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比干的世界》第01章 普天華夏 第4節(jié) 成湯-比干總譜

 比干星空下 2019-04-16

       對原配嫘祖忠貞不渝的黃帝一生娶了不少妻妾,史載登記在編的就有“四妻十姬”,多數(shù)姓氏不詳。據(jù)傳這位老祖宗生有二十五個兒子,女兒數(shù)目未有統(tǒng)計(jì)。老大螺祖生有兩個兒子,即長子玄囂(少昊),次子昌意。黃帝的兒子們得姓者十四人,姬、酉、祁、己、滕、咸、任、茍、僖、姞、儇、依,共十二姓,這十二姓后來繁衍成為十二個胞族。黃帝長子玄囂(少昊)生蛟極,蛟極生帝嚳,帝嚳生契,契即子契,就是商湯的先祖,也是比干的子姓始祖。

《史記·殷本紀(jì)》云:“殷契,母曰簡狄,有娀氏之女,為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薄对娊?jīng)·商頌·玄鳥》云:“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毙B是遠(yuǎn)古時(shí)代華夏神話傳說中的神鳥,出自《山海經(jīng)》,玄鳥的初始形象類似燕子,“玄鳥”本意為“黑色的燕子”。這句話就是說帝嚳的次妃簡狄吞食了一枚黑色燕子的卵(鳥蛋),像有了受孕的感覺,后生下契,為商王族的直系先祖?!秴问洗呵铩び惺加[》云:“北方曰玄天?!逼跻脖环Q為“玄王”,就是北方之王。

在契之前,生活于夏朝的商族處于母系氏族社會。契的父系氏族是以玄鳥為圖騰的子姓氏族。商族因玄鳥而生,玄即黑(一說大,或雄性),玄色即黑色,因此終殷商一朝都崇尚黑色,黑白分明,殷商人的性格也是如此,直截了當(dāng),或可視為前現(xiàn)代極簡主義的先鋒。這一崇尚黑色的風(fēng)尚延續(xù)到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

任勞任怨的契秉承父親帝嚳的遺命,幫助伯父顓頊的孫子、堂弟鯀的兒子,也是自己的遠(yuǎn)房堂侄大禹治理水患,得到當(dāng)時(shí)的君王即傳說中虞朝(唐虞朝)首腦帝舜的賞識,為帝舜時(shí)五位名臣之一,擔(dān)任司徒(類似于現(xiàn)在的教育部長、文化部長、國土部長、宣傳部長等本兼各職),位高權(quán)重,本事大,責(zé)任也大。《尚書·堯典》云:“帝(舜)曰:契,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作司徒,敬敷五教,五教在寬?!币馑季褪前才牌跻詫捤≈澜袒傩??!抖Y記·王制》云:“司徒(子契)修六禮以節(jié)百姓,明七教以興民德,齊八政以考民謠,一道德以同俗,養(yǎng)耆老以教孝,恤孤獨(dú)以逮不足,尚賢以崇德,簡不肖以絀惡?!?/span>

契的另一個重要職責(zé)是調(diào)節(jié)部落聯(lián)盟內(nèi)的關(guān)系(又類似于現(xiàn)在的外交部長或首席部長、外交國務(wù)秘書等職),勞苦功高的子契后來被帝舜封于商(今河南商丘一帶),成為商部落的首領(lǐng)。契被帝舜賜姓子,從此也叫子契,終殷商一朝,王族及王室皆奉子姓。

由子契到湯(商湯、成湯)的傳承關(guān)系為:子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王亥—上甲微—報(bào)丁—報(bào)乙—報(bào)丙—主壬(示壬)—主癸(示癸)—天乙(商湯、成湯)。

以世界歷史地理的目光測量,商是位于東亞地區(qū)東、南、西、北四土之中心的廣袤國土。至子契時(shí),商已是黃河中下游勢力最大的部落,其世系正式以父子相承,進(jìn)入父系氏族社會?!渡袝ば颉吩疲骸白云踔劣诔蓽诉w?!币簿褪钦f商族從子契到成湯一共遷都了八次。子契之孫、昭明之子相土遷于商(今河南商丘南);相土在承繼商族首領(lǐng)后,東逾泗水,在泰山下建立東都;子契的六世孫冥遷于殷(今河南安陽),大力排除水患,是地位僅次于子契的商族先祖。正是在這一時(shí)期,到處遷都的商族才真正有了自己的地盤,站穩(wěn)了腳跟。

夏朝從帝禹夏后氏的兒子姒啟以世襲制取代禪讓制以來,歷經(jīng)四百余年,最后一任君主帝癸(?-公元前1600年),姒姓,夏后氏,名癸,一名履癸,謚號桀,史稱夏桀,帝發(fā)之子,夏朝最后一位君主,也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第一位暴君。夏桀暴虐無道,公元前十六世紀(jì)左右,子契下傳十四代至湯,湯率領(lǐng)子姓部落起兵反抗夏桀的暴政,滅夏朝而代之天下,是為商朝。

商湯,商朝開國領(lǐng)袖,子姓,名履,字湯,廟號“天乙”,后世有“成湯”或“武湯”之稱。

湯始建都于亳。商湯的亳都在今河南商丘北,另有說在河南偃師縣一帶、鄭州商城遺址、安徽亳州等地,說法不一。亳,本高臺之意,與“邑”、“京”均謂都城、宗廟或盟地之所在。

從子履(商湯)至商朝的第十七世第十九王盤庚期間,商朝又五次遷都。公元前十四世紀(jì),盤庚自奄(今山東曲阜)遷于北蒙(今河南安陽小屯),從此對外稱國號為“殷”?!独ǖ刂尽吩疲骸跋嘀莅碴柋颈P庚所都,即北蒙,殷墟南去朝歌百四十六里?!钡揭蟪诙跷涠r(shí),商朝的綜合國力和統(tǒng)治疆域達(dá)到鼎盛時(shí)期?!对娊?jīng)·商頌·玄鳥》云:“邦畿千里,維民所止,肇域彼四海?!?/span>

盤庚時(shí)期的殷朝勢力北面達(dá)到今內(nèi)蒙古地區(qū),南面達(dá)到長江流域,東至渤海遼東半島,西抵青海湖,“殷”遂為天下號。自盤庚遷殷直到殷朝最后一任帝王辛(殷紂王)滅亡,持續(xù)了273年,這個確切年份有考古發(fā)掘的甲骨文記載。

自商湯開基到帝辛亡國,殷商一朝綿延國祚近六百年,開創(chuàng)了人類歷史上輝煌燦爛的“青銅時(shí)代”,近有學(xué)者將這一階段的人類文明稱為“殷商學(xué)”,與傳統(tǒng)的“先秦學(xué)”并列。

商朝第十五代第二十九位君王叫大丁,也叫文丁。1939年在河南安陽武官村發(fā)現(xiàn)了司母戊大方鼎。該鼎是帝文丁為紀(jì)念自己的母親、帝武乙的王后戊而鑄造的,鼎重875千克(原重),花紋精美,結(jié)構(gòu)復(fù)雜,顯示殷朝的青銅制造技術(shù)已達(dá)到很高水平,足稱人類青銅文明的集大成者。帝文丁是比干的生父,王后戊就是比干的祖母。大?。ㄎ亩。┥齻€兒子,老大帝乙繼承帝位、老二比干、老三箕子分別擔(dān)任少師、太師,共同輔佐大哥帝乙的兒子帝辛。

據(jù)此推斷,比干為黃帝之子少昊(玄囂)、黃帝之孫蟜極、黃帝曾孫帝嚳的三兒子契的直系一脈,黃帝的第三十三代裔孫,從祖姓,也叫子干、子比干。

比干之名另有“王子干”一說,“王子”既是古姓,同子姓,也是王室稱號,古人的姓和氏是分開的,最早的王氏即源于殷商王族,“王子”也是“子姓王氏”的縮稱。“王子干”既可以理解為“姓王子,名干”,也可理解成“子姓王氏(王族),名干”,或者“三王子,名干”。據(jù)清朝程大中《四書逸箋》引《孟子雜記》云:王子干,封于比,名比干。

“比”在今山東淄博一帶,古人以封邑為氏,故稱比干,后世也有人稱借商朝、殷朝之名稱其為“商比干”、“殷比干”,或“子比干”(這是將姓氏和封地結(jié)合在一起的稱呼)、“林比干”(“林比干”之稱極少)。因比干的先祖子契曾給帝舜有虞氏做過司徒官,比干又被稱為虞比干。

歷史上,子姓與唐、虞、姬、殷、商、比、林為一家,故有“比干八姓”之稱,其中林姓為最后也是最大的一支。比干之子林堅(jiān)(比堅(jiān)、子堅(jiān))之后,又有“六蘭同堂”或“六蘭同宗”之說,“六蘭同宗”即蕭姓、沈姓、尤姓、葉姓、鐘姓、林姓的始祖皆為比干,與“比干八姓”同為比干家族的后裔。姓和氏分開后,原部分王氏演變成王姓,與孫姓、辜姓、柴姓、尹姓、紀(jì)姓、李姓、楊姓、畢姓、柴姓等姓在血緣上均與比干家族和比干的祖先家族一脈相承。比干以下的子姓姓源紐帶就更多了,如黃姓、陳姓、宋姓、孔姓等等。

比干的同父同母長兄帝乙死后,公元前1075年(丙寅年),帝乙的小兒子辛繼王位,即“紂王”?!凹q王”并不是正祀的帝號,是以周武王為代表的后人加在他頭上的惡謚,意思是“殘義損善”;這位不爭氣的黃帝后裔、成湯子孫是商朝的第十六世第三十王帝乙的二兒子辛,又名子辛、受辛、受德,繼位后也叫“帝辛”。比干作為王叔和托孤重臣,帝乙死后即與三弟箕子輔佐侄兒帝辛治理朝政,史載“比干時(shí)年三十五歲?!?/span>

比干二十歲時(shí)即以“少師”即首席大臣的高位輔佐長兄帝乙,帝乙死后,又以托孤大臣兼類似于“首席執(zhí)行官”的身份輔佐侄子帝辛,其與帝辛的關(guān)系遠(yuǎn)非君臣關(guān)系,更像是一種執(zhí)政聯(lián)盟或監(jiān)國。據(jù)傳帝文丁曾想把帝位傳給二兒子比干,比干堅(jiān)辭不受;帝乙死前又想把帝位傳給二弟比干,比干第二次堅(jiān)辭不受,而是扶持二侄子帝辛上位。故此,比干在殷商末期的身份帝位遠(yuǎn)非一個首席大臣可比,相當(dāng)于隱形帝王,而這種身份帝位恰恰為他的人生悲劇直至“挖腹剖心”的千古慘劇埋設(shè)了不可逆轉(zhuǎn)的禍因。

根據(jù)中國“夏商周斷代工程”研究成果,商朝歷代帝王世系表如下(約公元前1600-約前1046年):

1、商湯

中國商朝開國領(lǐng)袖,在位三十年(約公元前1617-公元前1587年),子姓,名履,字湯,又名商湯、成湯、天乙、大乙等。商湯的祖先子契助大禹治水有功,封于商地,商湯時(shí)建都于亳(今河南商丘),國號商。商湯任用仲虺和伊尹為相,商國逐漸強(qiáng)盛起來,又因夏朝的時(shí)任君王姒癸(夏桀)荒淫暴虐,民怨沸騰,商湯遂起兵征討夏,大敗夏軍,在商國的基礎(chǔ)上建立了一統(tǒng)華夏民族的大商朝。商湯修《湯刑》、《明居》等王法,注重經(jīng)濟(jì)建設(shè),關(guān)心民生疾苦,寬刑多恤。商湯繼承商族大統(tǒng)位十七年后踐商朝天子位,在天子位上十三年崩,廟號“太祖”。

2、太丁

殷墟甲骨卜辭作大丁,此“大丁”年號與第二十九位商王大丁(文?。┯兄貜?fù),疑似“太”字少一點(diǎn),甲骨文錯漏筆畫。太丁的生卒年不詳,子姓,商湯的長子。據(jù)司馬遷《史記》的記載,太丁未及繼位便已去世,但在商朝王室祭祀中仍列為第二世第二王。商湯死后,太丁之弟外丙、仲壬先后繼位,分別列為第二世第三王、第四王。甲骨文沒有記錄太丁繼位的情況,但關(guān)于太丁的甲骨文卜辭很多,他曾協(xié)助父王商湯主持軍事。太丁的配偶妣戊也受到殷人的祭祀。因太丁作為嫡長子未能實(shí)際繼位,甲骨文未見太丁的廟號。

3、外丙

在位三年(約公元前1587-公元前1585年)。外丙是商湯的二兒子,太丁的弟弟,子姓,名勝。大兒子太丁先于父王商湯死去,商湯死后,外丙繼位,為商朝第二世、第三王,在位三年崩,廟號“哀王”。

4、仲壬

一作中壬,在位四年(約公元前1585-公元前1582年)。仲壬是商湯的三兒子,太丁和外丙的弟弟,子姓,名庸。第二世第三王外丙死后,按照商朝早期的王室繼承法,先弟后子,仲壬繼任,為商朝第二世第四王,在位四年崩,廟號“懿王”。

5、太甲

間斷在位三十三年(一說二十三年、三十二年),具體年代不詳。太甲是商湯的長孫,太丁的兒子,子姓,名至。太甲即位初,因“顛覆湯之典刑”,被輔國大相(相當(dāng)于后世一些國家的“最高國務(wù)資政”)伊尹放逐于桐宮,三年后改過復(fù)立,重新修德,復(fù)使海內(nèi)諸侯歸順,百姓安寧,成為商朝的有成之君。這就是史上傳說的“桐宮悔過”故事。太甲為商朝第三世第五王,廟號“太宗”。

6、沃丁

在位二十九年,具體年代不詳。沃丁是太甲的兒子,子姓,名絢,別稱羌丁。沃丁為商朝第四世第六王,在位二十九年崩,廟號“昭王”。

7、太庚

在位二十五年,具體年代不詳。太庚又名大庚,是太甲的二兒子,沃丁的弟弟,子姓,名辯。太庚在位期間,履行商湯成法,是商朝的一代名君。太庚為商朝第四世第七王,廟號“宣王”。

8、小甲

在位十七年(一說三十六年),具體年代不詳。小甲是太庚的大兒子,子姓,名高。殷墟卜辭將小甲列為旁系先王祭祀,原因不明。民間和野史有說小甲是太庚的私生子,繼位時(shí)名不正言不順,待考。小甲為商朝第五世第八王,廟號“敬王”。

9、雍己

在位十二年,具體年代不詳。雍己是太庚的二兒子,小甲的弟弟。商朝在雍已一代開始衰弱,很多周邊小國都拒絕朝貢,叛象頻仍。雍已在商朝歷代帝王中是最默默無聞的一位,甲骨文對其政績不著一字,顯得神秘而又平庸。雍乙為商朝第五世第九王,廟號不明。

10、太戊

在位七十五年(約公元前1535-公元前1460年)。太戊是太庚的三兒子,小甲和雍己的弟弟,甲骨文又稱大戊、天戊,子姓,名密。太戊在位時(shí)期,勤政修德,治國撫民,任用伊陟、巫咸掌握國政,各諸侯紛紛歸順,使商朝再度興盛,勢力大增。太戊是商朝在位時(shí)間最長的君主,與太甲、祖乙并稱“三示”,即三位有貢獻(xiàn)的君主。太戊死后葬于太戊陵(今河南內(nèi)黃縣亳城鄉(xiāng)劉次范村東)。太戊為商朝第五世第十王,廟號“中宗”。

11、仲丁

在位十一年(一說七年),具體年代不詳。仲丁是太戊的大兒子,亦作中丁,子姓,名莊,即位后遷都于囂。仲丁即位初年,亳都(今河南商丘谷熟鎮(zhèn))遭遇河決之害,遂將國都西遷于囂(亦作隞或敖,今河南鄭州古商城),商朝自此屢興遷都之舉,后世商王遷都成性,是中國歷史遷都最多的一個朝代。當(dāng)時(shí)東南方的夷族興起,挑頭的蘭夷進(jìn)攻商朝,仲丁出兵擊退蘭夷。仲丁死后,諸弟爭奪王位,造成其后一百多年的九世之亂(即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陽甲九王世代),商朝一度中衰。仲丁為商朝第六世第十一王,廟號不明。

12、外壬

在位十五年(一說十年),具體年代不詳。外壬是太戊的二兒子,仲丁的弟弟,甲骨文中被稱作卜壬,子姓,名發(fā)。外壬為商朝第六世第十二王,廟號不明。

13、河亶甲

在位九年(約公元前1414-公元前1406年)。河亶甲是太戊的三兒子,仲丁和外壬的弟弟,甲骨文也稱作戔甲,子姓,名整。河亶甲在位時(shí),商朝再度衰落,他北上遷都于相(今安陽內(nèi)黃),以緩解內(nèi)外交困的局面。河亶甲曾出兵征伐東南方的蘭族和班方,使叛亂的諸侯安定下來。河亶甲在位九年病死,河亶甲為商朝第六世第十三王,廟號“戈甲”,死后葬于相(今河南內(nèi)黃縣)。在殷墟卜辭中,子河亶甲被列為旁系先王祭祀,原因不明。

14、祖乙

在位十九年,具體年代不詳。祖乙是河亶甲的大兒子,亦稱且乙,子姓,名滕。祖乙即位后,將都城從相(今河南省內(nèi)黃縣)遷邢(今河北省邢臺市)。后因邢發(fā)生河患,再次遷都于庇(今河北廣宗城北沙丘平臺一帶)。祖乙曾數(shù)次出兵平服蘭夷、班方等國,解除東南方的夷族對商朝的威脅,并任用巫賢輔政,使商朝的社會經(jīng)濟(jì)得到恢復(fù)和發(fā)展,商朝國勢再度興盛。祖乙為商朝第七世第十四王,在位十九年崩,廟號“中宗”,死后由其子祖辛繼位。

15、祖辛

在位十六年(約公元前1361-公元前1346年)。祖辛是祖乙的大兒子,甲骨文又稱作“且辛”,子姓,名旦。祖辛一代,商朝進(jìn)一步衰落。祖辛為商朝第八世第十五王,廟號“桓王”。祖辛病死后,其弟沃甲即位。

16、沃甲

在位二十年(一說二十五年、五年),具體年代不詳。沃甲是祖乙的二兒子,祖辛的弟弟,又作開甲,甲骨文稱作羌甲,子姓,名逾。沃甲為商朝第八世第十六王,廟號“僖王”。

17、祖丁

在位三十二年,具體年代不詳。祖丁是祖辛的大兒子,沃甲的侄子,盤庚的父親。祖丁在甲骨文中作且丁,子姓,名新。祖丁為商朝第九世第十七王,廟號“莊王”。

18、南庚

在位二十九年,具體年代不詳。南庚是沃甲的大兒子,祖丁的堂弟,子姓,名更。南庚在位時(shí),將國都由庇(邢)遷至奄(今山東曲阜),商朝國運(yùn)再度衰落。南庚死后由祖丁之子陽甲繼位。南庚為商朝第九世第十八王,廟號“頃王”。

19、陽甲

在位七年,具體年代不詳。陽甲是祖丁的兒子,盤庚的哥哥,在甲骨文中稱象甲,子姓,名和。陽甲在位時(shí),定都于奄(今山東曲阜),曾西征丹山戎。陽甲時(shí)期商朝再度衰敗。陽甲為商朝第十世第十九王,廟號不明。

20、盤庚

在位二十八年,具體年代不詳。盤庚是祖丁的大兒子,陽甲的弟弟,甲骨文又稱作般庚,子姓,名旬。盤庚是商朝大有作為的一位君主。他為了改變當(dāng)時(shí)社會不安定的局面,再次遷都到殷(今河南安陽),史稱“盤庚遷殷”。盤庚遷殷后,整頓商朝的政治,發(fā)展經(jīng)濟(jì),使衰落的商朝出現(xiàn)復(fù)興的局面。盤庚遷都于殷,商朝自此稱“殷朝”或“殷商”。遷都后,殷商社會經(jīng)濟(jì)得到較大發(fā)展。盤庚遵循商湯的德政,四方諸侯都來朝見盤庚。盤庚死后葬于殷,由其弟小辛繼承王位。小辛即位后,商朝又一次轉(zhuǎn)衰。百姓思念盤庚德行,民間傳作《盤庚》三篇。盤庚為殷商朝第十世第二十王,廟號不明。

21、小辛

在位二十一年,具體年代不詳。小辛是祖丁的二兒子,盤庚的弟弟,子姓,名頌。小辛繼位后,放棄了盤庚的治國之策,商朝國運(yùn)衰落觸底,諸侯國際尾大不掉。小辛為殷商朝第十世第二十一王,廟號“章王”。

22、小乙

在位二十一年,具體年代不詳。小乙是祖丁的三兒子,小辛的弟弟,殷墟甲骨文又作小祖乙、后祖乙、亞祖乙,子姓,名斂,殷墟卜辭將其列為直系先王祭祀。小乙在位時(shí)讓太子武丁去田里耕作,為“武丁中興”打好了關(guān)鍵的基礎(chǔ)??梢哉f,小乙在位二十一年的最大政績就是培養(yǎng)了武丁這樣一個能干的接班人。小乙為殷商朝第十世第二十二王,廟號“小乙”。自小乙一代,殷商的王位繼承法開始廢棄傳統(tǒng)的“兄終弟及”和“父死子繼”的雙軌制,“父死子繼”制漸漸深入人心。

23、武丁

在位五十九年(約公元前1250-公元前1192年)。武丁是小乙的大兒子,盤庚的侄子,子姓,名昭,民間傳稱“武丁大帝”。武丁是盤庚以后最有作為的君王,政治改善,商朝復(fù)興,華夏文明第一次與東侵的古印歐人有了戰(zhàn)爭接觸,武丁和他的王后婦好聯(lián)手擊退了這些西方蠻族的進(jìn)攻。武丁年幼時(shí),曾被父王小乙有意安排到民間鍛煉了一段時(shí)間,深知民眾的生活艱難。他即位以后,勵精圖治,四出征伐,對鬼方、土方、羌方、人方、虎方等方國進(jìn)行征討,征服了許多小國,擴(kuò)大了領(lǐng)土,捕獲了成批成批的俘虜。武丁一代因著征伐戰(zhàn)爭的刺激,代表社會生產(chǎn)力發(fā)展水平的青銅業(yè)有了突破性進(jìn)展,此外,紡織、醫(yī)學(xué)、交通、天文等方面也都取得不小成就。武丁為殷商朝第十一世第二十三王,廟號“高宗”。

24、祖庚

在位七年(約公元前1192-公元前1184年)。祖庚是武丁的二兒子,甲骨文又稱作且庚,子姓,名躍。祖庚有長兄祖己,因受后母誣陷,被父親武丁逐出京城,后含冤而死。三弟祖甲為后母所生,為表示不愿與兄長爭奪王位,便偷偷地離宮出走。武丁病死,祖庚得以繼位。祖庚死后,三弟祖甲繼位。繼承乃祖成湯仁厚寬德基因的祖庚也繼承了“武丁中興”的事業(yè),積極開拓,遵行禮制,是一個孝悌而有為的賢明君主,他統(tǒng)治下的商朝經(jīng)濟(jì)文化和國力都十分強(qiáng)盛。祖庚為殷商朝第十二世第二十四王,廟號不明。

25、祖甲

在位三十三年,具體年代不詳。祖甲是武丁的三兒子,祖庚的弟弟,甲骨文又稱作且甲、帝甲,子姓,名載。祖甲在位期間曾征伐西戎,改革祭祀和禮制,史稱“祖甲改制”,商朝由此再度中興。祖甲為殷商朝第十二世第二十五王,謚號“定王”,廟號“世宗”。

26、廩辛

在位六年(一說四年),具體年代不詳。廩辛又作馮辛、憑辛,是祖甲的大兒子,子姓,名先。廩辛?xí)r期,商朝的職官正式分為中朝任職的內(nèi)服官和被封于王畿以外的外服官之別,內(nèi)外服制度確定。廩辛為殷商朝第十三世第二十六王,謚號“共王”,廟號“甲宗”。

27、庚丁

一作康丁,在位六年,具體年代不詳。庚丁是祖甲的二兒子,廩辛的弟弟,甲骨文又稱作庚丁、康祖丁或康且丁,子姓,名囂。庚丁在位期間,繼續(xù)對西方的羝方、系方等方國部落進(jìn)行征伐,但未能將其降服。庚丁晚年信巫教,使巫教勢力大增,危及到王權(quán)。庚丁為殷商朝第十三世第二十七王,死后由兒子武乙繼位。

    28、武乙

在位三十五年(約公元前1147-公元前1113年)。武乙是庚丁的大兒子,子姓,名瞿。武乙在位時(shí)期,商朝國勢全面衰落,政治觀念和禮制方面發(fā)生根本性變化,傳統(tǒng)天神觀念受到史無前例的沖擊,武乙便是其中的代表。武乙堪稱人類歷史上第一位無神論君王,不信鬼神之說,留下了“囊血射天”的故事,是中國歷史從神權(quán)政治轉(zhuǎn)向王權(quán)政治的推動者,也是殷商朝遷都次數(shù)最多的君王。作為殷商朝后期的一位重要君王,武乙努力挽救國勢,但是成效不大,兼以生性殘暴,貪于享受,被后人評價(jià)為殘暴的君王。武乙為殷商朝第十四世第二十八王,廟號不明。

29、文丁

在位三年(一說十一年),具體年代不詳。文丁又稱太丁、大丁。文丁是武乙的大兒子,子姓,名托。文丁在位時(shí),遷都于沬邑(陪都,在今河南省鶴壁市淇縣,史稱朝歌),轄內(nèi)周侯季歷(姬昌的父親)聲威較高,文丁忌憚,設(shè)計(jì)殺之,使得殷商和岐周結(jié)下了世仇。文丁為殷商朝第十五世第二十九王,廟號不明。

30、帝乙

在位二十六年(公元前1101-公元前1076年),一說九年,帝乙是文丁的大兒子,子姓,名羨。帝乙時(shí)期,商朝正式定都于沬邑(今河南淇縣),而商朝更加衰弱。文弱的帝乙以和親的方式與姬昌媾和,史上有“帝乙歸妹”的記載。帝乙為殷商朝第十六世第三十王,廟號不明。

31、帝辛

在位三十年(約公元前1075-公元前1046年),子姓,名辛,一名受、受德,古音“受”、“紂”相同,帝乙的二兒子。帝辛冥頑不靈而又天資聰穎,膂力過人。帝辛曾大舉攻伐東夷,取得勝利,為中原文化的傳播做出前所未有的貢獻(xiàn)。據(jù)傳帝辛晚年為人殘暴,好色無比,寵幸妲己,酷刑于民,大修宮舍,民不聊生。而此時(shí)西方的岐周勢力坐大,趁機(jī)糾合諸侯一舉滅商。帝辛自焚而死。至此,近六百年的殷商王朝滅亡。商紂與夏桀一樣也成為了暴君的代名詞,即中國成語中的“桀紂之君”。帝辛為殷商朝第十七世第三十一王,也是殷商的最后一任君王,謚號“紂王”(周武王追謚)。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