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 鳥盡弓藏范蠡隱身 兔死狗烹文種喪命越王勾踐雖然以忍辱報仇而著稱,但又以忘恩負義而出名。他的兩位最得力的助手——將軍范蠡和大夫文種在他大功告成后不得不出走或自殺,充分說明了他的為人。 范蠡早就看穿了勾踐的本性,在越國吞并吳國后就提出回家養(yǎng)老,但勾踐不答應。范蠡沒辦法,只得偷偷離開越國都城會稽(今浙江紹興),帶著他心愛的女人西施“乘舟泛?!比チ耍瑥拇嗽贈]有回來。 臨走之前,范蠡給他的好朋友文種留了一封信,這樣勸文種說:“飛鳥被射完了,良弓就會被收藏起來;兔子被捉盡了,獵狗就該被煮著吃了。勾踐這個人只能共患難,不能同安樂,你為什么還不離開他呢?”文種見信后就稱自己有病,不再上朝了。有人向勾踐進讒言說:“文種大夫一向身體很好,怎么會突然病倒了呢?莫不是有詐吧?”勾踐就賜了一把利劍給文種,告訴他說:“先生教給我七條滅吳的妙計,我只用了三條就把吳國給滅了。還剩下四條沒用上,請先生到我的先王那里讓他們也試試吧!”文種只好自殺而死了。 越王勾踐把幫助他建功立業(yè)的武將文臣逼得走的走、死的死,便沒有人再愿意為他盡心效力了。因此,越國的實力越來越弱,最后只能被楚國消滅。 其實范蠡從海上漂流到了北邊的齊國。為了不引起越國注意,他改名換姓,在海邊種地為生。因為他勤勞而又簡樸,沒過多久,就成了當地的富戶。齊國的國君聽說這個人很能干,便任命他為齊國的宰相。范蠡嘆息說:“操持家務就能聚集很多錢財,出去做官就能位至卿相,這是一個人最得意的事了,但對我來說,卻意味著災禍就要到了——越王氣勢正盛,他知道了,能放過我嗎?”于是他辭去官職,把家財分散給朋友和鄰居,然后悄悄帶著家人來到宋國的陶邑(今山東定陶)。 范蠡以為陶邑是天下的中心,做生意很方便,容易謀生,就在陶邑定居了下來,一心一意做無名百姓。他自號為陶朱公,和全家人一邊種地,一邊做買賣,在販進與販出之間,賺取那十分之一的利潤。這樣過了幾年,他家又成了當地的富戶。 一個不貪圖榮華富貴,功成身退,從而得終天年;一個留戀富貴榮華,不思退身,結果身首異處。這就是越王勾踐的兩個最得力助手——范蠡和文種的不同人生結局。 后人有詩云: 鳥盡弓藏驗智商, 乘舟泛海避無常。 榮華富貴迷人事, 兔死狗烹遭禍殃。 |
|
來自: 王氏書屋 > 《自家原創(chuà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