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節(jié) 先商十四公 自契以下,至成湯建立商朝,原本為夏朝方國、諸侯(部落)之一的商族、商國共經(jīng)歷了十三位首領(lǐng),加上契,史稱“先商十四公”,殷墟甲骨文統(tǒng)稱為“先公”,以區(qū)別于成湯及成湯以下的歷代君王,后者在殷墟甲骨文中統(tǒng)稱為“先王”。一個“先公”,一個“先王”,可見商人還是很注重名分的。殷商到最后一任君王帝辛這一代,共有先公十四位、先王三十位,帝辛排名第三十一位,但是他的兒子卻再也沒有機會奉祀這最后一位先王了。 根據(jù)王國維的說法,成湯之前的商族、商國及其首領(lǐng)稱之為先商、先公;帝辛亡國之前截至成湯,分為早商、中商、晚商三個時期,期間共經(jīng)歷十七世(代)、三十一王(后世有人將帝辛的兒子武庚也算在內(nèi),即三十二王,但多數(shù)史家對此不認同)。先商十四公和殷商十七世(代)三十一王構(gòu)成了比干以上的完整宗族譜系。 1、契 契,子姓,軒轅黃帝曾孫帝嚳的二兒子,生母為帝嚳的次妃簡狄,夏朝商族的開基人,商族部落的第一任首領(lǐng),商湯的第十三世祖(先公),又稱“契玄王”。詳見上一節(jié)“從子契到成湯”。 先商十四公的排名自契開基,截至成湯,共經(jīng)歷十三代、十五位首領(lǐng)(諸侯王),除了第七位的王亥和第八位的王恒是兄終弟及,其他皆是父死子繼,成湯既是先商第十五位亦即最后一位先公,也是殷商第一位先王。 2、昭明 昭明,子姓,河南商丘人,帝堯時代司徒閼伯(契)的兒子、相土的父親,商族第二位首領(lǐng),夏朝商國第二代諸侯王,商朝開國君主商湯的十二世祖(先公),司馬遷《史記·殷本紀》有記載?!盾髯印こ上嗥吩疲骸捌跣跎衙?,居于砥石遷于商,十有四世乃有天乙是成湯?!?/span> 契死后,商國由昭明繼位。昭明繼承父親閼伯(契玄王)的遺志,開拓疆土,先后在藩和砥石一代活動,并在砥石建陪都,擴大了文明傳播。昭明死后,其子相土繼位。 3、相土 相土,子姓,又名乘杜,河南商丘人,昭明的兒子、昌若的父親,商族第三任首領(lǐng),夏朝商國第三代諸侯王,商湯的十一世祖(先公)。 相土與共工、大禹都是傳說中擅長治水的神話人物,也是考古有據(jù)的歷史人物,介于半人格和半神格之間。相土的三世孫冥也為治水身死,受到后人祭祀,留下了“冥勤其官而水死”的傳說。 《竹書紀年》記載:“帝相十五年,商侯相土作乘馬,遂遷于商丘?!毕嗤晾^位時,商族部落的畜牧業(yè)比其他部落較為發(fā)達,為商族部落從母系氏族社會過渡到父系氏族社會并開始使用奴隸勞動奠定了基礎(chǔ)?!跋嗤磷鞒笋R”,說的就是相土馴養(yǎng)野生的馬作為運載、騎乘的工具,使商族部落以武力強盛而聞名諸侯。 相土為部落首領(lǐng),被夏王封為“火正”,也算子承父業(yè)。他利用夏王“太康失國”對東方無力控制的有利時機,利用“作乘馬”的優(yōu)勢,擴展了自己的實際控制范圍,向東方發(fā)展,兼融了東夷的部分勢力。鼎盛時期的相土部落以今商丘一帶為中心,勢力范圍擴至黃河下游的廣大地區(qū)并抵達渤海、黃海一帶海濱及其附近島嶼,帶動了商族先進的畜牧業(yè)向外傳播,還同當時的“海外”發(fā)生了聯(lián)系,又在泰山附近建立了“東都”。 民間傳說相土身材高大、體質(zhì)健壯,在帶領(lǐng)氏族民眾狩獵時,常與野馬、野豬、大象、猛虎、兇狼等野獸搏斗,相土的這一身體條件及其生物基因似乎隔代遺傳給了帝辛,卻沒有遺傳給帝乙、比干、箕子,這三兄弟都比較羸弱。相土喜歡野馬(古籍里叫“火畜”)的桀驁不馴,用槽喂、圈養(yǎng)等方法飼養(yǎng)烈性的野馬,經(jīng)他馴服的野馬慢慢適應(yīng)了家養(yǎng)的生活習(xí)慣。 相土訓(xùn)練家養(yǎng)的馬匹,使其能拉車馱物,成為重要運輸工具之一,增強了商部落的生產(chǎn)和經(jīng)濟實力。相土馴馬成功后,又馴服野牛、野豬、野羊、野狗、野雞等,將它們由野生變?yōu)榧茵B(yǎng)。這些動物變?yōu)榧茵B(yǎng)后,繁殖能力增強,數(shù)量逐漸增多。今天所稱之的六畜,即馬、牛、羊、豬、狗、雞,在相土?xí)r代,均有人工飼養(yǎng)。 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發(fā)掘證明,這些馴養(yǎng)、飼養(yǎng)野生動物的人類行為早在四五十萬年前就已初具雛形,嚴格地說,相土?xí)r代只是將之完善化了。地質(zhì)考古和神話傳說乃至歷史真實之間不盡吻合是常有的事兒,似亦無互相證偽或互相否定的必要。 中國第一位馴獸師相土建立了可能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一支常備騎兵。他指導(dǎo)部落民眾馴服并飼養(yǎng)的馬匹主要用于作戰(zhàn)、狩獵和運輸;牛、豬、羊、雞除供人們食用外,還在祭祀活動中做祭品;狗則用于防衛(wèi)與狩獵,有時也用其做祭品?!秴问洗呵铩す艠贰酚涊d:“商人服象,虐于東夷?!闭f明相土還馴養(yǎng)大象,并把馴服的大象用于征討東夷人的戰(zhàn)爭。甲骨文中的“為”字,狀似以手牽象形,證實確有相土馴象之事。 相土為首的商族從逐水草而居的遷徙式游牧生活進入定居畜牧和農(nóng)業(yè)種植時代。在相土的治理下,商族部落的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都有較大發(fā)展。隨著商族部落向東方擴張勢力,所到之處,其他弱小部落相繼被征服,商部落一躍成為夏朝的最大諸侯,初步具備了與夏王朝抗衡的能力。 相土曾率領(lǐng)部眾到達相城(今安徽淮北)居留,在這里夯土圍城,定居于相山腳下,日久形成固定農(nóng)耕為主的城邑,后人為紀念相土對此地早期建設(shè)的貢獻,便把此地命名為相城、相山?!对娊?jīng)·商頌·長發(fā)》云:“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意思是說相土的拓展疆土事業(yè)干得轟轟烈烈,四海諸侯都歸服于他,“截”意為“斬獲”?!妒酚洝ひ蟊炯o·索隱》云:“相土佐夏,功著于商?!弊C明相土曾任夏朝的司馬,專管征伐之事,這就為后來的成湯取代夏朝埋下了伏筆。 4、昌若 昌若,子姓,河南商丘人,相土的兒子、曹圉的父親,商族第四位首領(lǐng),夏朝商國第四代諸侯王,商湯的十世祖(先公)。 司馬遷在《史記·殷本紀》提到過昌若,但沒有記述他的具體事跡。昌若只見于較晚出的古書,且記載甚少。 5、曹圉 曹圉,子姓,又名糧圉,河南商丘人,昌若的兒子、冥的父親,商族第五位首領(lǐng),夏朝商國第五代諸侯王,商湯的九世祖。 司馬遷《史記·殷本紀》提到過曹圉,沒有描述他的具體事跡。曹圉只見于晚出的古書,且記載甚少。 6、冥 冥(公元前?-約公元前1875年),子姓,河南商丘人,曹圉的兒子、王亥(振)和王恒的父親,商族第六位首領(lǐng),夏朝商國第六位諸侯王,商湯的八世祖(先公)。 冥曾任夏朝的司空,是中華民族繼大禹之后的又一位治水英雄,但是名氣遠沒有大禹那么高。冥任官勤勞,死于水中,后裔的殷商人以郊祭之禮祭祀。《國語·魯語上》記載:“冥勤其官而水死”。后世有人奉其為水神,稱之為“玄冥”,將其祖契玄王的“玄”字附著在名前。 7、振(王亥) 振,一作辰,即王亥(約公元前1854年-約公元前1803年),子姓,河南商丘人,冥的兒子、王恒的哥哥、上甲微的父親,商族第七位首領(lǐng),夏朝商國第七代諸侯王,商湯的七世祖(先公)。王亥是中華百家姓王姓的始祖。 王亥幫助父親冥在治水中立了大功,還在商丘馴服牛馬,發(fā)明了牛車,用牛車拉著貨物,到外部落去搞以物換物的交易,有效緩解了商族部落的農(nóng)牧產(chǎn)品過剩問題。繼先祖契之后,王亥開創(chuàng)了華夏的商業(yè)貿(mào)易,是中國商業(yè)的正式鼻祖,后人尊稱王亥為“華商始祖”、“中斌財神”。 商朝建立后,追尊王亥廟號為商高祖,殷墟甲骨文中稱“商高祖王亥“、“高祖王亥”。 相傳夏朝(第十代王)帝泄十二年,王亥為解決商族部落牛羊牲畜過剩等問題,與其弟王恒商定如何跟其他部落以物換物,親自把這些牲畜送至有易國(今河北省易縣一帶)。據(jù)《竹書紀年》記載,帝泄十二年,即公元前1810年,王亥和弟弟王恒從商丘出發(fā),載著貨物,趕著牛羊,長途跋涉到了河北的有易氏部落。有易氏部落首領(lǐng)綿臣見財起意,不講貿(mào)易規(guī)則,殺害了王亥,趕走了王亥的隨行人員,奪走了貨物和牛羊。其弟王恒兼程逃回商丘,這筆大宗貿(mào)易就此失敗。甲骨文記載王亥為有易國君所殺,四年以后,即帝泄十六年(公元前1806年),王亥之子上甲微借助河伯之師,滅了有易氏,殺了綿臣,為父王王亥報了仇。這場有史以來的第一場原始貿(mào)易戰(zhàn)以商人獲勝而告終。 先商十四先公中,受到后代突出祭祀的有三位:王亥和他的兒子微(即上甲微,甲骨文稱上報甲或報甲)以及商湯。王亥在殷人的心目中具有最高神威,殷人甚至用祭天的禮節(jié)來祭祀王亥。殷人在祈禱風(fēng)調(diào)雨順時,必祭祀王亥,希望得到王亥的保佑。在諸先公中,只有亥稱王,“王亥”二字也可解釋為“名字叫亥的君王”。王亥的亥字從亥從鳥,一方面說明早期商人以鳥為圖騰的遺跡,另一方面也說明王亥在后代心目中達到了圖騰的地位,商族是一個商業(yè)頭腦發(fā)達的華夏古代民族,跟同期的猶太民族有一拼。 王亥重視畜牧業(yè),被視為中國畜牧業(yè)的始祖?!妒辣尽吩疲骸跋嗤磷鞒笋R”,“亥作服?!?。王亥飼養(yǎng)、放牧牲畜,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提高人民的身體素質(zhì),增強抵御自然災(zāi)荒和野獸侵襲的能力,商族部落到王亥時向四周發(fā)展勢力,搞起了商業(yè)輸出。 王亥在《史記》卷三“殷本紀”被提到,但司馬遷沒有撰寫其事跡。其他許多史料筆記散于其他書籍,大多僅提到“作服牛”一事,極少涉及王亥的其他事跡,《今本竹書紀年》、《天問》對王亥的事跡描述較多?!妒酚洝分?,“亥”作“振”,從“辰”。 8、王恒 王恒(公元前?年-約公元前1770年),子姓,河南商丘人,冥的兒子、王亥的弟弟、上甲微的叔父,商族第八位首領(lǐng),夏朝商國第八代諸侯王,商湯的七世祖(先公)。 相傳約公元前1775年,王亥被有易氏首領(lǐng)綿臣殺害(一說王恒因忌妒哥哥王亥而殺之)后,王恒繼位,在位六年,約公元前1770年,有易侯發(fā)動兵變,王恒被殺,王亥之子上甲微繼位。 另說王亥被有易氏首領(lǐng)綿臣殺害后,逃生回來的王恒代兄即位,再次前往有易氏進行交涉,要求取回被奪走的牲口以及王亥的財產(chǎn),也被主動挑起貿(mào)易戰(zhàn)的有易氏殺害。《楚辭·天問》云:“恒秉季(指冥)德,焉得夫樸牛?何往營班祿,不但還來?”意思是王恒繼承了父親冥的德行,但哪里能取回被奪走的牛?為何去有易求取兄長的賞賜爵祿,以致一去不返。 甲骨卜辭關(guān)于王恒的記載,“恒”均作“亙”。如“貞:侑于王恒?!逼渲械摹昂恪弊譃樯舷聝蓹M中有月狀的簡形。又如“貞:王恒易御。”其中的“恒”字為簡形的外面加上弓狀的繁形。 9、微(上甲) 微(上甲),子姓,又名昏微,字上甲,又稱上甲微,河南商丘人,王亥的兒子、王恒的侄子、報乙的父親,商族第九任首領(lǐng),夏朝商國第九代諸侯王,商湯的六世祖(先公)。 《史記·卷三·殷本紀第三》提到過上甲微,但沒有記載具體事跡。上甲微與夏朝第十代王帝泄是同時代人,約在公元前十九世紀初葉出生。帝泄十六年(約公元前1806年),赴有易氏部落交涉貿(mào)易糾紛的王恒失蹤或被殺,群龍無首的商族民眾擁立上甲微為新首領(lǐng)。上甲微為報“殺父辱伯”之仇,借河伯族的軍隊討伐有易國,把有易國土納入商國的版圖。 周文王的遺命《保訓(xùn)》記載:“惟王五十年,不瘳,……昔微假中于河,以復(fù)有易,有易服厥罪。微無害,乃歸中于河。……傳貽子孫,至于成湯?!边@里提到了上甲微滅有易的事件。 屈原在《天問》中稱“上甲微”為“昏微”。按吉城《天問甄微》之說,“昏”并非“昏庸”,而是指上甲乃“昏時”所生。 《天問》云:“昏微遵跡,有狄不寧。何繁鳥萃棘,負子肆情?眩弟并淫,危害厥兄。何變化以作詐,后嗣而逢長?”大意指上甲微即殷侯之位后,為報殺父之仇而率師伐有易。 上甲微晚年時淫亂,據(jù)傳曾與自己的弟弟共享一位情婦,生活極為腐化墮落,因此而危害到自己。上甲微的這個弟弟個性奸詐,史上無名,但他的子孫卻得以長久。有學(xué)者認為這是指“舜與象”的故事,也有學(xué)者認為是指“王亥與王恒”的故事,此處存疑。 10、報乙 報乙,生卒年不詳,子姓,河南商丘人,上甲微的兒子、報丙的父親,商族第十位首領(lǐng),夏朝商國第十代諸侯王,商湯的五世祖(先公)。 據(jù)甲骨卜辭考證,報乙為第九代先公上甲微之弟,《史記》誤記載為上甲微之孫。此處存疑。 11、報丙 報丙,生卒年不詳,子姓,河南商丘人,報乙的兒子、報丁的父親,商族第十一位首領(lǐng),夏朝商國第十一代諸侯王,商湯的四世祖(先公),甲骨卜辭稱其為“匚丙”。 12、報丁 報丁,生卒年不詳,子姓,河南商丘人,報丙的兒子、主壬的父親,商族第十二位首領(lǐng),夏朝商國第十二代諸侯王,商湯的曾祖父(先公),甲骨卜辭稱其為“匚丁”、“叵”。 13、主壬(示) 主壬,生卒年不詳,子姓,河南商丘人,報丁的兒子、主癸的父親,商族第十三位首領(lǐng),夏朝商國第十三代諸侯王,商湯的祖父(先公),甲骨卜辭記載其正妻為“妣庚”。 14、主癸 主癸,生卒年不詳,子姓,河南商丘人,主壬的兒子,商族第十四位首領(lǐng),夏朝商國第十四代諸侯王,商湯的父親(先公),甲骨文也作示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