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界“霍金”——孫曼之,一個從一出生就患有先天性脆骨病(瓷娃娃?。┑娜?。12歲時,醫(yī)生就說他的生命不會超過三十歲。可是,如今已年過花甲的他,不僅創(chuàng)造了生命的奇跡,也創(chuàng)造了中醫(yī)史上的奇跡。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一下他的中醫(yī)心法。 什么是通降陽明法? 通降陽明法,它來源于中醫(yī)理論的一個基本概念。陽明胃的功能主受納飲食和腐熟水谷,脾主為胃傳輸津液,然后再通過肺的宣化敷布,把水液輸送到全身,這就是葉天士所說的:“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蓋太陰之土得陽始運;陽明陽土得陰自安。以脾喜剛燥,胃喜柔潤?!?br/> 這里說的是脾和胃,它們具有不同的生理功能。我們知道胃是一身之氣的產(chǎn)生來源,它是五谷之海。雖然肺主一身之氣,但是胃是它的根本來源。按照前人的理解,五臟里面都有胃氣。所以,如果五臟里面沒有胃氣,那么弦脈就沒有柔和之意,這就是生命的危機。其他四臟都是以此類推,這是從脈象上說的。 當然從生活中,從人的形體中,我們也可以看出胃氣不足的人和胃氣旺盛的人是不一樣的。沒有胃氣就意味著危險,生命的危機,胃氣不足就是虛證,氣虛證,也會得病。《內(nèi)經(jīng)·精脈別論》說:“春秋冬夏,四時陰陽,生病起于過用,此為常也?!边^用就會不足,這就是虛證。那么實證呢?胃病的實證就表現(xiàn)在它不降,本來胃氣應該降,脾氣應該升。脾主陰,按照中醫(yī)的理論,脾是陰,它生的是營血,陰宜升,陰生到一定的程度它就非升不可,陽生到一定的時候就非降不可。所以所有的陽經(jīng)它都得降,所有的陰經(jīng)都得升。胃氣它作為一個大經(jīng),那么它就要降。 所以說,胃宜降則和。我們就知道,胃一降,肺氣就降,肺氣一降,心火也就得以下降。胃氣如果不降,那么就會嘔吐、嘔逆,甚至于飲食痰濕停留,因為我們吃的飯有水谷,有水濕,它就會停留,會胃疼。我們當?shù)厝嗽陂T診的時候經(jīng)常說胃頂,它這個頂?shù)囊馑季褪窃趧ν幌?,在那頂著不降,這是一種很形象的說法。是我們當?shù)氐耐琳Z。 造成胃氣不降的原因是什么? 胃氣不降是怎么造成的?有幾種原因。一個是胃氣不足,胃氣不足它就不會降。我們可以用現(xiàn)代的術(shù)語來解釋這個問題,就是說,胃氣的密度達到了一定的程度,它就要降,它有份量;如果胃氣過于稀薄,那么它就降不下去,它就在上漂浮,這是我們用現(xiàn)代的語言,做這樣的一個形象化的比喻,便于理解。所以,胃氣虛,它就會不降。經(jīng)常有人會說我不敢吃什么東西,我一吃餃子,我一吃面條,這今天晚上就別說了,這一夜都睡不好覺,撐脹得不行。有的人還不敢多吃一口,他說我吃三兩就只能是三兩,四兩是絕對不行的。這種人就是胃氣不足,胃氣不足以后,它形成的病是本虛標實。標實就是因為它停留,飲食停留在胃里面,如果停留不動,就會形成各種問題。他的標證是這樣的,但是他的本是胃氣虛,胃氣虛就會不足以下降。 那么這樣來理解的話,胃氣不降,它就會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飲食不注意。你想一想,現(xiàn)在有很多人的生活節(jié)奏緊張,他們吃飯很遲,那么久而久之就會胃氣不能下降。因為食物老是放在胃里,看一會兒電視就睡覺,沒有來得及消化,這就是實證,完全是生活方式不合理所造成的。 有的人過于的吃,特別是我們這兒的人飯量大,西北人陰氣重、陰氣厚,他們胃氣強。胃氣強就吃的多,比哪兒的人都吃的多,老是吃過頭兒的飯,這是我們在臨床中間應該注意到的一個現(xiàn)象。男女老少都有這個傾向,這種情況比別處也明顯的多,那么這種情況下,可以造成胃氣不降,這都是實證。 胃氣不降的后果? 胃氣不降會造成什么后果?一個就是胃里面有水谷有飲食,久而久之就形成痰飲。痰飲再時間長,郁則化熱,又形成了濕熱,這其實是一個原因,就是吃得過多的結(jié)果。我們經(jīng)常說的飲食不節(jié),造成的食積,食積其實就是濕熱,從本質(zhì)上就是濕熱。你們看保和丸里面都有連翹、萊菔子,它就是濕熱,它傳統(tǒng)的說法,保和丸是治濕熱的?,F(xiàn)在我們的理解就是消食的,傳統(tǒng)是消食只是一個方面,這個丸藥,是溫病產(chǎn)生之前,治療濕熱的一種很重要的藥物。這我只是舉個倒子,就說胃氣不降,久而久之就會形成濕熱。凡是久病都會有這種情況,六氣皆可化火。 胃氣不降,可以有這樣幾個后果: 一個是肺氣也不能降。肺氣不降就它老是感悶,老是氣脹,它容易肺氣發(fā)生問題。也容易咳嗽,也容易吐痰,也容易感冒。因為他肺氣不降,肺氣不降,沒下降的通道,就會形成各種各樣的問題。 另外,我們還應該知道,如果胃氣不降的話,那么上焦就不能斡旋,上焦的左升右降就受到了妨礙,受到了阻滯。那么心火也不能下降。心火不能下降,它就可以形成一種病,現(xiàn)在我們是說心臟不好,冠心病。古人說是胸痹這一類的病。這一類的病和胃氣不降有很大的關系。我們應該注意到《金匱要略》上的瓜蔞薤白白酒湯這一類的方子,還有枳實橘皮湯這一類的方子都離不開治胃。其實這一類的方子,正確理解應該是,它是通降陽明的。它是從中焦把它往下降。胃氣不降就會陰濁蒙蔽心陽,通過通降胃氣就可以使得濁陰下行,從而恢復心陽的溫煦功能,這就說明胃氣不降可以產(chǎn)生胸痹這樣一類的病。 胃氣不降,也會生痰。有的人經(jīng)常吐痰,這個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其實就是胃氣不降。還有的人胃氣不降可以形成痰飲。我們最近這兩天有兩個病人都是這樣的病機。他是平時都好好的,他說一口飲食不對,就會突然嘔吐,今天不是有個小孩兒也是這樣嗎,這種情況是很常見。他平時能吃能喝,沒事兒,也不知道無意中吸到?jīng)鲲L了,還是吃的不合適了,他就忽然吐,吐出以后就好了。這也是胃氣不降,形成飲了。這種胃氣不降所造成的結(jié)果是久而久之就形成痰飲。飲在心下伏著,平時不觸動,偶然一個風吹草動,受涼、吃的不合適,它就會觸動,觸動以后它就吐出來,胃氣就上逆。這種情況也應該這樣理解,就是一方面降胃氣,另一方面應該化飲。這是因為胃氣不降形成的飲,所以先要通降胃氣。 輸 根據(jù)前面我們的分析,那么我們就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jié)論,就是:胃氣不降有虛證,有實證。并且,本虛標實和單純的標實,是最常見的情況。 那么本虛標實的胃氣不降,在古代是有傳統(tǒng)的治法的。傳統(tǒng)的治法,我舉一個例子,最有名的方劑就是外臺茯苓飲。 外臺茯苓飲 外臺茯苓飲是在《外臺秘要》里面出現(xiàn)的。它在《金匱要略》里面也有,是轉(zhuǎn)抄的。在《外臺秘要》這本書里面,下面注的是張仲景方,可見這也是經(jīng)方之一。這個方子,它是本虛標實的這一種,用茯苓、人參、白術(shù)、枳實、橘皮、生姜,這幾味藥組成。它的生姜特重,這是因為它是痰飲停積在胃里,而它的停積是因為胃氣虛。原文說的是:“治心胸中,有停痰宿水”為什么說心胸中?這是因為他吐,他一吐的話,古人他就把它歸結(jié)為從上焦出來的,從胃口出來的。那胃口就在上焦,這在《素問》和《難經(jīng)》里面都說的很清楚的。所以胃里的很多病,它是歸入上焦的,不全都是中焦的。這也就是胃氣為什么阻滯就可以形成胸痹的一個重要的理由。因為胃口就在上焦,所以說心胸中,心胸中的意思就是上焦和中焦,它不很確定。 “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說明這是很長的時間的病了?!白酝鲁鏊?,心胸間虛”因為就像我剛才舉的例子,受了涼,吃了不合適就要吐,反復這樣的發(fā)作,就會心胸間虛。所謂的心胸間虛,其實就是胃氣虛,因為胃氣上腑既然在上焦,所以它還是心里虛。 這樣的氣胸、氣虛反而引起了氣滿。所以下面說“氣滿,不能食?!睘槭裁礆鉂M?因為胃氣上逆。吐的少了,氣更不能沉降了。胃氣厚重,它就會沉降,這是一種生理功能。胃氣少,它就不能降。就是胃氣太虛,氣就不能降,然后就老是氣滿,然后不能吃。他的方子就是消痰氣,功效就是“消痰氣,令能食。” 用人參來補胃;用白術(shù)來補脾;枳實理氣、降氣,而且按照古人的傳統(tǒng)說法,它本身就化痰。現(xiàn)在我們都說它是理氣降氣,其實它本身就化痰。你想橘皮都化痰的,那枳實比橘皮還動大一點,還要苦一點。所以它能化痰。橘皮是芳香開胃的,也化痰化痰濕。生姜是宣散水飲,它和干姜不一樣。這是因為胃氣虛,不能飲食老停留,久而久之以后,它就有了停痰宿水,有了停痰宿水就必須用生姜。 至于用茯苓,它是茯苓飲的君藥,既然叫做茯苓飲,顧名思義,就是茯苓為君,為什么以茯苓為君呢?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主胸脅逆氣,憂恚驚邪恐悸,心下結(jié)痛,寒熱煩滿,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p> 下面我們再看一下,茯苓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上,說它是“主胸脅逆氣”,我們注意到胸脅逆氣。是從上焦開始往下降的?!皯n恚驚邪恐悸”,上焦既然不能宣發(fā),肺氣就淤滯了。那么就會憂恚,因為肺氣不能源暢;肺氣閉塞。然后有驚邪恐悸,這個就是因為有水飲。水飲就會驚,就會悸,這是往《傷寒論》里邊的,咱們可以看出來的。 然后就是“心下結(jié)痛”,心下結(jié)痛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說的劍突下按痛,或者劍突下自我感覺的疼。不降,就是我們陜西人說的胃“頂?!薄昂疅釤M”,因為胃氣不降,因為肺氣也不能降,肺主皮毛,所以久而久之以后就會容易感冒,我前面說的。“寒熱煩滿,”心煩,心滿,胸滿?!翱饶妗边@是因為有痰,稍微受點風寒什么的容易咳,一咳就容易痰吐出來,這就咳逆?!翱诮股喔?,利小便”??诮股喔墒且驗闅馔夏?,就容易形成熱,我們應該知道,凡是上升的都是陽,凡是下降的都是陰。我前面說了,久而久之有濕熱,所以說茯苓飲主治濕熱,其實我們在臨床上就把通降胃氣往往作為濕熱的基本治法,就是這個理由。利小便,其實利小便的茯苓功效的最后一個,我們應該注意到。我們不應該簡單地把它當作利尿藥。“茯苓飲”在利尿里面不是很強的,它不是很強的哪一種。我們對于小便如果感覺到不利,應該首選是澤瀉,是冬葵子,而不是茯苓。 那么我們就可以看出來了,茯苓是從上降到下,從天上降到地下,特別是它治胸間的停痰、停水。這是它的關鍵作用。那么它在這個方子里面作為君藥,這是很顯然是正合時宜。 《名醫(yī)別錄》和《本草經(jīng)》是同一時期或者至少時間相距不遠的著作?!侗窘?jīng)》應該是流傳較早的文本,《別錄》則是《本經(jīng)》沒有收進去的那一部分,它應該是同一個時代的產(chǎn)物。 《名醫(yī)別錄》:止消渴,好睡,大腹,淋瀝,膈中痰水,水腫淋結(jié)。開胸腑,調(diào)臟氣,伐腎邪,長陰,益氣力,保神守中。 《名醫(yī)別錄》說:“止消渴,好睡,”因為有痰飲,就會有口渴。你看經(jīng)常喝茶的人,喝茶成咖的人他是不停的要喝,因為他有飲,停留是飲會阻滯津液上承,就會口渴,長期喝茶以后就會形成差茶癖,這種人老是口渴。所以它既然能利尿,既然能化飲,讓飲往下走,所以它就能治療消渴?!昂盟?,因為濕氣重就睡睡。隨睡多,這個是濕氣重的一個指證,大家都知道的?!按蟾?、淋瀝,”大腹就是因為停痰停飲,當然肚子就大,淋瀝是小便就不利,這是三焦不通利,因為水濕阻滯?!半踔刑邓?,”就是上面的主胸邪逆氣。它就是治胸中的痰水?!八[淋結(jié),”這些都是濕病的表現(xiàn)。 “開胸腹,調(diào)臟氣,伐腎邪,長陰,益氣力,保神守中?!遍_胸腹,這和《本經(jīng)》“主胸脅逆氣”那個意思是完全一樣的。水氣上逆,我們知道水氣上逆這是口味成,這是我們臨床常見的一種現(xiàn)象。不管是誰,只要他不管什么病,一說口中老是帶成味,這一類的人就應該認為是腎邪,腎水往上逆。那么茯苓也是這里面的一個最重要的一個藥。在《傷寒論》里面苓桂術(shù)甘湯、茯苓甘草湯、甘姜苓術(shù)湯、苓桂味甘湯等都包含了這個意義,讓腎里面的水不上逆。 茯苓下降,總的形勢就是從上焦往下降。那么降為陰,升為陽,所以它說“長陰”,下降有利于長陰,也就是補陰,應該這樣理解長陰的意思。“益氣力”,這是因為中焦斡旋起來就有利于益氣。它益氣并不是直接的補氣,而是因為它中焦開了,氣就通了,脾胃功能就能夠發(fā)揮的結(jié)果。“保神守中”,因為它是往下降的,心火就能下降,就和我們今天理解的潛陽守神是一個概念。“守中”是最后點明的,茯苓的功效主要是在中焦,下焦為主的是澤瀉,這是它作用的范圍。 綜上, “外臺茯苓飲”,治的是胃氣虛導致的實,導致的痰濁不降(即本虛標實)。在傳統(tǒng)中醫(yī)上這是胃氣虛證同時兼有痰飲停留的基本治法,基本方劑。 葉氏茯苓飲 對于胃氣不降的實證,我根據(jù)葉天士常用的通降陽明法——他常用的通降陽明法的方子是很多的,我把他用藥的規(guī)律總結(jié)了一下,做了一點改動稱之為葉氏茯苓飲,因為它的思路是用葉天士的思路指導的。 處方:茯苓10克,半夏10克,陳皮10克,枳殼10克,杏仁10克,黃連2克。水煎服。 功效:通降陽明胃氣,理氣利濕清熱。適用于胃氣上逆,嘔惡納果,濕熱阻滯中焦。 這是一首臨床很有用處的方劑,那么我就分析一下這個方子。 前面那個虛證(外臺茯苓飲)是因為反復吐造成的,那么葉氏茯苓飲剛好相反,它是由于過食過飽導致的停痰停飲或者濕熱郁積,是實證。這個方子可以說是從“外臺茯苓飲”化裁出來的,因為不是虛證,就去掉了人參,因為是實證,加上了半夏,寬胸利膈化痰。陳皮和枳殼和那個意思是一樣的。在原方里面我又加進了杏仁和黃連。因為黃連是為了讓胃氣直接降,黃連厚腸胃。厚腸胃的意思也就是隆胃氣,燥濕熱,傳統(tǒng)的說法就是其實就是這個意思。苦味的藥能助降胃氣,降胃氣的效果,或患者往往反映說反應一吃黃連就想吃飯,很快就想吃飯,這是因為胃氣下降了,消化道路通暢了。但既然不是以清熱為主,只是引導諸藥往下降,所以我開始用3克,最后發(fā)現(xiàn)3克還是太重。葉天士他老用0.5克,我最后就改成了2克,我覺得2克多數(shù)情況下還是合適的。 杏仁是入肺經(jīng)的藥,但是應該注意到:諸子皆降。那么杏仁它從上焦往下降到中焦,最后都歸入下焦,從大便出去了。那么它就和茯苓有一點相似,但茯苓是淡味滲濕,引導諸藥往下降。杏仁它是苦降,它是苦味而且是芳香的。我們知道不管哪兒疼,哪怕是胃疼也是絡疼,這是中醫(yī)的一個基本概念。如果真的是胃疼,那他就離死不遠了,因為古人認為“入腑,則半死半生。” 所以我們的治病其實都是在外周治,都是在經(jīng)脈、經(jīng)絡這個圈里面治,這是中醫(yī)的一個很重要的基本看法。后面我們還有一個專題,要專門講這個問題,講這個概念在我們臨床中的一個意義,這個意義是很重要的,這里只提示一下。我們說的胃疼其實就是胃絡疼。既然是絡疼,那么杏仁是芳香的,入絡的要求:第一要求苦味,苦味才能入絡;第二要求芳香,芳香才能進入絡。我們過去給神燒香,給神上飯,我們都要芳香的,你不芳香的,神就感受不到,這是古人的說法。可見這個芳香就可以滲透到肌肉,滲透經(jīng)脈,所以芳香是入絡的基本條件。 那么杏仁在陜西有一個民間用法就是用杏仁治胃疼,只用七個搗碎一煎就能治胃疼,這是民間的單方。為什么這樣能止疼呢?因為它是苦味,而且它是芳香能夠入胃絡,所以它效果是特別的迅速。 我發(fā)現(xiàn)葉天士他也懂得這一點,他在有一些疼的醫(yī)案中,包括胃疼、心疼、胸痹案,他都用杏仁,他用的很普遍,應該就是這個意思,他把這個也列入了入絡的基本藥物。我根據(jù)他這個思路,也根據(jù)咱們這個用藥的習慣,民間的方法,我把它加進去,就對胃疼有特殊的療效,可以很快的解決問題。 這個方子的功效合起來說就是這樣的:通降陽明胃氣,理氣,利濕,清熱。它既然能理氣,也就是實際上能降氣,那么就可以降陽明的氣。而且它有黃連,它能降,降本身就是一種陰。一降下來,火就下去,所以它就能清熱。而且胃氣一降,肺氣就降。肺主司二便,主通調(diào)水道,那么它也就能夠利濕,就不光是茯苓一個的意義了,它們共奏利濕、化濕、清熱之功。 我們經(jīng)常把它應用于胃氣上逆,你比如說一些嘔吐、惡心,這是最常用的,打飽囑,這也是最常用的。嘔惡,納呆,因為能開胃氣,一喝以后很快胃氣就動起來。濕熱阻滯中焦,因為它有黃連,它又能降氣,而且陽明久而不降,那么它就是熱證,我們臨床上常見的久病都是熱證,這是一個普遍的規(guī)律。 這樣看茯苓飲也就能治濕熱。在我們治濕熱的時候,我們在里面可以加一些藥,比方說,我們在治濕熱時候里面就加澤瀉、茵陳。尿黃加茵陳,小便短少加澤瀉,不通利加冬葵子,小便渾濁再加萹蓄。這都是我們常見的加減法。另外,大便不利,不爽,我們加蠶砂、加檳榔片;小便看渾濁有沉淀物的,現(xiàn)代醫(yī)學說有結(jié)石這一類的,我們就加海金沙、雞內(nèi)金這類的藥,治各種結(jié)石。 再還有一個情況,因為風邪屬于木邪,風邪克乘胃土,導致風邪久稽,胃氣不降,久而久之就會營衛(wèi)不和,就會反復的感冒,表氣不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加上風藥。這樣就類似于小柴胡湯的構(gòu)思。當然小柴胡湯還有黃芩,清熱的力量強,還和這有明顯的區(qū)別。但是思路相似,就是風驅(qū)久伏,郁熱不泄,這也是茯苓飲的常用用法。 至于睡不著,我們經(jīng)常把它合到黃連溫膽湯里邊,把甘草去掉。因為甘草不利于全方的下降功能。這樣把黃連溫膽湯合到一塊兒,清心降火,使得心陽下潛,可以治療失眠一類的病。 這都是我們的基本常用的方法,大家可以經(jīng)常的在我們的臨床上看到葉氏茯苓飲在我們臨床上很有用處,因為它的藥味組成完全符合葉天土通降陽明的主旨,所以效果是比較突出的。作為我們經(jīng)常的使用方,使用頻率是比較高的,和風藥相似。 醫(yī)案助讀 劉某,女,21歲 初診:2006年2月25日診:胃疼,惡心數(shù)日,大便數(shù)日未行。發(fā)病后在校醫(yī)院治療數(shù)日無效,特返家來診。脈右沉洪,左沉滑洪,兩手均有力。舌瘦微紅,苔薄白膩。 處方:杏仁10克,枳實12克,半夏12克,黃連3克,炒麥芽15克,紫蘇10克,茯苓10克,陳皮10克。水煎服,一劑。 兩月后來診他病時告:前診服藥后次日痛止,納增,原大便干燥亦轉(zhuǎn)為正常。 按:上方前六味,余稱之為葉氏茯苓飲。該方由古方《外臺》茯苓飲化裁而來,原方由茯苓、人參、白術(shù)、陳皮、枳實、生姜六味藥物組成,治療吐后胃虛停飲,心下脹滿。原方經(jīng)葉天士化裁后由半夏、黃連、枳實、茯苓、杏仁、陳皮六味組成。其中半夏、陳皮、茯苓、枳實寬胸降氣化痰,少量黃連以降胃氣,杏仁宣肺降氣。蓋肺主一身之氣,胃氣下降實賴于肺氣之肅降,故宣肺即所以降胃也?!拔钢魇芗{,脾主運化,運化必以升清為要,受納必以通降為先。故葉氏云:以脾喜剛燥,胃喜柔潤。仲景急下存津,治在胃也;東垣大升陽氣,治在脾也?!眳^(qū)別脾胃之不同功能并分別予以治療,為葉氏在中醫(yī)臨床實踐方面最重要的貢獻,而葉氏茯苓飲即為通降陽明之主要方劑,習醫(yī)者不可不知也。該方為葉案應用甚廣的基本方劑之一并有多種加減法,學者當于葉案中仔細推求對比,總結(jié)其用法。以筆者經(jīng)驗,大凡胃脘疼痛,脹痞,或劍下按痛,或心下有滯留感,均可加減使用,常有得心應手之效。 溫馨提示: 點擊關注“效驗方”和“慎徽國醫(yī)國學院”兩個公眾號,即可成為永久會員。書茶醫(yī)舍中醫(yī)診所向會員提供健康咨詢、健康檢測、健康評估、健康調(diào)理等醫(yī)療服務,各種中藥飲品及丸散膏湯,按方取配,全國均滿百包郵。 書茶醫(yī)舍中醫(yī)綜合診所 地址:重慶市渝中區(qū)龍湖時代天街D館14棟平層背街 圖文編輯:知足之足 |
|
來自: 金壇區(qū) > 《脾胃虛打嗝食過敏脾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