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炳文,濠州人,父親名叫君用。耿君用跟隨太祖渡長江,因戰(zhàn)功累升至管軍總管。增援宜興,和張士誠的部隊進(jìn)行激烈爭戰(zhàn),最后耿君用戰(zhàn)死。耿炳文承襲父職,率領(lǐng)著他父親的軍隊。他攻取了廣德,進(jìn)攻長興,打敗張士誠的大將趙打虎,繳獲戰(zhàn)船三百余艘,生擒敵守將李福安等人,攻克長興。長興地處太湖口,陸上通廣德,與宣、歙等地接壤,是江、浙的門戶。太祖得到了長興這個地方,十分高興,將長興改名為長安州,并在此地設(shè)立永興翼元帥府,任命耿炳文為總兵都元帥守衛(wèi)這里。溫祥卿,足智多謀,因躲避戰(zhàn)亂前來歸附,耿炳文把他請入了幕府,制訂實施防御計劃十分周密。張士誠的左丞潘元明、元帥嚴(yán)再興率兵進(jìn)犯長安州。耿炳文奮力反擊,大敗敵軍。此后,張士誠再次派司徒李伯升率兵十萬,分水陸向長安州殺來。當(dāng)時城內(nèi)只有守兵七千人,太祖十分著急,連忙命令陳德、華高、費聚前來增援。誰知李伯升黑夜偷襲援軍營寨,幾位大將潰散。耿炳文固守城池,敵方攻擊十分猛烈,炳文采用不同的方式加以防御。戰(zhàn)爭持續(xù)了一個多月,在這期間,炳文一直不敢懈怠。常遇春再次率兵增援,李伯升棄營逃跑,耿炳文乘勝追擊,追殺了李伯升軍隊五千余人。第二年,永興翼元帥府被改為永興衛(wèi)親軍指揮使司,任命耿炳文為永興衛(wèi)親軍指揮使。不久,張士誠又出大軍,并派他的弟弟張士信來爭奪永興。耿炳文打敗了張士信,并俘虜了敵軍元帥宋興祖。張士信大怒,大軍圍城。耿炳文和費聚迎戰(zhàn),又大敗敵軍。長興是張士誠的必爭之地,耿炳文在此堅守了大概有十年之久,他以寡敵眾,大小十幾次戰(zhàn)爭,戰(zhàn)無不勝,使得張士誠的目的不能得逞。大軍征討張士誠,耿炳文所部攻克湖州,圍困平江。平定吳地后,炳文被晉升為大都督府僉事。 耿炳文(1334年-1403年),濠州(今安徽鳳陽)人 ,管軍總管耿君用之子,明朝開國功臣。 耿炳文早年承襲父職,屢次打敗張士誠的軍隊,歷任總兵都元帥、大都督府僉事等職,后隨常遇春、徐達(dá)攻打大同、陜西等地,屢立戰(zhàn)功。之后以軍功封長興侯。朱元璋去世之后,燕王朱棣起兵叛亂,建文帝朱允炆以耿炳文為大將軍率軍討伐朱棣。不久卻兵敗真定。建文帝遂以曹國公李景隆代耿炳文為主帥,結(jié)果連戰(zhàn)連敗。 燕王朱棣即位后的第二年,耿炳文遭到刑部尚書鄭賜、都御史陳瑛的彈劾,從而畏罪自殺(一說耿炳文已在真定之戰(zhàn)中陣亡)。 南明弘光元年(1645),追贈興國公,謚號"武愍"。 人物生平折疊屢敗士誠耿炳文的父親耿君用跟隨明太祖朱元璋渡長江,因戰(zhàn)功累升至管軍總管。至正十六年(1356年),增援宜興,和張士誠的部隊進(jìn)行激烈爭戰(zhàn),最后耿君用戰(zhàn)死。耿君用死后,耿炳文承襲父職,率領(lǐng)著他父親的軍隊。 至正十七年(1357年),耿炳文攻取廣德,進(jìn)攻長興,打敗張士誠的大將趙打虎,繳獲戰(zhàn)船三百余艘,生擒敵軍守將李福安等人,攻克長興。長興地處太湖口,陸上通廣德,與宣、歙等地接壤,是江、浙的門戶。明太祖得到長興,十分高興,將長興改名為長安州,并在此地設(shè)立永興翼元帥府,任命耿炳文為總兵都元帥,劉成、李景元為副手,守衛(wèi)長安州。 溫祥卿足智多謀,因躲避戰(zhàn)亂前來歸附,耿炳文把他請入幕府,制訂實施防御計劃十分周密。張士誠的左丞潘元明、元帥嚴(yán)再興率兵進(jìn)犯長安州。耿炳文奮力反擊,大敗敵軍。此后,張士誠再次派司徒李伯升率兵十萬,分水陸向長安州殺來。當(dāng)時城內(nèi)只有守兵七千人,明太祖十分著急,連忙命令陳德、華高、費聚前來增援。誰知李伯升黑夜偷襲援軍營寨,幾位大將潰散。耿炳文固守城池,敵方攻擊十分猛烈,耿炳文采用不同的方式加以防御。戰(zhàn)爭持續(xù)一個多月,在此期間,耿炳文一直不敢懈怠。常遇春再次率兵增援,李伯升棄營逃跑,耿炳文乘勝追擊,追殺李伯升軍隊五千余人。 第二年,明太祖改永興翼元帥府為永興衛(wèi)親軍指揮使司,任命耿炳文為永興衛(wèi)親軍指揮使。不久,張士誠出動大軍,并派他的弟弟張士信來爭奪永興。耿炳文打敗張士信,并俘虜敵軍元帥宋興祖。張士信大怒,大軍圍城。耿炳文和費聚迎戰(zhàn),又大敗敵軍。長興是張士誠的必爭之地,耿炳文在此堅守大概有十年之久,他以寡敵眾,大小十幾次戰(zhàn)爭,戰(zhàn)無不勝,使得張士誠的目的不能得逞。大軍征討張士誠,耿炳文所部攻克湖州,圍困平江。平定吳地后,耿炳文升任為大都督府僉事。 折疊征戰(zhàn)器重洪武元年(1368年),授鎮(zhèn)國上將軍兼右率府副使。耿炳文隨大軍征討中原,攻克山東沂、嶧等州,攻下汴梁,巡視河南,侍從明太祖北巡。又隨常遇春攻占大同,攻克晉、冀。隨大將軍徐達(dá)征討陜西,打敗李思齊、張思道。洪武二年(1369年),鎮(zhèn)守陜西,疏通涇陽洪渠十萬余丈,給老百姓帶來了很多好處。 洪武三年(1370年),任命為秦王府左相兼陜西行省右丞,封長興侯,食祿一千五百石,給予世襲的憑證。 洪武十四年(1381年),隨大將軍徐達(dá)出塞,在北黃河打敗元朝平章乃兒不花,再次返回陜西。洪武十九年(1386年),隨潁國公傅友德征討云南,平定曲靖蠻。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從永昌侯藍(lán)玉北征,到達(dá)捕魚兒海。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賜鈔造第于鳳陽,修葺先塋,追贈父親耿君用侯爵。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耿炳文率兵平定陜西徽州妖人之亂。洪武三十年(1397年),任征西將軍,擒獲蜀寇高福興,俘虜敵軍三千人。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鎮(zhèn)守遼東。 起初,耿炳文守衛(wèi)長興,功勞最大,明太祖排列功臣,將耿炳文與大將軍徐達(dá)列為一等。到洪武末年,諸公、侯皆已去世,幸存的只有耿炳文和郭英二人。耿炳文因是開國元勛,深受朝廷器重。 折疊北伐燕王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起兵叛亂,建文帝朱允炆任命耿炳文為征虜大將軍,統(tǒng)率副將軍李堅、寧忠北伐。當(dāng)時耿炳文已經(jīng)六十五歲。率領(lǐng)號稱三十萬的大軍,但實際上只有十三萬人。八月初,部隊到達(dá)真定,在滹沱河的南北兩岸分營扎寨。都督徐凱駐扎在河間,潘忠、楊松駐軍在莫州,先鋒九千人駐扎在雄縣。時值中秋,部隊沒有多少防備,遭到朱棣軍的突然襲擊,先鋒九千人全部被殺。潘忠等率軍來增援,過月漾橋時,遭到伏擊,落入水中,潘忠、楊松都被俘。兩位大將寧死不屈,最終被殺。于是莫州失守。而此時耿炳文的部將張保向朱棣投降,并向朱棣報告南岸部隊的虛實情況。朱棣放張?;厝ィ屗麖垞P雄縣、莫州慘敗的情景,并說北軍將要到來。于是耿炳文轉(zhuǎn)移部隊,并且全部渡河,全力抗敵。待耿炳文軍隊轉(zhuǎn)移之際,朱棣軍突然來臨,沿城攻擊。耿炳文的部隊不能成列,潰敗入城。部隊都擁擠在城門里,造成堵塞,自相踐踏,被踩死的不可數(shù)計。 朱棣軍將城緊緊圍住,耿炳文尚有十萬軍隊,堅守而不敢出來。朱棣知道耿炳文是一員老將,攻城不是件容易的事,過了三天,就自動撤兵。建文帝聽說耿炳文失敗,十分擔(dān)心。采納太常卿黃子澄的建議,以李文忠之子曹國公李景隆為大將軍,乘坐驛車前來取代耿炳文。等他來到前線,朱棣的軍隊已于前一天撤離。耿炳文返回,李景隆代替他統(tǒng)率全軍,最終導(dǎo)致失敗。 折疊彈劾自殺燕王朱棣稱帝的第二年,即永樂元年(1403年),刑部尚書鄭賜、都御史陳瑛彈劾耿炳文,說耿炳文的衣服、器皿上有龍鳳的圖飾,用紅革呈做玉帶,逾越制度,他的這些行為是大逆不道。耿炳文十分害怕,于是自殺。 耿炳文的三個兒子前軍都督僉事耿璇、后軍都督僉事耿瓛、尚寶司卿耿瑄,也都受到牽連被殺。 南明弘光元年(1645),追贈興國公,謚號"武愍"。 歷史評價《明史》:"耿炳文守長興,而吳人不得肆其志。締造之基,其力為多。" 蔡東藩:"炳文系偏將才,非大帥才也,滹沱河一役,事事不出燕王所料,其才之劣,已可概見。然耿炳文敗回真定,燕軍攻城不下,三日即引還,意者其猶以炳文為宿將,未易攻取乎?" 家庭成員史書記載《明史·卷一百三十·列傳第十八》 《罪惟錄·卷二十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