將有致命危險。 但生命并沒有這里絕跡。 十年之間,植物在這里發(fā)芽、生長,甚至發(fā)展出一片小森林。 這塊人類歷史上的傷疤,被貼上了一片綠意盎然的創(chuàng)可貼。 動物,也慢慢回歸這片禁地。 狍子、狼群、野馬。 科學家的記錄顯示,這里的動物數(shù)量已經(jīng)與歐洲的荒野區(qū)域十分接近。 甚至,在禁區(qū)里狼的數(shù)量是外邊的七倍。 一個非常諷刺又痛心的結論: 哪怕在輻射嚴重的切爾諾貝利,因為沒有人,反而給動物、植物創(chuàng)造了良好繁衍環(huán)境。 比輻射更有害的。 居然是人本身。 我們經(jīng)常說,和自然界比起來,人類太渺小。 而《我們的星球》也在說,也許,我們一直高估了人類對地球的傷害。 因為我們打破了自然的平衡,自然總有辦法進入另一種平衡。 只不過到那時。 地球已經(jīng)未必是我們的家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