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日前,繼2018年發(fā)布《紹興禹跡圖》之后,中共紹興市委宣傳部在浙江省政府新聞發(fā)布平臺發(fā)布《浙江禹跡圖》。這是我國第一張以省為單元,完備、系統(tǒng)編錄大禹文化遺產(chǎn)的分布圖,在大禹文化的研究、保護、傳播、弘揚上是一次重要的創(chuàng)新和示范。近期,《中國水利報》刊文詳細介紹《浙江禹跡圖》和大禹治水的有關背景文化。 作者:馮建榮 原文:《治水英雄 立國始祖 中華圣王—— 寫在二〇一九年公祭大禹陵之際》 會稽禹廟大禹像 大禹治水立國的故事,出現(xiàn)很早,流傳廣泛,影響深遠?!渡袝贰对娊?jīng)》《史記》《漢書》等多部古代典籍,以及歷代的地方志里,均有大量的記載。 故事的起源,正是“在越(會稽),越人奉禹為祖先”(顧頡剛《禹的來源在何處》),并且正好與卷轉(zhuǎn)蟲海進與海退相關聯(lián)。 禹的出現(xiàn),完全是時勢造英雄的結(jié)果;大禹治水立國的故事,完全是天、地、人綜合作用的產(chǎn)物。 發(fā)生于距今1.5萬年前的那次卷轉(zhuǎn)蟲海進,使得越族先民被迫從坦蕩寬廣、氣候暖熱、水土資源豐富的今寧紹平原四處流散。他們中的一部分漂洋過海;一部分向周邊地勢較高的陸地、山地遷徙;更多的則是輾轉(zhuǎn)進入到南部的會稽、四明山區(qū),成為了“內(nèi)越”(《越絕書·越絕外傳記地傳》),過起了“人民山居”,“隨陵陸而耕種,或逐禽鹿而給食”(《吳越春秋·越王無余外傳》)的艱難生活。 這些“山居”的“內(nèi)越”人,從祖祖輩輩的口口相傳中,知道北邊那片被海水吞噬的地方,是他們世居的故鄉(xiāng),因而渴望著有這樣一位偉大的神明,有朝一日幫他們驅(qū)除洪魔,讓他們離開度日如年、崎嶇貧瘠的山地,回到魂牽夢縈、平坦肥沃的故土。這個偉大的神明,正是以越地為中心點而傳播開來的禹。大禹治水成功的時間,與距今4000多年前的卷轉(zhuǎn)蟲海退時間不謀而合,就說明了這一點。 大禹在越地的系列活動 浙江禹跡圖 從文獻典籍的記載,以及今浙江省紹興市行政區(qū)域范圍內(nèi)的128處大禹遺跡來看,大禹在越地進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活動。 一是娶妻涂(亦作涂、嵞)山。 “禹曰:‘予娶涂山’?!保ā妒酚洝は谋炯o》)“涂山者,禹所取妻之山也?!保ā对浇^書·越絕外傳記地傳》)《呂氏春秋》記載得更是詳細:“禹行功,見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待禹于涂山之陽。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實始作為南音。”涂山是指哪座山呢?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認定,“嵞,會稽山”。清代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進一步得出了會稽山就是涂山,禹以前叫涂山,禹會諸侯后改名為會稽山的結(jié)論。 二是得書宛委。 大禹在“功未及成,愁然沉思”中,得悉會稽山一峰的宛委山上,“其巖之巔,承以文玉,覆以磐石,其書金簡,青玉為字,編以白銀,皆瑑其文”。于是,“庚子登宛委山,發(fā)金簡之書。案金簡玉字,得通水之理”。(《吳越春秋·越王無余外傳》)可見理論指導是何等的重要。 三是功終了溪。 “了溪在(嵊)縣東北一十五里,源出了山,合縣南溪流以入于剡溪”(嘉泰《會稽志·水》)。王铚云:“剡溪古謂之了溪。圖志謂禹治水至此畢矣?!保▽殤c《會稽續(xù)志·山》)今剡溪東岸嵊州市區(qū)尚有禹溪村,村北有余糧石(禹余糧)、余糧山。相傳大禹治水功畢,民工棄余糧山于此,化為石,因此得名。王十朋有“禹功終了溪”“余糧散幽谷”(王十朋《梅溪集·了溪》)句。 四是會計諸侯。 治水成功后,大禹在會稽大會各方諸侯?!坝砗现T侯于涂山,執(zhí)玉帛者萬國?!保ā洞呵镒髠鳌罚┯怼拔迥?,巡狩,會諸侯于涂山”;“八年春,會諸侯于會稽”(《竹書紀年》)?!坝沓T侯之君會稽之上”(《韓非子·飾邪》)。禹“周行天下,歸還大越,登茅山,以朝四方群臣,觀示中州諸侯……遂更名茅山曰會稽之山”。(《吳越春秋·越王無余外傳》) 五是誅殺防風。 大禹在會稽大會諸侯之時,誅殺防風氏?!拔粲碇氯荷裼跁?,防風氏后至,禹殺而戮之?!保ā秶Z·魯語下》)這就是說,防風氏是因“后至”而被殺,大禹是為了嚴明紀律?!胺里L后至,斬以示眾,示天下悉屬禹也?!保ā秴窃酱呵铩ぴ酵鯚o余外傳》)這進一步說明,大禹殺防風氏是為了告示天下聽從他的號令。誅殺同為諸侯的防風氏,表明大禹已經(jīng)擁有了比諸侯更大的權力。今紹興市柯橋區(qū)湖塘街道鑒湖村所存七尺廟,主要是用來供奉祭祀防風氏的。 六是封禪會稽。 自古以來,祭祀名山大川是天子才擁有的特權,所以“皆受命然后得封禪”,“禹封泰山,禪會稽”(《史記·封禪書》)。“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國號曰夏后,姓姒氏?!保ā妒酚洝は谋炯o》)大禹大會諸侯于會稽,封禪于會稽,既是建立統(tǒng)一的國家政權的象征,又極大地提高了會稽山的地位,擴大了會稽山的影響。 七是歸葬會稽。 “十年,帝禹東巡狩,至于會稽而崩?!薄盎蜓杂頃T侯江南,計功而崩,因葬焉,命曰會稽。會稽者,會計也。”(《史記·夏本紀》)“禹東教乎九夷,道死,葬會稽之山?!保ā赌印す?jié)葬下》)“禹葬會稽之山,農(nóng)不易其畝。”(《淮南子·齊俗訓》)會稽“山上有禹冢,昔大禹即位十年,東巡狩,崩于會稽,因而葬之”。(《水經(jīng)注》)禹“命群臣曰:‘吾百世之后,葬我會稽之山,葦槨桐棺,穿壙七尺,下無及泉,墳高三尺,土階三等’。葬之后,曰:‘無改畝,以為居之者樂,為之者苦?!保ā秴窃酱呵铩ぴ酵鯚o余外傳》)大禹在臨死時,就喪事從簡問題,對大臣們作了明確而具體的交代:我死后,把我葬在會稽山;使用蘆葦做的外棺和桐木做的內(nèi)棺;墓穴挖七尺深,下面不要挖到地下水;墳的高度為三尺,泥土的臺階建三級。安葬后,田地不要更改田埂,不要為了使居在這里的死者安樂,而使耕種此田的生者勞苦。這真是一種徹底的忘我無私精神。 豐功偉績 康熙祭禹圖 司馬遷在《史記·夏本紀》中,對大禹作過一個評價,稱“禹為人敏給克勤;其徳不違,其仁可親,其言可信;聲為律,身為度,稱以出,亹亹穆穆,為綱為紀”。這段話的意思是,禹為人聰明過人,又能吃苦耐勞;他不違背道德,仁慈可親,言而有信;聲音合于音律,舉止符合法度,一舉一動,嚴守規(guī)矩;注重嚴謹,是百官的楷模。這個評價,一點都不為過。 大禹的功德與精神,的確感天動地。“天美禹德而勞其功,使百鳥還為民田”。(《吳越春秋·越王無余外傳》)上天也為大禹對百姓的感情而感動,讓群鳥在大禹死后回來幫民眾耕耘。 大禹不愧為一位德才兼?zhèn)涞氖ッ鞯弁酢K臍v史遺產(chǎn),集中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 一是治平了洪水,救萬眾于水深火熱之中。他也因此成為中華民族最偉大的治水英雄。 二是得出了“水可立國”的真理,開創(chuàng)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tǒng)的王朝——夏朝,促進了中華大地的一統(tǒng)和中華民族的形成。他也因此成為立國始祖、中華共祖。 三是在治水與立國中體現(xiàn)出來的以愛民、禮賢、律己、創(chuàng)新為主要內(nèi)容的大禹精神,成了中華民族不可或缺的巨大無形資產(chǎn)、生生不息的強大文化基因。他也因此成為世代中華兒女無限敬仰的偉大圣王。 對于紹興而言,大禹娶妻生子在此,治水畢功在此,大會諸侯在此,祭祀封禪在此,死后歸葬在此,使會稽山位列中華古代九大名山與四大鎮(zhèn)山之首,更為紹興贏得了享之不盡的無上榮光。因此,將禹的事跡冠于紹興人文與名人之首,完全是順理成章的。 綿綿祭祀 乾隆祭禹圖 “江淮河漢思明徳,精一危微見道心。”大禹以其光輝業(yè)績和偉大精神,贏得了后世的崇敬和傳頌。祭祀成為崇敬和傳頌最基本的表達形式。 歷代祭禹,大體上分為五種情況:一是天子親祭;二是天子遣官致祭;三是諸侯與地方有司祭祀;四是禹裔祭祀;五是民間廟會等形式祭祀。 最早祭禹的,可以追溯到夏王啟派遣的使者及禹之后人?!皢⑹故挂詺q時春秋而祭禹於越,立宗廟于南山之上。禹以下六世而得帝少康,少康恐禹祭之絕祀,乃封其庶子於越,號曰無余?!保ā秴窃酱呵铩ぴ酵鯚o余外傳》)“昔者,越之先君無余,乃禹之世,別封于越,以守禹冢?!保ā对浇^書·越絕外傳記地傳》)“越王句踐,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會稽,以奉守禹之祀?!保ā妒酚洝ぴ酵蹙溘`世家》)這三條記載,告訴我們?nèi)齻€重大史實:禹廟之建與祭禹活動,始于夏代;祭祀的地點,在越之會稽山;無余是越之先君,句踐是禹之苗裔,他們均封于越,以奉守陵祭祀之責。 最早親祭大禹的帝王,是秦始皇?!叭吣晔鹿锍螅蓟食鲇巍蠒?,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頌秦德?!保ā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秦始皇不遠萬里來到越地,是為了歌頌秦德、弘揚秦風,恩威越人、穩(wěn)定越地,而祭拜大禹、以示大統(tǒng),無疑也是主要目的。 自夏、秦以來,歷代的祭禹、祭會稽山活動相沿成習,尤以明清兩代最盛。“禹廟,在(紹興)府城東南十二里,歷代虔祭。國朝康熙二十八年(1689)南巡,二月十四日,圣駕詣廟親祭。乾隆十六年(1751)南巡,三月初十日,圣駕詣廟親祭……自康熙二十一年(1682)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遣官致祭者二十五次,祭品祭儀同南鎮(zhèn)廟,每歲有司于春秋二仲月祭?!保ā对街须s識·祠祀》) 1935年10月16日,浙江省政府主席黃紹竑率領致祭大禹,確定9月19日為會稽山大禹廟年祭日期。 1995年4月20日,農(nóng)歷乙亥年谷雨日,浙江省人民政府與紹興市人民政府聯(lián)合舉行“浙江省暨紹興市各界公祭大禹陵典禮”。此次祭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首次公祭,標志著官方恢復了承傳4000年之久的祭禹禮制。 2006年5月,“大禹祭典”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2007年4月20日,原文化部與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同舉辦公祭大禹陵典禮,標志著祭禹上升為國家級的祭祀活動。 從此,每年谷雨的公祭大禹陵活動,成了中華兒女和八方來賓的共同節(jié)日。 大禹文化走向世界 大禹陵碑 大禹影響了中華文明,造福了中華兒女。不僅如此,大禹還是原始東亞知識共同體的認知象征,他同樣影響了周邊國家與地區(qū)的文明進步,給這些國家與地區(qū)的人民帶去了福祉,從而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境外大禹文化圈。其中最典型的是日本。 日本至今有關大禹的遺跡有91處之多,形式有廟、宮、碑、橋等多種,遍布于日本。其中特別有意義的是,建于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至1972年中日關系正?;g的78年戰(zhàn)爭與敵對期間的18座紀念碑(王敏《對境外大禹文化圈的考察報告》)。這一事實展示了國與國、國與民、民與民之間關系走向的特點與規(guī)律,表明了在中日交流的民間長河中,和平的選項可以超越政治的障礙,人文交流可以突破戰(zhàn)火重圍。既往的歷史,前人的智慧,令人深思反省,引以為鑒。 大禹不僅是萬民敬仰的治水英雄、立國始祖、中華圣王,而且是中日友好的見證、中日交流的使者,更應當是中華文化的象征、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主力。 圖片由紹興市鑒湖研究會提供 作者:馮建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