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是在1162年五月正式退位的,而在此前一年,金國在皇帝完顏亮親自主持下大舉南侵,來勢洶洶,宋高宗被搞得很郁悶,一是金軍來犯,他的皇帝又有坐不穩(wěn)的危險了,1161年十月,眼見金軍攻勢厲害,他一度又想跑路,甚至跟宰相陳康伯寫了“小條子”,說“如更一日虜騎未退,且令放散百官”(如果明天金軍還不退走的話,可以先讓百官各自逃命)。讓百官逃命,實際上也是好讓自己逃命,所以他接著提出了“浮海避狄”的策略,就是再來一次坐船跑到海上去流浪,讓金人抓不到他,他一直覺得在海上漂是最安全的。 還好他的這些昏招都被當時的宰相陳康伯給攔住了,否則百官一散,皇帝一跑,這回南宋可能就要亡國了。陳康伯拿到高宗的“放散百官”的小條子后當場就把這個小條子燒了,并說服了高宗暫時不跑路。 幸運的事,一個月后,也就是1161年十一月,宋軍取得采石大捷,金軍內(nèi)亂,殺死了皇帝完顏亮,然后不戰(zhàn)自退。這時朝中輿論變得很積極,要求高宗親征,收復失地,高宗不得不宣布親征,當年十二月從臨安出發(fā),于1162年正月抵達建康(今南京),在建康做了十多天的北伐的樣子后,宣布重回臨安。 1162年二月,高宗回到臨安后,就對宰相表示了退位的想法。這時他已經(jīng)五十六歲了,按古代的醫(yī)療條件,年過半百,已是老人了。但宋高宗這次“親征”之時,正是隆冬,天氣很冷,而且一直在下雪,但他卻可以穿著氈衣,騎著馬前行,可見他身體之好,要知道,“馬上得天下”的宋太祖,也不過只活了五十歲而已。 所以宋高宗這時雖然年紀有點大了,五十多歲了,但身體其實很好,為什么要退位呢?是不是有人逼他退位,事實上也沒有,這時的宋高宗大權在握,完全沒有人可以逼他做他不想做的事情。退位他也沒有跟任何人商量,完全是自己自做張,并且從二月份提出想法,到五月份退位,行動迅速,非常的主動。那么他退位的考慮是什么呢? 在我看來,宋高宗這時退位,大概完全是自愿的,心甘情愿的,原因恐怕就是受了完顏亮南侵的剌激,他發(fā)現(xiàn)自己身為皇帝,一旦有事,是不自由的,想跑跑不了,而且還很容易被輿論挾持著去前線親征。所以皇帝這個身份,對他來說是個負擔。他在退位詔書里說自己當了三十六年的皇帝,“憂勞萬幾,宵旰靡憚。屬時多艱,未能雍容釋負,退養(yǎng)壽康。今邊鄙初寧,可遂初志?!边@話倒是說的真話,說白了,就是覺得當皇帝壓力太大,過不了安穩(wěn)的日子,自己年紀大了,不想操心,就想好好養(yǎng)老,頤養(yǎng)天年,不想再過打打殺殺、提心掉膽的日子了。 第二個原因,他提前退位,則可以給新皇帝,也就是宋孝宗賣個天大的人情,讓宋孝宗對他感恩戴德,從而保證新老皇帝交替之際的感情穩(wěn)定。宋孝宗不是高宗的親兒子,這個我們都知道,宋高宗親為失去生育能力,沒有兒子,只有收養(yǎng)宗室為子,宋孝宗能夠當上皇帝,并且提前當上皇帝,對宋高宗是終生感激的。宋高宗身體好,如果要等到高宗死后,孝宗再即位,不知道要等到猴年馬月去了,這種事情,等得越久,等著人就越郁悶,康熙的太子,當了四十年的太子,一肚子怨恨,孝宗如果長期當太子,恐怕最后怨恨不會比胤礽少。對比一下后來宋孝宗和自己的兒子宋光宗之間的感情破裂,就可以看出宋高宗提前退位有多么“聰明”了。 宋孝宗的兒子宋光宗,當了二十多年的太子,很是郁悶,有一次竟然主動跟孝宗說“有人給兒臣送來了染胡須的藥,兒臣卻不敢用?!边@話是暗示自己年紀大了,等不起了。其實也不是年紀很大,才四十歲左右,但“等待”是最讓人難受的嘛。后來光宗又多次在太后面前抱怨自己可能等不到當皇帝就要死了。最后孝宗無奈,宣布退位,傳位給光宗,但光宗對孝宗積怨已久,心結難消,兩代皇帝的關系緊張,導致政局動蕩。而宋高宗及時退位,保證了宋孝宗跟他的感情融洽,也保證了兩代皇帝傳承之間的政局穩(wěn)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