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鐘讀懂十三經(jīng)注疏 “十三經(jīng)”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典籍,包含《周易》《尚書》《詩經(jīng)》《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左氏傳》《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孝經(jīng)》《爾雅》《論語》《孟子》等十三部儒家經(jīng)典。 “十三經(jīng)”的成書年代各不相同,上自上古,下迄秦漢;其內容極其廣泛,包括哲學、文學、歷史、政治、經(jīng)濟、語言文字、倫理、民俗、地理、科技、典章制度等,是研究中國古代社會不可缺少的重要歷史文獻?!笆?jīng)”的形成有一個歷史的過程。 最初,儒家的經(jīng)典為“六經(jīng)”,即孔子所說的“六經(jīng)”,包含《詩》《書》《禮》《樂》《易》《春秋》,其中《樂》早在戰(zhàn)國后期即已失傳,所以漢武帝時只立了《詩》《書》《禮》《易》《春秋》“五經(jīng)”。由于漢代統(tǒng)治者標榜“以孝治天下”,至東漢時,又在“五經(jīng)”之外把《論語》《孝經(jīng)》定為讀書人必讀之書,這樣儒家的經(jīng)典便擴至“七經(jīng)”了。 到了唐代,國家官辦學校的學習科目以及科舉考試科目中,又有“九經(jīng)”之說,即《詩》《書》《易》《周禮》《儀禮》《禮記》《春秋公羊傳》《春秋谷梁傳》《春秋左氏傳》等九部經(jīng)書。顯然在“七經(jīng)”“九經(jīng)”中,已經(jīng)把古代闡述經(jīng)義的一些“傳”“記”也納入“經(jīng)”的范疇了。 在唐代,《論語》《孝經(jīng)》是讀書人都要研讀的,被稱為“兼經(jīng)”。唐文宗年間(826—840),朝廷下令把“九經(jīng)”以及《論語》《孝經(jīng)》《爾雅》都刻在石碑上,總共十二部書,稱為“十二經(jīng)”。這些經(jīng)書刻石保存至今,就是有名的“開成石經(jīng)”。到了宋代,理學家們把《孟子》也提高到經(jīng)書的地位。北宋元佑年間的科舉考試就涵蓋《孟子》的內容了。從此,儒家的經(jīng)典便成了“十三經(jīng)”,“十三經(jīng)”的名稱就此穩(wěn)定下來。 隨著“十三經(jīng)”的逐步形成,歷代學者紛紛為這些經(jīng)典作注,解釋“十三經(jīng)”的著作可謂汗牛充棟。注疏,即注和疏的并稱。注是指對經(jīng)書字句的注解,又稱傳、箋、解、章句等;疏是指對注的注解,又稱義疏、正義、疏義等。注、疏的內容關乎經(jīng)籍中的文字正假、語詞意義、音讀正訛、語法修辭,以及名物、典制、史實等。南宋以前,注和疏本來都是單獨成書刊行的。南宋紹熙年間始有匯集唐宋之前權威的“十三經(jīng)”注、疏的合刊本,由此形成了《十三經(jīng)注疏》,包括: 《周易正義》十卷,三國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尚書正義》二十卷,三國魏王肅注,漢孔安國偽傳,唐孔穎達等正義; 《毛詩正義》七十卷,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等正義; 《周禮注疏》四十二卷,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儀禮注疏》五十卷,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 《禮記正義》六十三卷,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等正義; 《春秋左傳正義》六十卷,晉杜預集解,唐孔穎達等正義; 《春秋公羊傳注疏》二十八卷,漢何休解詁,唐徐彥疏; 《春秋谷梁傳注疏》二十卷,晉范寧集解,唐楊士勛疏; 《孝經(jīng)注疏》九卷,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爾雅注疏》十卷,晉郭璞注,宋邢昺疏; 《論語注疏》二十卷,三國魏何晏等集解,宋邢昺疏; 《孟子注疏》十四卷,漢趙岐注,宋孫奭疏。 明汲古閣刻本《十三經(jīng)注疏》 歷史上,《十三經(jīng)注疏》有過多種版本,如南宋岳珂《九經(jīng)三傳沿革例》所載建本附釋音注疏本,稱“宋十行本”。但是,在明初以前,尚未形成匯刻本的《十三經(jīng)注疏》。明嘉靖年間,福建御史李元陽匯集刊刻了第一部完整的《十三經(jīng)注疏》,學界稱“李元陽本”“嘉靖本”“閩本”。這是李元陽在福建任御史期間,??痹┒ㄊ斜?,并參考補校其他多本而成,半頁九行二十一字,經(jīng)文大字單行,注文中字單行,釋文、疏文小字雙行。 萬歷十四年至二十一年間(1586—1593),北京國子監(jiān)據(jù)閩本重刻《十三經(jīng)注疏》,后世稱“監(jiān)本”“北監(jiān)本”,又稱“萬歷本”。此本以閩本為主,參考八行本與十行本,比較精善。半頁九行,注小字空左偏右,釋文、疏小字雙行??上У氖牵蹩瘫緜魇澜^尠,多為明末的重修本。 崇禎年間,毛晉汲古閣據(jù)北監(jiān)本重刻,稱“毛本”。毛晉刻《十三經(jīng)注疏》,以北監(jiān)本為祖本,當時印布已廣。其后,版歸席氏,繼續(xù)刷印,流傳益廣,成為《十三經(jīng)注疏》之一代通行本。如清代通儒焦理堂,年少時所習亦此本。傅增湘《藏園群書經(jīng)眼錄》云:“《十三經(jīng)注疏》汲古閣刊本,焦理堂循手批?!贝藭薪故镶j印多枚及長跋一篇,于此可見其影響。 清代,《十三經(jīng)注疏》主要有武英殿本與阮元刻本,后者流通廣泛。嘉慶二十一年(1816),由阮元主持的南昌府學重刊《十三經(jīng)注疏》附《??庇洝罚Q“阮元本”。阮元本一出,各地紛紛翻刻,現(xiàn)在,阮元本是通行本,廣為流傳。 隨著經(jīng)學研究的深入,學界發(fā)現(xiàn)阮元本雖稱源自宋本,并??倍嗉颐鞅?,但專家通過比對研究發(fā)現(xiàn),實際上,阮元本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后出轉精,能替代此前的各種版本。相反,其《??庇洝分刑岬降谋O(jiān)本、毛本,跟如今我們見到的不盡相同。 汲古閣《十三經(jīng)注疏》 汲古閣是明代著名私人藏書樓和印書工場,坐落在江蘇常熟隱湖之南七里橋,為明末毛晉(1599—1659)所創(chuàng)建。毛晉是江蘇常熟人,初名鳳苞,字子九,后易名晉,字子晉,別號潛在,晚年改號隱湖、篤素居士。其所刻書初題綠君亭或世美堂,后皆用汲古閣。毛晉家境殷實,嗜讀書和宋元精本名抄,早年為諸生,屢試不第,遂隱居故里,變賣田產(chǎn),于七里橋構筑汲古閣,另在問魚莊和曹溪口構筑兩閣,以收藏和傳刻古書。毛晉延請海內名士三十多人??比寮医?jīng)典,校成后即付刻印。汲古閣分上中下三楹。中藏四庫書及釋道兩藏,皆南北宋內府藏書,又有金元人本。這些書都用來校勘或作為刻書的樣本。為廣泛搜集珍籍秘本,毛晉曾貼出告示,稱自己高價收購古書,以頁論值。湖州書舶多集于七里橋毛氏之門,前后積書至八萬多冊。汲古閣后有樓九間,樓上儲放書版,樓下兩廊及前后為刻工、印工的居住和工作之處。雇用工匠最多時達數(shù)百人。 汲古閣所藏多宋元刻本,其“影宋鈔”為天下所重。據(jù)傳世《汲古閣圖》,此閣位于毛氏宅園中軸線上,左右分設綠君、二如等亭。閣后有樓八間,上層藏書版,樓下及兩側廂原為刻書之所。由汲古閣刻印的宋、元以來之珍本書籍,名揚海內??虝鴶?shù)量巨大,涉及經(jīng)史、詞曲、叢書、宗教、小說、筆記等,為中國歷代私家刻書之最,對弘揚中華文化作出了杰出貢獻。 毛氏父子苦心???,雇刻工、印工等多人,先后刻書六百多種,著名的有《十三經(jīng)注疏》《十七史》《文選李注》《漢魏六朝百三名家集》《津逮秘書》等。有些宋刻本,如《說文解字》等因得到翻刻而傳世。重刻的唐、宋人詩詞,多經(jīng)精校。所刻各書的版心下端均具“汲古閣”或“綠君亭”等名。書版在毛晉時即有十萬塊之多。所刻書籍??痹斆?,雕印精良,被稱為“毛刻本”,行銷全國各地。所刻書目存于《汲古閣??虝俊返葧?。 汲古閣刻本《十三經(jīng)注疏》在清代有較為廣泛的傳播和影響,很多經(jīng)學大師均據(jù)此本閱讀和研究。此本扉頁題“××注疏正本,汲古閣繡梓”,前有崇禎十二年錢謙益《新刻十三經(jīng)注疏序》,崇禎十三年張國維《重刻十三經(jīng)注疏序》、盧世?《贈毛子晉序》、陳函煇《十三經(jīng)注疏敘》、張鳳翮《十三經(jīng)注疏序》。序文半頁四行,行十字。卷內半頁九行,行經(jīng)文大字二十一字,注文小字雙行同。左右雙邊,白口。版心上鐫經(jīng)名,中為卷數(shù),下為“汲古閣”。然而,阮元本出現(xiàn)后,學界產(chǎn)生了一些抨擊汲古閣本《十三經(jīng)注疏》的觀點,大致認為其??辈痪?。但是從今天的研究成果來看,這種觀點略顯草率:一是汲古閣本作為一種明刻重要版本,對《十三經(jīng)注疏》的傳播起到過至關重要的作用;二是今天所見的汲古閣本大多為翻刻或盜版,所以??辈痪?,讓人產(chǎn)生誤會。 此次,我們將品相較好的明代毛氏汲古閣刻本《十三經(jīng)注疏》影印出版,有助于厘清這些困惑人們多年的問題,對《十三經(jīng)注疏》的??焙脱凶x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此外,毛氏汲古閣作為歷史上重要的刻書機構,刊刻了大量經(jīng)典,在中國古代出版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我們此次據(jù)毛氏刊刻初印本《十三經(jīng)注疏》原樣影印,也可以讓各圖書館豐富古籍館藏,讓普通讀者一睹毛氏刻本的風采。 《明汲古閣刻本十三經(jīng)注疏》 (全40冊) 文物出版社 2015年6月出版 ISBN:978-7-5010-4230-2 定價:32000元 專注藏書文化19年 |
|
來自: 星河歲月 > 《讀書藏書,書人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