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跑友在提高步頻后,就想提高步幅,結(jié)果使勁蹬地變成了跳步。這是因為蹬地增加了垂直振幅。 跑的要快、步頻要高、垂直幅度要低、步幅又盡可能不受影響——跑步,是門技術(shù)活啊! 什么是垂直幅度? 垂直幅度又叫垂直振幅(Vertical Oscilation,簡稱VO),指在跑步過程中,身體重心垂直移動的高度。垂直振幅越大則代表身體重心起伏越大。步頻變慢的情況下,垂直振幅變大,也即重心起伏在增加。當振幅越大,意味著你跑步效率越低——花費了更多力氣和時間在讓身體上下移動,并且這個行為并不能直接變?yōu)橄蚯暗牧?。加快步頻,減少垂直振幅,自然跑起來就輕松了。 普通跑者:垂直幅度區(qū)間在8~12厘米; 資深跑者:垂直幅度區(qū)間在6~8厘米; 優(yōu)秀跑者:垂直幅度區(qū)間在6厘米以下。 移動參數(shù)越小,跑步技術(shù)越好。理想狀態(tài)下,最完美的跑步/跑姿,是在實現(xiàn)垂直振幅較低的同時,且步幅較大。在跑步科學上有個簡單的公式,垂直振幅÷步幅=垂直步幅比(移動參數(shù))。垂直步幅比越低,則說明你的跑步技術(shù)越好。 垂直振幅在跑步中的呈現(xiàn) 垂直幅度數(shù)值越大,實際跑步中我們?nèi)庋垡材芸闯鰜恚壕⑴苷咭话闩軇訒r如同身體都在一條直線上,通過雙腿交替接觸地面,就這么“平移”過去了;而一般跑者的每一步則更像M字形的移動,可以明顯看出每一步都有“跳躍”的感覺。 精英跑者把垂直振幅控制得很小,將騰空時間花在向前,而普通跑者為了追求騰空時間使勁蹬地,結(jié)果向上騰空。 垂直振幅越高,每一步落下(對膝蓋和關(guān)節(jié))的壓力也就越大,更容易受傷——這也可以理解成,為什么很多人堅信跑步傷膝蓋而步行就不會的原因。 垂直振幅極大地影響跑步經(jīng)濟性 有些選手為了實現(xiàn)更好的成績,會極力嘗試跨更大的步長/步幅,因為他們堅信速度=步長*步頻,然而這樣盡管步幅上去了,垂直振幅數(shù)據(jù)也往往過高,經(jīng)濟性并不高,因為每一步都花了很多力氣把身體“推”向空中。 要了解自己的跑姿、了解自己在跑動時的垂直振幅和垂直步幅比,你需要有配備心率帶的跑步手表。 如何減小垂直振幅? 第一,步幅不宜過大。步幅太大,后蹬和前踏的幅度和用力也會更大一些,身體重心的上下跳動幅度就會增加。 第二,避免足跟先著地。因為腳跟著地之后還有一個腳掌向前滾動的過程,滾動過程越長,重心上下移動的機會就越大。 第三,鍛煉更強的下肢力量和核心力量。跑步姿態(tài)中,總有一個把身體前傾、收腿前拉然后落地穩(wěn)住的過程,下肢力量不夠的話,收腿前拉就慢,落地剎車就沉,重心跳躍就大。 第四,端正平行的跑姿。雙腳雙腿不要外八字或者內(nèi)八字,也不要往兩旁分開太多,那樣勢必造成重心輪流往左右顛簸,垂直振動幅度也是肯定會增加的。 如何增大步幅? 第一,身體適當前傾。前傾能夠讓步子邁得更大一些,但只能大到你的下肢和核心力量能夠支撐落地沖擊力的限度,否則,每落地一步,身體重心就會往下沉一次。 第二,向上提拉腳掌部分。步幅的加大可以理解為落腳點的再靠前,要通過往臀部提拉腳掌部分,形成更高的起跨點,以便讓落地點落得更遠。 第三,不要一味著眼加大步幅。一味加大步幅,勢必造成向前跨步的意識加重,身體重心容易加大上落幅度。 第四,不要通過后蹬的方式加大步幅。后蹬的確可以加大步幅,因為推動往前的力量加大,但同時由于推動往上的力量也加大了,所以肯定會增加重心的高低起伏。如果你每一步都有蹬踏的動作那么對于小腿和跟腱的負擔比較重,也就比較快的出現(xiàn)這兩個部位的傷病情況。如果是前傾跑會對你下肢的負擔減輕很多。 不難看出,要想獲得較好的跑步數(shù)據(jù),跑步技術(shù)與力量至關(guān)重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