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xué)古典詩歌寫作的寫手,必須掌握的三點基本要素。初學(xué)古典詩歌寫作必須掌握的三點: 第一,要確定下來情感主題; 第二,要使用合理的章法結(jié)構(gòu); 第三呢,要寫好關(guān)鍵句。 一首古典詩詞的情感主題只有一個,詩詞內(nèi)所有的字句都是為這個主題而服務(wù)的。古典詩詞和現(xiàn)代文體如小說、散文、記敘文等,行文方式不同。古典詩歌有其固定的章法結(jié)構(gòu)。我們學(xué)習(xí)過絕句的章法,學(xué)習(xí)過律詩的章法,同時也學(xué)過中調(diào)小令的章法結(jié)構(gòu),用現(xiàn)代詩歌的表達方式來寫古典詩詞的話,那就會給人不倫不類的感覺。 有人可能會問?為什么一首古典詩歌里所表達的情感主題只能有一個呢? 那是因為古典詩歌受本身篇幅所限,無法像現(xiàn)代詩歌一樣,可以長篇大論。如果一首古典詩歌的情感主題有好多個,那么這詩準會寫飄了,讓讀者很難把握。 但是現(xiàn)代詩歌不同,例如寫秋天的現(xiàn)代詩歌呢,同時可以表達秋天的喜悅,秋天的悲傷,秋天的收獲,秋天的思念。但是古典詩歌卻不能這樣表達。最多表達一種,例如秋天的喜悅之情。 這節(jié)課,我們接著講古典詩歌的寫作手法 這個簡稱詩法,也叫表現(xiàn)手法,一般來說古典詩詞的表現(xiàn)手法有十五個,最為常見的有四個,今天我們就來講這四個,其他手法我們隨著課程的推進還會講到。 古典詩歌的詩法千變?nèi)f化,但是常用的詩法就只有四種: 1、以點帶面,以局部彰顯整體。(適用與記事、寫景、詠物) 我們來看下幾首例詩 七絕 小女 莫是精靈天外來, 嬌憨頑劣總難猜。 淚飛一霎傾盆雨, 忽又浮蓮水上開 這是我一個朋友十年前寫的一首絕句,當時她呢,初學(xué)。很有悟性的一個人,但是為了生計奔波,早就放棄了詩詞。 淚飛一霎傾盆雨,忽又浮蓮水上開。這個就是局部一個描寫,用來彰顯整體。 再細講下呢,前面兩句是一個總寫,后面兩句呢,是一個細節(jié)描寫。如果沒有這個細節(jié)描寫,那么這詩就會寫的比較空泛,籠統(tǒng)。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云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作者:劉禹錫 晴空一鶴排云上,一個局部特寫, 這個也是以小見大的寫法。 《小池》 宋·楊萬里 泉眼無聲惜細流, 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頭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頭。 這個也是。可以這樣理解,由于詩受篇幅的限制,所以很難展開長篇敘述,所以經(jīng)常采用一些典型的局部描寫, 我們將這個局部描寫呢,經(jīng)常叫做局部特寫,或者說是一個特寫鏡頭,以點帶面,以局部彰顯整體。這種詩法運用的最為普遍,不僅僅適合在絕句中在律詩和詞里也可以使用。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 這是一首生查子,作者呢有說是歐陽修,有說是朱淑真。其實這不是我們關(guān)注的問題,我們來看下詞里的這種手法的運用。 試看 詞中描寫過去的場景中,只寫了“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在描寫現(xiàn)在的場景中,只用了一句淚滿春衫袖把情感抒發(fā)的很到位。 其實寫詩要做到,話說七分,切忌話說十分 要給讀者留有一定的想象空間在描寫上要做到,以點帶面。重點落筆在局部,因為詩歌受字數(shù)篇幅的限制,不能像文章一樣可以敘述完整我們在描寫上尤其是寫景上,要注意運用這樣一個手法 這個手法呢,我們還要講一個名詞,同時反襯現(xiàn)象,同時反襯現(xiàn)象,原是心理學(xué)中的名詞,意思是說 在十分寂靜的情況下忽然有一點聲音反襯,在反襯之下,場景更顯得幽靜。 “同時反襯現(xiàn)象”還可以用在描寫曠遠荒涼的景色時,用動景反襯。例如,鮑照《蕪城賦》里邊寫道:“直視千里外,唯見起黃埃?!蓖蹙S《使至塞上》詩里“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br> 清代劉熙載《藝概 詩概》中說 “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樹寫之;故詩無氣象,則精神亦無所寓矣?!?br>說的就是這個同時反襯現(xiàn)象。 2、化靜為動 山園小梅 林 逋 眾芳搖落獨暄妍, 占盡風(fēng)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 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 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 不須檀板共金樽。 我們來看下這首林和靖的代表作品,山園小梅 疏影橫斜水清淺, 暗香浮動月黃昏。 這一聯(lián)其實描寫的是一個靜態(tài)的場景,但是卻是用動態(tài)的形式體現(xiàn)出來的: 心依流水不沾塵,寫罷新詩佐酒醇。 一枕松風(fēng)鼾入夢,此生勝做武陵人。 這個是我早年寫的一首題圖詩 一枕松風(fēng)鼾入夢。這個描寫的一個靜態(tài)場景,說一個人在松樹下睡著了。但是鼾入夢,卻體現(xiàn)了一個動態(tài)的場景。 將靜態(tài)的事物寫出動態(tài)感來,這樣的手法很容易讓讀者感覺這詩寫景寫活了。 宋朝詩人曾公亮在《宿甘露寺僧舍》 枕中云氣千峰近,床底松聲萬壑哀。 要看銀山拍天浪,開窗放入大江來。 我們來欣賞下這首詩歌,詩的一、二句采取了一種以近推遠、遠近結(jié)合的寫法,即由“枕中”、“床底”推至千峰、萬壑,同時又將千峰、萬壑納入胸懷,而詩的三、四句則采取以小寫大、大小結(jié)合的寫法,即以一扇小窗的開啟寫出長江的宏偉氣勢,同時又以“放入”一詞將大江的排山倒海之勢(大)與一窗的濤聲頓起(?。┣擅罱Y(jié)合起來,這一開窗賞江聽濤的行為在“放入”的主體意志熔鑄中轉(zhuǎn)化為一種主動擁抱長江的豪情壯舉。 此時的“開窗”實際上是詩人的開懷,因為只有具備裝得下大江大海的豪邁胸襟與浩然心胸的人才會有如許宏大氣魄的詩情?!伴_窗放入”也體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詩學(xué)“咫尺而有萬里之勢”的藝術(shù)構(gòu)思法,詩人以小窗寫大江,從小處著筆而直探大江的真容貌。在化靜為動這個詩法中,我們還要講解一個名詞叫移情?!耙魄椤笔俏鞣矫缹W(xué)理論,就是把人的感覺、情感、意志等移置到外在事物里去,使原本沒有生命的東西仿佛有了感覺、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動,從而產(chǎn)生物我同一的境界。 獨坐敬亭山 李 白 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后兩句歷來被認為是“移情”的代表句。 這兩句詩是以“動”寫“靜”,以“動”襯“靜”。這種“靜”,正烘托出了詩人心靈的孤獨和寂寞。 這首詩看似平淡無奇,但卻把詩人的思想感情與自然景物高度融合在一起,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寂靜”的境界,所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夸這首詩是“傳‘獨坐’之神”。 古人使用移情的作品很多,我們再來看幾個例子 書 事 王 維 輕陰閣小雨, 深院晝慵開。 坐看蒼苔色, 欲上人衣來。 “欲上人衣來”這一神來之筆,是詩人通過移情作用和擬人手法,化無情之景為有情之物。從而巧妙地表達出自己欣喜、撫愛的心情和新奇、獨特的感受。也使這首小詩變得神韻天成,意趣橫生。其他還有 戴喻讓有句云:“夜氣壓山低一尺?!敝苋匾掠芯湓疲骸吧接皦捍簤糁??!苯悦钤诳山獠豢山庵g。人人共有之意,共見之景,一經(jīng)說出,便妙。 3、化虛為實 這個是我們要講的第三種詩法。沒講前,我們要簡單的講解下虛實的問題。何謂虛實?就方法而言,詳細為實,簡略為虛;具體為實,抽象為虛;有據(jù)為實,假托為虛;有行為實,徒言為虛。 就對象而言,景為實,情為虛;眼見為實,想象為虛;有者為實,無者為虛;顯者為實,隱者為虛;當前為實,過去和將來為虛;客觀為實,主觀為虛;已知為實,未知為虛等等。 尋隱者不遇 賈 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詩中要表達的內(nèi)容,其實并沒有直接的表達出來而是通過實景表現(xiàn)出來了,詩中隱者采藥為生,濟世活人,是一個真隱士。所以賈島對他有高山仰止的欽慕之情。詩中白云顯其高潔,蒼松贊其風(fēng)骨,寫景中也含有比興之義。惟其如此,欽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悵惘之情了。 這是化虛為實的一種體現(xiàn),還有一種體現(xiàn)呢,是我們講過的寫作技法的比的手法,化虛為實第二種用法,就是我們講過的寫作技法賦比興中的比,把抽象的情感用具體形象的事物來表達出來 宮 怨 李 益 露濕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陽。 似將海水添宮漏,共滴長門一夜長。 又如 贈汪倫 唐 李白 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我們試講解一個 李白把王倫對他的情誼,這個情誼是抽象的情感,但是用了一個具體形象的事物來描寫出來,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 化虛為實的第三種表現(xiàn)手法,就是運用移覺的手法,移覺又稱通感意思是在描述客觀事物時,用形象的語言使感覺轉(zhuǎn)移,將人的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等不同感覺互相溝通、交錯,彼此挪移轉(zhuǎn)換,使所寫意象更為活潑、新奇的一種修辭格。 琵琶行 白居易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guān)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 以具體描摹抽象。視、聽、觸覺的“通感”運用。試想下,如果說琵琶聲清脆,那么這個很難想象到,如果用大珠小珠落玉盤來形容,那么就比較直觀了哦。 4、攜禪入詩 這個禪是說理,說寫一些人生的感悟,寫一些平實無華的人生道理。而不是真的去寫佛理 題西林壁 蘇 軾 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唐人也有很多這樣的作品。 唐代不少山水詩都是禪詩 竹里館 王維 獨坐幽篁里,彈琴復(fù)長嘯。 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人與自然化而為一,亦儒亦佛亦道。 鹿柴 王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影入深林,復(fù)照青苔上。 這是寫景詩。描寫鹿柴傍晚時分的幽靜景色。詩的絕妙處在于以動襯靜,以局部襯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詩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畫家、音樂家對色彩、聲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語響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剎那間所顯示的特有的幽靜境界。 鳥鳴澗 王維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從表面看,所寫的多是“空山”、“日色”、“翠竹”、“鳥啼”等,實際上所表現(xiàn)的是一個圓滿自在、和諧空靈的“真如”境界。其中的禪意與山水之靈秀融為一體。從而產(chǎn)生含蓄雋永、神韻超然、平淡自然的藝術(shù)效果。 那么我們現(xiàn)代人要用這種詩法,該如何運用呢 我們現(xiàn)代人寫禪詩,首先要有禪意,也就是有生活的感悟。 用平常生活中的一個細節(jié)來體現(xiàn)出一個人生的道理,這個就是禪我們文人筆下的禪。 紅袍包裹黑心腸,星火燃來勢便狂。 可惜片時喧鬧景,終歸破碎作塵揚。 現(xiàn)代人寫的一首詩,題目是炮竹,就是鞭炮。 我們來總結(jié)下: 我們今天講了四種詩法。 第一小中見大。要注意同時反襯現(xiàn)象的運用 第二化靜為動。要注意移情手法的運用, 第三化虛為實。這個要注意比的技法運用,同時也要注意使用移覺的手法。 第四攜禪入詩。這個要求大家寫詩的時候,要多注意體現(xiàn)生活中的感悟。詩歌來自生活。 |
|
來自: 湖南周慎 > 《詩詞基礎(chǔ)》