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VOL.180 最近提起韓國,都繞不開娛樂圈的動蕩和「素媛案」的憤意。 愈演愈烈的反轉和新瓜,似乎要將這個國家翻個底朝天。 不過,今天影妹不聊這些。 單純安利一部最新上映的韓國電影,或許可以緩解一下各種新聞話題帶來的不適—— 《證人》 這部《證人》的口碑,比拿下影史票房冠軍的《極限職業(yè)》還要高。 據說還看哭了11萬觀眾。 如果從封面看,你一定以為這是一個大型催淚純情片。 實際上,這片秉持了韓國一貫的自黑精神,有尺度更有深度。 電影主要講的,是一位在道德邊緣上搖擺的律師,和一名特殊證人之間的故事。 鄭雨盛扮演的律師楊淳浩,雖然業(yè)務能力過硬,卻始終不得志。 原因很簡單: 他實在太干凈了。 作為在法律界摸爬滾打的律師,他的身上竟然連一絲污穢都不曾沾染。 這讓那些已經陷入沼澤的前輩和業(yè)界大佬都很忌憚。 不過也正是這個原因,楊淳浩的新上司,愿意給他一次翻身的機會。 當然,不是單純的看上了他正直的人格。 而是希望拉他下水, 順便也能用他的正面形象,給已經臭名遠揚、被稱之為“有錢人走狗”的律師所洗白。 面對撲面而來的優(yōu)待,楊淳浩沒有過多掙扎的,接受了。 同時,也接下了上司派來的第一個“洗白”任務—— 給一個保姆免費打辯護。 案件有點復雜。 80歲的老人,死在自己家中。 被發(fā)現(xiàn)時,他頭上套著塑料袋,且被膠帶繞住脖頸。 明顯死于窒息。 而重點是,在事發(fā)當時,家中除了老人自己,還有一直照顧他的保姆在。 所以問題在于,這究竟是不是一起蓄意殺人案? 在保姆的自辯中,老人是自殺的。 她夜間起來挺近老人房里有奇怪的聲音,進去看才發(fā)現(xiàn),老人頭上套著袋子,想要自殺。 她奮力搶救,卻怎么也搶不過下了決心要死的老人。 最后,當她找到剪子回來,人已經斷氣了。 面對律師的詢問,保姆顯得十分無辜。 她照顧了老人十年之久,有著親人似的相互陪伴,怎會下此狠手? 且一個沒有父母子女,無依無靠的女人,又為什么要殺掉供自己吃住十年的恩人? 這番言論感染力十足,一下就取得了楊淳浩的信任。 但檢方那邊卻表示,這起案件有目擊證人,親眼看到保姆殺死了老人。 只是證人比較特殊。 她是一個患有自閉癥的15歲少女,林智宥。 一個活在自己世界且不能正常表達自己思想的孩子,說的話能成為決定性證據嗎? 換個方法說,她見到的,和事實會不會有所偏差? 這是案件的關鍵所在。 也是楊淳浩需要突破的點。 如何證明一個自閉癥孩子的話,并不能成為呈堂證供。 于是,他決定去接近這個不一樣的女孩。 事實證明,作為自閉癥患者的智宥,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并不會輕易接受外來的訊息。 她答非所問: 別人想要知道的事情,永遠不能在她這得到相應的答案。 她極度敏感: 遠處小狗的叫聲會讓她感覺得害怕。 陌生人的蓄意接近,她會立即選擇報警。 她思維奇特: 只喜歡吃藍色的軟糖。 一遍遍重復著別人說過的話。 屢屢受挫后,楊淳浩才知道,真想要從智宥這里了解到什么,就不能用死板的詢問方法。 就像檢察官說的那樣: 「自閉癥患者都被困在自己的世界中,那你進入他們的世界不就可以了嗎?」 當楊淳浩真正走進智宥的世界,才發(fā)現(xiàn),這和他原本所看到的并不一樣。 她具備過人的聽力,一點點聲響在她那都會成為巨大的噪音。 她也有強大的記憶力與計算能力,一眼就能數(shù)出領帶上圖案的個數(shù)。 在和智宥的相處中,楊淳浩的心,開始一點點被這個可愛的女孩所擊中。 他們之間有了不能說的小秘密。 每天下午5點,兩人都會玩一個你問我答的智力游戲。 他們似乎建立起了不一樣的情誼。 大叔和蘿莉的情感聯(lián)系,是這部電影里極其溫暖的一個點。 兩人相處時的色調,就像是純情片一樣美好。 但,也千萬別忘了—— 劇情仍要發(fā)展,案子必須得破。 雖然對智宥已經充分了解,雖然已經觸摸到了真相的邊緣。 然而身為反方辯護人的楊淳浩,不僅想要堅持自己的判斷,且他的一只腳已經踏入了所謂的沼澤當中。 即使眾叛親離,即使會傷害無辜... 似乎也難回頭。 劇透是不能再劇透,我們可以來重點分析一下這部電影的其他方面。 能看得到,《證人》的亮點不少。 從劇情來說,電影包含了許多有意思的元素。 有犯罪懸疑、法庭對峙、親情友情,也存在對社會黑暗面的批判和揭露。 從人設來說,大叔律師和蘿莉證人的搭配,首先就給人眼前一亮的印象。 并且從另一個方面,讓我們了解到了自閉癥患者的世界。 演員陣容也十分突出。 飾演律師的鄭雨盛大叔,是國民認證的實力魅力同在的演技派。 反派本是他的強項,而這次演的是在好壞之間糾結的律師,人性的矛盾點也把握的十分精準。 智宥的扮演者金香起是童星出道。 演過《人狗奇緣》里的妹妹,演過《婚紗》里的可愛女兒。 這兩部幾乎讓人從頭哭到尾的電影,也見證了小女孩爆發(fā)的演技水平。 如今19歲的她,不僅顏值沒有跑偏,演技更是越來越厲害。 在《證人》里,她飾演的自閉癥患者智宥。 無論是從不從聚焦的眼神,到晃晃蕩蕩的肢體,有些生硬卻可愛的語氣,都讓這個人物形象可信度極高。 連鄭雨盛在接受采訪時,都贊不絕口的表示: 聽說河正宇、朱智勛都叫她香起老師, 車太賢還說從沒看她NG過, 這次我也算是見識到了。 不過另一方面,作為韓國典型的類型片,《證人》的硬傷也不容忽視。 為了能夠凸顯主題,在某些情節(jié)上,它的確存在的很多邏輯漏洞。 比如律師對辯護人的不夠了解,保姆說自己獨身一人沒有孩子,他就不去證實其中真假。 而在第一場判決結束后,無罪釋放的保姆生怕別人不知道她是犯人一樣,立馬跑到學校威脅智宥。 這都什么負數(shù)智商? 最后結局的反轉,更是有點跑偏現(xiàn)實,太過理想化。 但不得不說,即使太過套路、有所不足,影妹還是被這部電影感動的一塌糊涂。 在現(xiàn)實黑暗的這個時刻,它給我們傳遞的,是無比美好的一面。 像楊淳浩的選擇回歸初心,繼續(xù)做一個不被腐蝕的好人。 像林智宥的拋棄偽裝,接受自己的特殊,沒有束縛的快樂成長。 這個點,讓人覺得尤其動容。 電影最后,智宥決定進入特殊學校。 當律師大叔問她適不適應時,她平靜的笑著—— 這里的人雖然都很奇怪,但我很卻很高興, 因為終于不用再裝正常人了。 關于是否正常,是否特殊,其實是一個十分常見的辯題。 很多現(xiàn)實里,電影里都有探討過,像《死于獨特》,像《一些怪人》... 影妹一直覺得,正常和特殊從來不是相對的名詞。 它們無法去定義一個的世界好壞和對錯。 每個人、每個群體,都會有自己的意義和自己的特色。 和大多數(shù)不同,就是特殊且不正常的嗎? 并不。 反倒是,當你自以為正常人的角度去定義別人的特殊時, 最終表現(xiàn)的,不是別人有多不好,而是你的心胸有多么狹隘。 所以,當你處在多數(shù)人的群體時,就請多一些寬容和理解,少一些偏見和仇視。 反之,如果是你身處少數(shù)人甚至是單獨自我個體時,也別害怕,別遮掩。 不要強迫自己生活在別人的正常里,去向往別人的正常,然后否定自己。 就自以為是,就固執(zhí)己見,就活在自己的世界啊。 做自己,沒有什么不好。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