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最古老的青銅鼎可追溯到夏朝時期。傳說青銅鼎是5000年前由黃帝鑄造的,他一共鑄造了九個青銅鼎,象征著他的帝國下轄領土九州。中國的青銅冶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比歐洲東南部、中東和東南亞的青銅冶金學發(fā)展得要晚,后者在公元前3600年到3000年左右。

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夏朝是一個完全傳說中的的王朝。甚至有些外國學者認為:所謂夏朝,根本就是周人臆想出來的歷史傳說,是周人為了滅商戰(zhàn)爭的合法性而有意為之。但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有證據表明它確實存在。據信,河南二里頭附近的一個遺址在公元前2200年至1700年是夏都。在那里工作的考古學家發(fā)現了墓穴,里面有陶器、裝飾性的玉石、陶土灌溉管和世界上最古老的儀式用青銅器皿。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陶器上,發(fā)現的幾十個文字狀的符號,被認為同甲骨文存在一定的關聯(lián),但是這些簡單的字符,無法證明夏朝存在。著名學者徐中舒甚至反對將這些符號視為文字,直接指出夏朝更多使用的是刻木、結繩記事。
夏朝:真的存在還只是傳說?
美國達特茅斯學院的一位名叫薩拉·艾倫的學者提出了一個有趣的假設,來解釋商與夏的傳統(tǒng)說法之間的相似之處。她認為夏朝存在本質上是一個商朝的神話,一個服務于商王朝使得商王朝的權力取得的合法化的神話。商朝作為一個前合法王朝的征服者,需要這樣的理由,即“以德配天”。

考古學傾向于相信夏朝存在的確定性。在一個叫二里頭的地方,學者認為其是位于重要的夏的都城地區(qū)的附近,許多學者現在承認這確實是夏都的故鄉(xiāng)。如果是這樣的話,夏商之間的連續(xù)性將是顯而易見的,因為二里頭似乎代表了新石器時代龍山和商朝文化階段之間的發(fā)展進程。但是二里頭可以簡單地解釋為商代早期的遺址,甚至可以解釋為先秦商代的遺址——畢竟,商代之前的一些東西;問題是它的性質是否反映在后來的夏文記述中。

也許最有趣的證據來自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歷史學家大衛(wèi)·尼維森。尼維森以其為早期歷史文獻和青銅器銘文編年史的合理化所作的曲折細致的努力而聞名。他在一位天文學家的合作研究者的幫助下,提出了一套精密的調整系統(tǒng),以使我們對夏朝現存的歷史的理解完全符合所有的天文數據。日食和行星連合線保存在這些文本中,并由當代計算機計算生成這些現象的日期。他認為,《竹書》編年史和現代天文學之間的這種驚人的巧合毫無疑問地證明了夏朝的歷史的真實性。

《竹書記年》中有這樣的記載:湯滅夏,二十九王,用歲四百九十六年。甲骨文中有五次關于月食的記錄,根據天文學的年代對應,最后兩次發(fā)生于公元前1189年和公元前1181年。經過天文運行時間的的推算,夏朝滅亡于公元前1600年左右。再結合《竹書記年》對于夏朝紀年的記錄:?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與無王,用歲四百七十一年。由此推算夏朝大概創(chuàng)立于公元前2070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