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出生于公元前536年7月26日,春秋楚國宛地三戶邑人,他出身貧寒,但聰敏睿智、胸藏韜略,年輕時,就學富五車,上曉天文、下識地理,滿腹經(jīng)綸,文韜武略,無所不精。然縱有圣人之資,在當時貴胄專權、政治紊亂的楚國,范蠡卻不為世人所識。 楚狂人——范蠡 越王勾踐的劍,伴隨著越王勾踐成就霸業(yè)。(圖片:Siyuwj/維基,CC BY-SA 4.0) 助越王勾踐臥薪嘗膽 成就霸業(yè) 勾踐并沒有放棄復仇之心,他表面上對吳王服從,但暗中訓練精兵,強政勵治并等待時機反擊吳國。艱苦能鍛煉意志,安逸反而會消磨意志。勾踐晚上睡覺不用褥,只鋪些柴草,又在屋里掛了一只苦膽,他不時會嘗嘗苦膽的味道,為的就是不忘過去的恥辱。 18年后,勾踐終于一雪前恥,滅掉吳國。 道家陰陽學說講,“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剝極必復”。 這次越國稱霸,范蠡是第一功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是和越王勾踐相處將近20年的時間里,讓范蠡深深的認識到,勾踐是一個可與共患難,難與同安樂的人。 于是范蠡毅然辭官,變姓名為鴟夷子皮,帶領兒子和門徒在海邊結(jié)廬而居。 《越絕書》記載:「吳亡后,西施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 而功勞僅次于范蠡的文種,卻在范蠡離開不久之后,被越王勾踐殺死。 范蠡在齊國治理經(jīng)濟三年,為齊國的富庶大下了堅實的基礎。 富甲一方 做齊國國相 他自己深深的知道,做為一個農(nóng)民,在家種地養(yǎng)魚,卻能坐擁千金之財產(chǎn),也是為商的極致了。做官一下自就能做相國,這也是人中難得的權勢了。享受這樣的榮譽時間久了,不是什么好事情。 于是范蠡在齊國做相國三年后,再次急流勇退,散盡千金家財,掛印徜徉而去。 陶朱公—商人鼻祖 這次范蠡看好了這個居于“天下之中”的陶地。這里四周連接各國,是個最佳經(jīng)商之地。他根據(jù)時節(jié)、氣候、民情、風俗等,人棄我取、人取我與,順其自然、待機而動。沒出幾年,范蠡經(jīng)商積資又成巨富,遂自號陶朱公,當?shù)孛癖娊宰鹛罩旃珵樨斏瘢酥袊赖陆?jīng)商—— 道商之鼻祖。范蠡享年88歲,無疾而終。 史學家司馬遷稱:“范蠡三遷,皆有榮名?!笔廊俗u之:“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 范蠡把太極中“剝極必復”“順勢而為”的理念,做為為官之道 范蠡的智慧:處事有分寸 進退有度 順勢而為 范蠡做為軍師,他沉著冷靜,伺機而動,“強則戒驕逸,處安有備;弱則暗圖強'。藏富于民,培養(yǎng)“人和”。不急不徐,順勢安排“地利”。坐待上天賜予的“天時”一到,出奇兵,一舉取勝。 范蠡做為商人,他“夏天囤積皮草,冬天囤積薄紗。遇旱年準備船,澇年準備車。等著適合的時機立即出售。 范蠡做為治理經(jīng)濟的相國,他勸課農(nóng)桑,囤積糧谷。農(nóng)業(yè)和商業(yè)并重,保持市場的健康流通。 其實“處事有分寸、 進退有度、 順勢而為”的道理誰都明白,但是如果能在生活中真正的運用起來,那么也可以成為像范蠡一樣的人生贏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