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男神鄭雨盛和國民女孩金香起聯袂出演的《證人》絕對是近幾個月來熱門佳作。 目前該片在網絡上保持著7.7的高分。近來多部韓國新片都在網絡上拿下高分,其秘訣是影片中大量觸及敏感的社會現實問題。前有《小委托人》設計未成年人家暴,后有這部《證人》讓社會正視自閉癥兒童融入社會的可能。 無論是《小委托人》還是《證人》,如果單從電影評判標準來看,都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好片,他們能夠獲得超高的分數,憑借的還是情緒上的共鳴,以及大眾對于社會問題的關注度。滿足大眾的社會期待,然后用韓國電影特有的“韓式煽情”筑底,這讓不少影迷甘愿被套路,心甘情愿送出眼淚。 《證人》在電影層面絕對是套路的,討巧的。大叔配蘿莉可謂經典的人物設計。 鄭雨盛飾演楊律師在法律和道德,金錢和初心之間掙扎。他是傳統社會的孝子,照顧年老體衰的父親,因為背上債務,加上年齡問題一直沒有娶妻。他把青春歲月獻給了社會公益,快要人到中年轉行做了辯護律師。 為了錢,他開始“出淤泥而染”,習慣社會上的潛規(guī)則,積極投身社會之中。律師事務所看上了他的“善良”,希望通過一宗民事案件,讓他以正面形象消除大眾對于律師事務所的“刻板成見”。 這宗案件對楊律師非常有利,因為對方證人是一位自閉癥高中女生林智友。她在家中意外看見了對面樓房里發(fā)生的命案。楊律師的委托人說是老頭子自殺,而林智友卻說是女子故意殺害了老人。 影片的前半部分圍繞真相展開。楊律師完全信任自己的委托人,認為是林智友“誤解”了當時的情況。 楊律師通過各種方式接近林智友,一步步的打開她的心房,成為她的朋友,獲取其信任,卻在關鍵二辯時,利用對林智友的熟悉程度提出了有利的反駁,認為作為自閉癥患者的林智友完全不具備正常識別他人表情和行為的能力,讓她的證詞失去效力。 但其實,楊律師在和林智友的深交之后,他發(fā)現林智友雖然是自閉癥患者,但卻擁有超高的智商,清晰的邏輯能力,異于常人的聽力。但在社會成見下,林智友卻被扣上了“不被信任”、“認知能力低下”的帽子,人們的偏見導致了大眾對林智友的誤解。 影片的高潮是知道了真相的楊律師,在善良的驅使下,作為辯護人當庭“反水”,讓大眾了解到了真實的林智友,同時將罪人繩之于法。楊律師雖然失去了律師的大好前程,但他保持了自己的初心,維護了人性的善良。難以相信他人的林智友,最后也深深的擁抱了楊律師,喊出了令人淚奔的主題臺詞,“你是個好人”! 《證人》看上去深入現實之中,但因為故事的道德前提,為了戲劇沖突,其實越往后發(fā)展,越加失真和任性起來。楊律師的“反水”令人感動,但卻嚴重影響到了法庭的工作以及法律的權威性。作為辯護人,為了真理和真相,他不顧自己的專業(yè)和道德,依然選擇當場揭露委托人的罪行,他維護了正義,但卻有失體統。 因為在法庭上,他唯一的身份就是律師,不是善良的大眾,也絕非林智友的朋友,或者正義的使者。行使正義的方法千千萬萬,他卻選擇了最值得商榷的方式。曲線救國的方式很多,可為了讓男主角完成人物弧光,最后編劇“偷懶”地選擇讓楊律師既當了辯護人又當了檢察官。 這是影片在故事和主題上無法忽視的瑕疵,難以調和的矛盾?!蹲C人》主題豐富,涉及對邊緣群體的關注,故事通過一個兇案切入,帶有懸疑的元素,但側重點還是表現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正常人與常人眼中不好交流的自閉癥患者如何“恢復”溝通,甚至成為朋友。 當你真正把對方當做常人來交流時,你會發(fā)現這些邊緣人其實和正常人一樣能夠融入社會,甚至比很多“正常人”更容易交流。法庭上,有人大量引用書籍上給自閉癥患者下負面定義的內容,卻總是刻意忽視書中記錄下的正面信息。 人們大多會先入為主的看待一個人,一件事情,總是習慣性的由此去找尋證明自己判斷的論據,卻忽視了跳出“偏見”的可能。所以說,我們常常自以為是在學習新內容,其實只是鞏固著自己的刻板成見。追求真理,踢開偏見,保持初心,維護善意。套路化《證人》用柔情的故事的確能夠自圓其說,收獲口碑和票房,但它卻忽視了法律與道德,法律與輿論的矛盾。 這是電影高于現實,有時難以回歸現實的困境。為了讓故事的“反轉”,影片設計了多個角色和場景讓楊老師的良心復蘇看起來不那么別捏。比如戲份頗重的善良父親;還有他一直堅持為下層人士辯護發(fā)聲的律師同學;還有他的對手,有自閉癥家屬的檢察官。 無論是女主角林智友 ,還是這些二級人物,在功能性上,他們都是牽引楊律師“良心”的重要引力。社會現實,他的老板總想讓他脫離純真,遠離善良,去到縹緲的空中幻境。但這些善良之人的強大引力,最終還是給予了他回到“地面”的精神重力。 《證人》為邊緣人群“正名”,同時提倡人心向善。在現實社會中,人人都扮演著律師、法官、辯護人的身份角色,我們習慣以此去審判和評價他人,卻忘了深刻內省自己,當我們的良心與現實,成見與事實起沖突時,我們能當好自己的律師、做好自己的檢察官和法官嗎?《證人》難以調和的沖突,在現實中最明顯的體現就是法與情的沖突,法律的執(zhí)行與輿論的脅迫。 最近,杭州女司機穿拖鞋開奔馳撞死5人事件宣判,法院作出了判處被告人有期徒刑六年的判決。該判決結果一出,引發(fā)了全網的熱議。撞死5人才判6年,其中有詐??!可在法律面前,任何揣測都站不住腳。 面對洶涌的輿論,法院發(fā)聲:第一,這是過失犯罪,與故意犯罪不同。第二,這是交通肇事,與肆意虐殺不同。第三,被告人認罪悔罪、積極賠償,得到了被害人或被害人家屬諒解,與家屬但求一死的情況不同。 所以,最后的判決完全合乎情理。也許在電影里,這個事件會被賦予更多的“外力”,比如權力的合謀,比如通常想象的高階層對底層人的傾軋?!蹲C人》用英雄主義式的“回歸”解決了矛盾,揭露了謊言,但在現實中我們更需要大眾具有法律意識,具有理性和獨立思考的能力。到那個時候,我們不需要期盼一位出淤泥而不染的“楊律師”出現, 待社會公共輿論的充分發(fā)育與逐漸成熟,社會公眾對這類案件的討論,將表現出充分的理性主義與法治精神。 這才是我們更希望看到的結果和未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