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末長圖欣賞) 《富春山居圖》是元代畫家黃公望創(chuàng)作的紙本水墨畫,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畫家黃公望為師弟鄭樗(無用師)所繪,1350年繪制完成。 《富春山居圖》自問世以來,身世坎坷,一度差點(diǎn)被人燒掉。后來,《富春山居圖》被分為上下兩卷,一卷保存在浙江博物館,一卷保存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隔海相望,天各一方。 今天,我們就來談?wù)劊陡淮荷骄訄D》的傳奇故事。 黃公望畫完《富春山居圖》后,將它送給了全真教同門師弟鄭樗,鄭樗因此成為《富春山居圖》的第一位藏主。鄭樗,字無用,也是一位小有名氣的書畫家。 自無用師后這幅畫就不知為何人所收藏,直到成化年間(1465-1487)這幅畫才重現(xiàn)于世。此時被人高價賣給書畫家、鑒藏家、“吳門派”的創(chuàng)始人沈周。沈周非常喜愛這幅畫,常和朋友共賞此畫,贊嘆不已??上У氖?,沈周有一次將此畫拿去請人題跋時,那人的兒子心起貪念,將這幅畫拿出去偷偷賣掉了,謊稱被盜。沈周悲痛萬分,為一解思念,六十多歲的沈周憑著記憶,在八米多長的巨紙上背臨了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即《仿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因?yàn)槭窃诓豢丛瓐D的情況下,靠記憶畫出的,所以同原畫之間存在一定的出入,他在畫上題“ 思之不忘,乃以意貌之,物遠(yuǎn)失真,臨紙偶然”。 后來他將此畫送給朋友樊舜舉,此人從此開始留意著《富春山居圖》的下落,終于得到機(jī)會,重金買下了《富春山居圖》并邀請沈周來家中做客,將兩幅畫擺在一起,沈周感慨萬千,在畫上題下這段與《富春山居圖》的奇妙經(jīng)歷。如今,《仿黃公望富春山居圖》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 但是樊舜舉并沒有保留《富春山居圖》太久就轉(zhuǎn)給了無錫的收藏家談志伊,再之后又到了董其昌手中。董其昌是明朝萬歷年間,上海的大畫家,大收藏家,他得到畫后很得意,于畫上題跋后收入其專藏精品的“四源堂”。 董其昌之后,就到了吳之炬手里,他也很愛這幅畫,畫到了他手上,就再沒出過門,直到他快死了,才傳給自己的兒子吳洪裕。 吳洪裕呢,比起他的父親,更愛這幅畫,幾乎到了畫不離手的地步,吃飯睡覺都要放在邊上。到明朝亡國,他逃跑的時候,什么家產(chǎn)都沒帶,就只帶了這一副畫。后來時勢安穩(wěn)下來后,他回到老家,又專門給這幅畫蓋了一座“富春軒”,小心的珍藏著。 人終有一死,吳洪裕臨終前,要求家人在他面前把他這珍愛的一輩子的畫燒了,要畫給他殉葬,他的家人照辦了。就在畫剛剛?cè)舆M(jìn)火盆中的那一刻,他的侄子吳子文忍不住了,沖上前去將畫從火盆中搶下,然而終究是晚了一步,畫已被從中間燒去五寸許,被分為前后兩卷。 被分為前后兩截的《富春山居圖》,前一截只剩下一尺六寸。1652年的時候,為吳門中才子吳寄谷得到,他為這一截畫作起了個 《剩山圖》的名字,小心地收藏著,到了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自覺地讓給了王庭賓,后來不斷地轉(zhuǎn)手,藏于諸多收藏家之手。 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時期,我國近代著名畫家吳湖帆用古銅器商彝從來看望他的老友曹友卿處換得。直到1956年,上海中國畫院舉辦宋元明清名畫展覽, 吳湖帆把《剩山圖》從他家里拿出來,作了第一次展出,使書法大家沙孟海觀之而不能忘記。其時,沙孟海供職的浙江省博物館,以為這樣一件國寶, 在民間輾轉(zhuǎn)流傳,極易損毀不存,只有進(jìn)入國家博物館,才是保護(hù)國寶的最上策。于是乎,沙孟海不厭其煩,數(shù)次去上海的吳湖帆家里,與他足膝相談,曉之以大義,懇請他把此畫捐贈浙江博物館收藏。畫家吳湖帆,豈有不愛《剩山圖》的道理,他起初不愿意捐贈,一次次拒絕著沙孟海??墒巧趁涎笙癯粤顺禹?,鐵了心地說服吳湖帆,直到他無計(jì)可施時,就又請來著名收藏家錢鏡塘,書畫家、鑒賞家謝稚柳等人,從中周旋,終于說服吳湖帆松了口,同意割愛,使《剩山圖》順利地歸藏浙江博物館。 相比較《剩山圖》,另一截被命名為《無用師卷》的畫要長的多,約有2丈長。它曾經(jīng)在清朝的時候被乾隆得到,1745年乾隆十年的時候出來一個叫子明卷的《富春山居》。乾隆皇帝找了很多鑒定家看了,最后說確定是真品。那張畫上所有的空白被乾隆皇帝題詩五十幾次,僅次于《快雪時晴》,《快雪時晴》有六十幾次,這張畫是五十幾次,密密麻麻。結(jié)果第二年1746年這個卷子又出來了,金口難改,乾隆皇帝還是認(rèn)定先進(jìn)宮的那一幅為真品,而把后一幅視為膺品。其實(shí),他先得到的那一卷《富春山居圖》,是明末文人臨摹的《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后人將原作者題款去掉,偽造了黃公望題款和鄒之麟等人的題跋。而觀畫的大臣無一敢點(diǎn)破真?zhèn)?,并將真跡編入《石渠寶笈》“次等”,書貶語于此本。直到1816年胡敬等奉嘉慶帝編纂《石渠寶笈》三編,真跡《無用師卷》始得正名,但一直并無徹底“昭雪”,在乾清宮里靜靜地存放了近200年。 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發(fā),平津受威脅。故宮博物院決定選擇院藏文物精品南遷上海。1933年1月,日軍進(jìn)入山海關(guān),進(jìn)攻熱河和長城各口。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正式?jīng)Q定,1月31日起,將文物分批運(yùn)往上海。從1933年2月至5月,故宮內(nèi)重要文物分五批先運(yùn)抵上海,后又運(yùn)至南京。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fā),抗日戰(zhàn)爭全面展開。南遷文物又沿三路輾轉(zhuǎn)遷徙至四川,分別存于四川省的巴縣、峨嵋和樂山。直到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三處文物再度集中于重慶,于1947年運(yùn)回南京。1948年底,國民黨當(dāng)局令故宮博物院挑選貴重文物以軍艦轉(zhuǎn)運(yùn)臺灣。原故宮博物院文物分別于1948年12月22日、1949年1月6日和1月29日,分三批由南京運(yùn)往臺灣2972箱,占南遷文物箱件數(shù)的22%,且多是精品。其中就有真?zhèn)蝺删怼陡淮荷骄訄D·無用師卷》。自此,一截遺中土,一截渡海峽,從此兩相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