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建炎元年十月廿二出生。六世祖為太祖趙匡胤的四子秦王德芳。父親為秀安僖王趙子偁(同“稱”)。由于高宗的唯一兒子元懿太子夭折后再沒有嗣子,所以只好從宗室中選擇繼承人,有野史筆記稱宋高宗受宋太祖托夢,稱“汝祖自攝謀,據(jù)我位久,至于天下寥落,是當還我位?!?/strong>故宋高宗過繼了太祖七世孫作為養(yǎng)子,并立為太子;宋史中也有相似的記載,但為孟太后受托夢。 紹興三年(1133年)二月為和州防御使,賜名趙瑗,改貴州防御使。 十二年(1142年)正月封普安郡王。此后,宋高宗另一位養(yǎng)子趙璩(qú)亦封郡王。兩人官屬禮制相同,號為東、西府。太子多年未定,內(nèi)外頗以為疑。 三十年(1160年)二月立為皇子,改名趙瑋,進封建王。趙璩則稱“皇侄”,兩人名分終定。 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立為皇太子,改名趙眘。六月,高宗禪位,孝宗登基,定年號隆興,立志光復中原,收復河山,遂恢復名將岳飛謚號武穆,追封岳飛為鄂國公,肅清秦檜余黨,并且命令老將張浚北伐中原,但在符離遭遇金軍突襲大敗。接著金軍趁勝追擊,南宋軍隊損失慘重,此后雙方互有勝負,但金無法越過長江,宋亦未能渡黃河。 宋孝宗被迫于隆興二年(1164年)和金國金世宗簽訂“隆興和議”,次年改元“乾道”。 乾道年間,由于沒有戰(zhàn)事的干擾,加上高宗較少干政,孝宗專心理政,百姓富裕,五谷豐登,太平安樂,一改高宗朝時貪污腐朽的局面。由于宋孝宗治國有方,所以使南宋出現(xiàn)乾淳之治(乾道,淳熙)的小康局面。 宋孝宗時有一批寵臣,如曾覿(dí)、龍大淵、張說等人,與宦官梁珂等“相與盤結”,“士大夫無恥者爭附之”,被列入《佞幸傳》。 淳熙十四年(1187年)十月,高宗死于德壽宮中,孝宗聽聞后失聲痛哭,兩天不能進食,又表示要服喪三年。孝宗為了服喪,讓太子趙惇參預政事。 淳熙十六年二月初二(1189年2月18日)又禪讓帝位予太子,太子即位,是為宋光宗。孝宗自稱太上皇,閑居慈福宮,后改名重華殿,繼續(xù)為宋高宗服喪。光宗與孝宗不睦,長期不去探望孝宗,孝宗為此悶悶不樂而起病。最終在宋光宗紹熙五年六月初九(1194年6月28日),孝宗逝于臨安重華殿。 附:宋朝君主世系圖 |
|
來自: 金色年華554 > 《歷史上的今天系列、大事件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