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wù)効滓壹汉筒艿峦牟罹唷?/strong> ——01—— 2014年冬天,我遇見一位讀書人。 他衣著破爛,頭發(fā)花白,左手殘疾有些伸不直,因皮膚松弛愈顯狹小的眼睛,躲在眼鏡片后閃著與時代格格不入的倔強。 老城區(qū)他那不到50平方米的房子里,桌上、床上、地上全都堆滿了書。以至于我站在書堆里和他交流時,不得不踩著一本上世紀(jì)90年代出版的雜志。 除了一臺早已破損的老電視機,一個堆滿書的破床,一個小得可憐的洗衣機,他家里再也翻不出什么值錢的東西。 他張口閉口都是名人和典故,談起孔子、老子和墨子,就像談自己的老朋友那般親切熟悉。 因時代和境遇,他沒有上過大學(xué)。但35歲時,他在電大修完了法律大專;45歲時,他獲得會計師資格證。我遇見他時,他已64歲,還在攻讀心理學(xué),準(zhǔn)備考心理咨詢師資格證。 他正兒八經(jīng)的職業(yè),是居委會的一名會計。他有過一段短暫的婚姻。用他自己的話說,因為他的書生意氣和不拘小節(jié),妻子很快就離開了他。 他一生無子無女,所用的薪水都用來買書。除了買書,他在其他地方都異常摳搜: 他舍不得用干凈的自來水沖廁所,總用淘菜水和洗衣水;他不愿買早上新鮮的蔬菜,只買晚上打折的剩菜;他的所有衣服加起來不超過十套,用他自己的話說“不過身外之物……” 當(dāng)時,他告訴我,他正醞釀一個偉大計劃:把一生的積蓄全部捐出去,成立一個以墨子命名的基金,幫助那些愛讀書的窮人。 我問他:你存了多少錢?他嘿嘿一笑:一百來萬吧。 原來,他有個定居國外的大姐,那是他唯一的親人。他的積蓄,除了他省下來的積蓄,大部分來自大姐的救濟。 他對書本的熱愛和癡迷,對自己的吝嗇和摳搜,對公益的大方和慷慨,都讓我疑惑又動容。 我當(dāng)時甚至想,這就是真正的讀書人吧:身無長物,心有城池;偏隅陋室,精神敵國。 但小半年后,我又遇見他:比以前更消瘦更落魄更蒼老了,破爛的衣服散發(fā)著餿臭味,趔趄的腳步看起來一不留神就要摔倒。 一問才知,兩年前,他為了高息,把攢下的那些積蓄全部放到了投資公司。如今,投資公司跑路了,他的錢打了水漂,他的公益計劃落了空,他一輩子省吃儉用摳搜下來的錢,就這樣憑空消失了。 他搖晃著衰老患病的身軀,就像搖晃著無法擺脫的桎梏一樣,繼續(xù)如數(shù)家珍地引用著孔子、老子和韓非子的名言,譴責(zé)人心不古,抱怨道德淪喪,質(zhì)問誠信何在。 那一刻,我忽然想到魯迅筆下的孔乙己,進而悟出這樣一個道理: 聰明人愛讀書,但愛讀書的人未必都聰明。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鐘粟,書中自有顏如玉,但如果書始終是書,你始終是你,那黃金屋不過是書上的畫,千鐘粟不過是書中的圖,顏如玉不過是書里的人。 ——02—— 我父親和上面這位讀書人算是同齡人,都生于上世紀(jì)五十年代初。 父親一輩子都困守在村莊和田野,很少讀過什么書。但他把自己與土地和莊稼、農(nóng)活和四時的對話,運用到生活中,常來教育我們,指導(dǎo)自己。 我高考失利,險些抑郁時,他對我說:“咱家世代為農(nóng),到你這里,出了個大學(xué)生,已很不容易。窮人家的孩子,不要總想一口吃個胖子,一代比一代強,就是最大的福氣?!?/p> 我開始寫作后,總會焦慮,他對我說:“我不懂寫作,我想寫作就是往外掏東西,你肚里能有多少東西,經(jīng)得起不停地掏?再肥的土地,也經(jīng)不起年年耕種。你要不時修整,要經(jīng)常往回填,這樣才不至于被掏空?!?/p> 我工作后,我哥做生意后,我妹從事家政服務(wù)后,我爸都對我們說過這些話:“哪塊莊稼也不是一天就熟的。做事情,要慢慢來,莫著急。做好了每天,就做好了每年。哪怕有時年成好,有時年成壞,但只要你在干,總體收成都不賴?!?/p> 他自己也是這么做的。 從我記事起,他不貪小便宜,拒絕一切天上掉餡餅的誘惑,所以至今能一眼看穿老年陷阱;他不與惡人辨是非,也不和人渣論短長,所以即便村里地頭蛇也敬他一分;他認為麥子、玉米和大豆,各有所長,各有所用,所以對孩子們一視同仁,不嫌貧富…… 我18歲的小侄女,在高三開學(xué)的家長會上,曾向全班師生這樣介紹我父親: “我的爺爺沒文化,他一輩子都和土地打交道,但他是對我影響最大的人。他沒讀過什么書,但他自己就是一本書。” 當(dāng)家人給我描述這個場景時,我想起了9歲才上學(xué)、14歲就輟學(xué)的福耀玻璃集團創(chuàng)始人曹德旺。 這位從采購員成長為世界第一大汽車玻璃制造商的中國首善,談起讀書時這樣說: 人生要讀兩本書,一本是“有字的書”,一本是“無字的書”。 有字的書記載著古今中外的故事案例,你可以借鑒,但千萬不要照搬。 無字的書就是閱歷、能力和見識,我們每天看的電視,跟人相處,兩個人的辯論……每件事都是一本書,要懂得從中汲取精華,將其中的學(xué)問和過去結(jié)合,這才叫智慧。 有字的書,易讀;無字的書,難學(xué)。 在《心若菩提》這本自傳里,曹德旺坦言,早年家貧,他上學(xué)少,讀書也少,但自1976年承包鄉(xiāng)鎮(zhèn)小廠起,他就發(fā)現(xiàn)沒有知識是走不遠的。 那時,已成家生子的他,開始自學(xué)會計學(xué)、經(jīng)濟學(xué)、管理學(xué),并把學(xué)到的理論和知識,及時運用到事業(yè)的拓疆?dāng)U土中,進行驗證修改,然后再根據(jù)實踐中難題,投入下一輪的讀書學(xué)習(xí),哪怕他后來榮譽等身,享譽全球,這個在“有字之書”和“無字之書”來回切換的學(xué)習(xí),一直在實踐。 他這話,讓人明白: 讀書,并非為考取文憑證書而讀,為“黃金屋、千鐘粟、顏如玉”而讀,為彰顯自己與眾不同、獨一無二而讀。 而是為解決困惑而讀,為修正實踐問題而讀,為讓千百年來早已存在的道理,真正內(nèi)化為我們自己的言行而讀,為找到我們自己的心、自己的路而讀。 如是,我們即便成不了矚目的曹德旺,也能活成了自己的小確幸。 ——03—— 閱讀碎片化的年代,堪稱奢侈的“讀書”,常被人提溜出來。 有人把讀書與否,當(dāng)作高貴或庸俗的區(qū)分,安靜或浮躁的佐證,良人或庸人的標(biāo)尺。 更有人提出讀書無用論,認為苦讀書的人大都活成了窮光蛋,不讀書的人反而混成了大老板。 其實,前者是所謂讀書人的傲慢和偏見,后者是讀書千百年來背負的冤案。 一個真正的讀書人,能夠埋下頭看書,能夠邁開步趕路,更能夠把那些眾人張口就說的道理,變成自己日復(fù)一日的言行。 他允許自己熱愛讀書,也接納別人不愛讀書。 他知道,世上有“有字的書”,也有很多“無字的書”。亦如看見,世上有自己這樣的人,還有很多不同于自己的人。 他讀過很多書本,明白很多道理,做過很多嘗試,也在“讀書—認知—實踐—更多地讀書—更正的認知—更酷的實踐”這條路上,越走越遠。 是的,真正熱愛讀書的人,不是拿讀書裝點自己,也不會用讀書貶低別人。 他最大的驕傲,是讀過萬卷書行萬里路后,寫就的最好的一本書,叫《我的人生》。 ——結(jié)束,是另一種開始—— 有一種隔屏深愛 叫星標(biāo)閑時花開 |
|
來自: 鳳儀jdvrbfgopj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