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道德經(jīng)》系列,我已經(jīng)寫了三十一篇,寫感悟的同時,順帶解了一下道德經(jīng),當(dāng)下大多數(shù)章節(jié)已經(jīng)詳解,只剩13章未解,為了結(jié)束這一項工作,寫完這本書,我們要盡快收收尾。以下我們把剩下未解的章節(jié)解一下:(已經(jīng)詳解章節(jié)68章:1/2/3/4/7/8/9/10/12/13/14/15/16/18/19/21/22/23/24/25/26/28/29/30/32/33/34/35/36/37/38/40/41/42/43/43(2)/44/45/46/47/48/49/50/51/52/53/54/55/56/57/58/59/60/61/62/63/64/65/66/67/68/71/73/74/76/77/78/79/80/,未詳解章節(jié)68章:5/6/11/17/20/27/31/39/69/70/72/75/81) - 內(nèi)容: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鑰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 解:天地和圣人都是沒有分別心的,多了就減,少了就加。所以對萬物和百姓皆一視同仁。天地之間,就像一個有彈性的物體,虛空但存在,有生有滅,保持著一個平衡態(tài)。所以,多了就余了,余了就被天地所殺,所以要守中,不增不減,不垢不凈。 - 第六章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帛系若存,用之不勤。 解:谷神不死,是謂玄牝。谷神為什么不死?因為它是一,它是基本的物質(zhì),它是萬物生出的地方。叫做”玄牝“。 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帛系若存,用之不勤。玄牝之門,是天地的根。綿綿悠長,若有若無,生出萬物。 谷神不死,為什么不死,這章沒說,個人認(rèn)為這才是重要的,為什么谷神不死?大概是因為就如無極一樣吧。具體什么樣子,我也不知道,沒有悟到這一高度。 - 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dāng)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dāng)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dāng)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解:三十輻,共一轂,當(dāng)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dāng)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dāng)其無,有室之用。把盤子淘空可以做車的輪子,把實木淘空可以做杯子或器皿,把夯土淘空可以做窯洞一樣的房子,說了這么多,就是要表明”無“的作用!因為無,所以才有用。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所以,有了是利,好像是有錢一樣,但是無才是錢的用處。有錢了,沒車買車,無房買房。無是方向,是欲望,是水往低處流的谷處,是柔弱處,所以”有“或利才會流進(jìn)來,才會過來。無,這個世界的解藥。這一章,主要是在說”無“的用。柔弱的好處,是一切事物發(fā)展的欲望和方向。 -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解: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最高級的,太上的,不知”有“之,就是”無“!如大道一樣的無態(tài),太上,最高級的就是”無“,如果還不明白就是”若水”一樣的近“無”態(tài)。其次,有了親近和分別,再次之,因為有了分別和上下或善惡,而導(dǎo)致不好的結(jié)果,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因為'無“如大道一樣,太大了,太虛空了,所以信不足,所以很多人不信,信不足。稀飯饅頭不怎么好吃,但是健康。大魚大肉有滋有味,但是有害。所以這個世界的事物,越是小的、微的、平談的、簡易的、基礎(chǔ)的事物,越是信不足。所以有不信。人大多相信強者,喜歡走捷徑,生病了來快的打針吃藥,而不是自然慢好。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聽哥的話,無為處事,功成事遂了后,老百姓都說這是必然的,應(yīng)該得到的,這是自然而得的,這是你修的。 - 第二十章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 解: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給予或差別對待,或說唯獨此模式或方式讓其發(fā)展下去,能相去幾何?天下皆美或皆惡的發(fā)展下去,又能怎么樣?這里我們要引用《道德經(jīng)》其它章節(jié),福禍相依,其無正也,也就是說,是一個顛倒夢,福禍互轉(zhuǎn),沒有終結(jié)的時候。意思就是不能長久。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人們得到一個不好的結(jié)果,受到傷害而害怕,我們看到這些,他們已經(jīng)驗證,我們不能不防備啊,不能抱有僥幸心理啊?;蛘哒f,有些事物我們已經(jīng)證實,但沒有證實的,看不到的,我們也要尊敬和相信。 荒兮,其未央哉。大道無態(tài),有些能知道,有些不知道,因為沒有都集聚到中間,沒有集聚到中間,所以不會顯現(xiàn)出來,我們不一定知道,但不知道,不能證明,不能表明它沒有。道就是荒的,有或無態(tài)皆有,明或不明,知或不知,見或不見,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啊。 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儽儽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眾人熙熙攘攘,好像是在一個大牢中享受生活,都想大干一場,春天來了一樣。而我呢,就是”泊“在世間,好像一個嬰兒沒長大,好像無事可做,我為什么這樣?因為天地沒有給我信號和兆頭,所以我”泊“在世間,無所事事。 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于人,而貴食母。我就是一個愚人,好像一個愚人的心一樣,眾人都是非清楚,明明白白,而我昏昏,糊糊涂涂。眾人什么事都搞的很明白,而我無所謂的心態(tài),沒興趣。眾人都想得到,都想升官發(fā)財,而我比較孤僻,我與別人不同,而我保有天地和道的本質(zhì),道母的本質(zhì),復(fù)歸嬰兒,知足知止,守母不易。 -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shù)不用籌策﹔善閉無關(guān)楗而不可開,善結(jié)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解: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shù)不用籌策﹔善閉無關(guān)楗而不可開,善結(jié)無繩約而不可解。什么是善?善于行走的連痕跡都沒有,善于說話沒有瑕疵,善于計算的不用謀劃,善于關(guān)閉的不給你我藥匙開不了,善于打繩結(jié),外人找不開。那么如何能做到善?這才是根本問題,善就是上善若水,就是以百姓心為心,就是柔弱,就是簡約樸實,這就叫做善,而不是三十六計,那是騙人的,不長久的,可解的。老老實實做人,實實在在辦事,就是善!就是善于??!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所以,圣人常常是善于以百姓心為心,有慈悲心,沒有分別分,天下人皆能理解,沒有嫌棄的人(沒有分別心嘛),天下也沒有不順眼的物,所以沒有棄物,圣人不執(zhí)著,圣人處無,無色,圣人柔弱,慈祥的老頭一樣,這就是所謂的”襲明“,明白之后而用之,用明白的心而為之。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所以善于的人啊,老師不是人,老師是道或自然或天地,不善于的人啊,從人那里學(xué)來的本事?;蛘呖梢哉f這么解釋,善于的人啊,不善于做人的老師,無言之教嘛!不善于的人啊,善于得到人的資助,大師到處都有,大多數(shù)是騙子,這樣也行。所以,真正的老師們是長輩,是村里的老人,老人們都說要節(jié)約,要有良心,不能傷天害里,這真是太符合道德經(jīng)思想了。怎么做?不用學(xué),大家都知道,村里老人們都知道。跟大師就學(xué)壞了。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不尊或看重強者,也不迷戀其資源,雖然都明白但卻不顯現(xiàn),或是難得糊涂,或是真糊涂,這就是所謂的”要妙“,這詞就很好,要妙,要妙,總是保持其變化之源,要妙。 - 第三十一章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 解: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通過戰(zhàn)爭的方式實現(xiàn),是沒有好結(jié)果的,不吉祥的,必有報應(yīng)和不好的后果的,所以“有道者”不會采取這種方式。好戰(zhàn)必亡。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君子居左,左就是柔弱的方式,上兵伐謀的方式。但是用兵就是居右,居右就是用強的方式。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戰(zhàn)爭是不祥的方式,不是君子的方式,不得已的時候才用,平平靜靜的,為老百姓好是上等的方式。 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于天下矣。戰(zhàn)勝了也不以此為功,如果自以為是自己了不起,就是以殺人為樂,以殺人為樂的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不會長久的。 吉事尚左,兇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zhàn)勝以喪禮處之。好事在左,壞事在右,為天下蒼生著想,戰(zhàn)爭是要死人的,好像參加喪禮一樣的對待戰(zhàn)爭。殺人多了,要痛苦哭泣,就算戰(zhàn)勝了,也要像參加喪禮一樣。這是不得已的事,要為天下蒼生而悲傷。 - 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zé)o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谷。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譽無譽。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解: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zé)o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一是什么?一就是一個基礎(chǔ),一是母,沒有一那有二三?萬物如何生?所以,保有這個一,守住這個母,才可以。昔日得一的,天得一清靜,地得一寧靜,神得一靈驗,谷得一玄生,侯王得一,天下樸實,老百姓生活自然安樂。如果失一,天就不清了,地也不寧了,神也不靈了,谷也不是谷了,萬物也沒有生的基礎(chǔ)了,侯王也不下被推翻了。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谷。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致譽無譽。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所以,貴是以賤為本的,高是以下為基的,沒有一那有二三,那能成萬?!所以侯王自稱孤、寡、不谷。不就是以賤為本嗎?!如果不是,自以為是,自以為貴,自以為上,那就沒人贊譽他了,沒有擁護(hù)他了。所以,不能跟金玉一樣高高在上,要和石頭一樣樸實平常。 - 第六十九章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jìn)寸,而退尺?!故侵^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zhí)無兵。禍莫大于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解:用兵有這么一句話:我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jìn)寸而退尺,就是所謂的柔弱,處無,行無,執(zhí)無,因為謙下,因為認(rèn)為自己弱,不自以為是,不自我膨脹,所以才不會輕敵。一切的災(zāi)禍沒有比輕敵更大的了,所以戰(zhàn)爭打起來,那個有危機感的,處在下處的,往往會取勝。 - 第七十章 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圣人被褐而懷玉。 解:我說的話很容易理解和知道,也容易去為事去做。但天下卻不相信,不去做。我說話是有根據(jù)的,言有宗,說的話是有宗源的,無論什么事都是按根源來辦的,事有君。或者說,我說話是符合宗源的,是能得到宗源認(rèn)可的,是能得到“君母”的認(rèn)可的。我們只有無知了,才不會自以為是,要處無,要抱一,這里為什么這樣說?容易的事,都是平談的,沒有具體答案的,沒有什么猛藥的,所以昏昏悶悶的,稀里糊涂的,就像無知一樣。但就有這樣才是符合大道的,才是不自以為是的。知我者希,知道我的本意的人很少,能效仿我的人是尊貴的,圣人都是金玉其內(nèi)的。 - 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解:民不害怕威脅,則更大的威脅又來了。不能規(guī)定必須住在那,不能讓其活著難受,讓其討厭。只有不違于民,民才會生活幸福,才不會討厭。所以,圣人自己知道自己,沒有什么見解或主見,來或去改變這個自然的世界。自己愛惜自己,但不自以為上。所以符合自然,不會專制。 -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于貴生。 解:老百姓饑荒,是因為上稅太多了。民之難治,是因為上面想法太多了,所以難治,民不想活了,是因為活著不容易,所以想死。所以,只有不壓迫剝削,才叫做愛護(hù)眾生。 - 第八十一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 解: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為什么信言不美?因為一,因為真正的事實是一個整體,有美有惡,所以曲則全,什么都有才是完整的。所以信言不美。如果是美言則不能全信,因為不完整。 善者不辯,辯者不善。善于者不會辯論,為什么?因為事實和真理只有一個,不需要辯論,有辯論是因為有不同意見才會有辯論,是因為不知道對錯所以辯論,真正的善于者不需要辯論。所以辯論的人都是心里沒底的,不知對錯的人,不是善于的人,他們還在探索,還沒出結(jié)果。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真正的知者,是無的,無知的。所以,他什么也不知道,卻什么也知道。他是沒有執(zhí)著于知道的理論來推理事物的,沒有用有色眼鏡看待事物的,所以真正的知者不博學(xué),學(xué)多了更亂心,更沒有主見。但博學(xué)者不是真知道的人,因為他學(xué)來的一切左右著他的思想和意識,所以不知。更迷了,以色見色。 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圣人不積累,因為萬物已經(jīng)有了,再給予人就多余了,其實大家都有,都明白,不用別人說什么,本自具有的,如果聽外人的,反而會誤解或走偏道。所以圣人不說了,說了也多余。 天之道,利而不害﹔天之道為什么利而不害?利就是害。自始至終的支持,但萬物自主選擇,利來了怎么樣,得或不得,你我自己決定的。天地永利,但你我有殊。 圣人之道,為而不爭。圣人呢,就是行不言之教,做好自己的事,不會與之爭,那怎么樣才會不爭?只有抱一,守母,無分別心,才會不爭。 - 《道德經(jīng)》已經(jīng)全部解完。 - 文/遲程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